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松花江全流域踏访专题 > 正文

化肥厂污水横流 大面积地下水遭遇劫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10:36 生活报

  本是一片长满芦苇的湿地,水禽成群,如今却臊水横流,生物绝迹。25日,北源记者团在暗访中了解到,吉林长山化肥厂直接将生产污水排入水塘中,已经大面积污染了地下水质。

  尿素湿地一片臊

  当日,记者一行离开吉林大安,驱车30公里左右,就看到了高速公路左侧升起一片巨大烟云。烟云下面就是长山化肥厂,它处在一处缓坡上。记者寻找了半个小时,才在公路右侧找到了该厂的排污管。

  据当地居民反映,这里原是大面积的湿地,满眼都是芦苇和水禽,由于长山化肥厂长期向湿地内排放污水,这里已变成了臭水塘,生物已经绝迹,远远就能闻到尿素污水的臊味。

  记者从该厂一名技术人员的口中了解到,该厂日生产尿素等化肥在八九百吨左右,用水抽取地下水,污水则排入右侧水塘中,但塘中没有污水处理系统,主要靠蒸发和下渗净化。去年该省环保部门还专程对此进行过抽样检查。

  处理废物靠沉淀

  沿着该厂的排污管,记者来到了被污染的大水塘,排污管正不停地向水塘里倾注着黑水。沿着水塘往里走,记者又发现了一处排污口,一股股臊臭的黑水从地下管道涌出,流向不远处的另一个水塘。

  据该厂回水泵房的工作人员介绍,从厂里流出的刷炉污水流入第一个水塘,经过沉淀后回流至厂里重复使用,塘底没有做防渗处理。第二个水塘主要是镇里排放的生活污水。而据记者了解,该厂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建厂,生产污水一直排放进第二个水塘,由于附近农民不断对污染提出赔偿要求,该厂才在去年建了第一个水塘。

  记者一行在走访中发现,与第二个水塘相连的,不但有耕地,还有生长着大面积芦苇的湿地。一位农民告诉记者,以前化肥厂排污时经常污染土地和湿地,被黑水浸染过的地方植物很难再长。

  生态环境遭破坏

  马永胜教授在环绕第一个水塘走了一圈后告诉记者,这个水塘貌似一个污水处理的氧化塘,其实并不发挥什么环保作用。污水经过沉淀、回水泵房和厂内设备的处理后,对环境的污染丝毫没有减少。

  由于没有做防渗处理,水塘的污水还会大量下渗,补给到地下水中。地下水是流动的,污染面会不断扩大,这里也就成了长期污染地下水的污染源。该厂周边还是一处油田,采油使地下形成了漏斗,污水与地下水同时渗入填充,也污染了深层水质。

  化肥厂的废水本是富养水,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但从直接承接污水的第二个水塘的情况看,黑水中几乎没有水生植物,水塘浅处沉积着大量黑色物质,说明水中还含有其他污染物。

  煤黑飞散成痼疾

  在第二个水塘附近,不但有一个垃圾场,还有几个煤灰收集棚。该厂一名工人告诉记者,以前厂里生产烧油,会产生大量煤黑,都卸在这里,并承包给一些人收集。煤黑颗粒特别小,见风就会飞散,一遇风天,这里的水和土地就都是黑的。

  就污染问题,记者询问了泵房的工人,据他们讲,厂子是一个有三千余人的老厂,四十年来都是在一种直接排污的条件下生产。近年来居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厂子的排污方法意见很大,但厂里并没有做出什么有效的整改计划。

  这里距离嫩江、第二松花江汇合处已经不远,一些靠收割芦苇和捕鱼为生的农民不无担忧地说,污染越来越重,鱼少了,芦苇少了,都是这些化工厂造的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治理。本报记者 张同 谭立顺 本报记者 荆天旭 摄

  记者手记:怪现象的启示

  张同 谭立顺

  从嫩江上游一路走来,直至到达与第二松花江的汇流处,记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河畔村民们养的鸡鸭是越来越肥了,但牛羊却越显瘦弱。

  在嫩江的中上游,江畔有大面积湿地,也有大面积的草地,随处可以看到悠闲地吃着草的牛羊,都是胖乎乎的。中游呢,湿地、草地渐少,也多开荒,牛羊日子就不好过了,但体态还算正常。可到了下游,河泡收的是芦苇,滩涂种的是庄稼,牛羊能吃的也就是坡堰边的荒草了,个个都瘦得露骨架。

  鸡鸭为啥肥呢?上游村民大鱼小鱼不放过,它们只能四处吃虫找虾;中游风风沙沙,但河汊不少,脏河边就是它们的乐园了;到了下游,由于污染严重,鱼虾也渐少,不过蛤蚌却是越来越多,成天吃肉的鸡鸭又如何不肥。

  牛羊瘦让人明白水土流失岌岌可危,鸡鸭肥则让人感到江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相关专题:松花江全流域踏访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