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北京晨报聚焦栏目专题 > 正文

鼓琴捍卫北京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1日06:44 北京晨报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各大媒体开展“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在行动”联合采访活动,从北京出发,分赴全国28个省区市,行程近3万公里,围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展示我国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的成功实例。本报记者分赴密云、平谷等区县探访了继承发扬传统五音大鼓的老艺人、产量排名全国第二的小提琴村……

  平谷有个小提琴村

  普通的村镇,质朴的农民,用纯手工的方式,生产出高贵典雅的小提琴,销往世界各地,这是值得骄傲的事。但是,由于没有品牌优势,以贴牌的方式间接外销,国内外价格相差7倍,这种状况却又令人深思。?荩贴牌销售:外商赚走8成利

  小提琴的离岸价15美元,国外市场价85美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提琴生产国,平谷东高村镇是我国三大提琴生产基地之一(另外两个分别位于广东和泰兴溪桥),全村有十几家提琴生产企业,其中仅华东乐器公司日生产量就达500把,总产量占全世界第二位,产品90%销往欧美和日韩等地。

  东高村的小提琴生产采用全手工工艺,制作流程精细复杂,但其质量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在各种音乐产品展销会上,平谷的小提琴早已名声在外了。但是由于缺乏自主品牌的优势,平谷的小提琴绝大多数是贴上各大国外知名企业的商标销往世界各地的。以华东乐器公司为例,其产量的85%都是以贴牌的方式出口,价格低廉,这样,企业只能赚取加工生产的少量利润,而大量的利润空间被国外厂商所占有。一把小提琴的离岸价大约15美元,到了国外市场上至少可以卖到85美元以上,平均差价在7倍以上。?荩自主品牌:心急难吃热豆腐

  成为全球最大提琴生产国,贴牌功不可没

  出现这种状况的症结在于,我们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借助国外成熟品牌的既有优势。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只靠“贴牌”赚取微薄加工利润的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并开始推动自主品牌建设,走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之路。

  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建设自主品牌的道路上绝不能操之过急,过早地舍弃了贴牌生产这种方式。从我国的生产力结构和生产方式上来看,贴牌与自主品牌,对于企业来讲实际上是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我国提琴生产业从1988年年生产量不足10万把,发展到现在年生产60万把,成为全球最大的提琴生产国,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贴牌生产。

  目前,“品牌”成为许多人热衷探讨的问题,其实品牌的投资和成本都非常高,包括广告、消费者关系、知识产权等。大家都想成为品牌,喊出了:“一定要打出自己的品牌,从贴牌到自主品牌,就是从打工仔变成老板!”的口号。其实冷静的看,失败的案例要远远超出成功的。?荩中国名琴:企业还需拼10年

  以低价渗透的方式,将优质产品推向世界

  应该看到,平谷的小提琴生产追求的是规模效益,虽然产量比较大,但主要是以普及型提琴为主,平均价格人民币两百多元,而名贵的意大利名琴甚至能卖到几百万美元一把。实施贴牌战略,我国企业可以在产品输出海外时,规避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差异及开拓海外市场的难度所造成的巨大风险,企业不涉及市场开拓,也不用承担产品不适销的风险。在企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另一方面,在以贴牌生产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谋求企业发展也是刻不容缓的。平谷的许多提琴生产企业都注册并开始推广自己的商标,华东乐器公司今年将产量的15%冠以“华蕴”商标,以与贴牌出口相同的价格推向国际市场,希望以这种渗透型的经营策略,将价廉质优的中国小提琴品牌推向世界。华东乐器公司经理刘云东说:“十年之后,我们肯定全用自己的品牌。”

  陈飞/摄

  晨报记者 王大鹏 实习记者 赵阳/文

  密云传承五音大鼓

  破旧的农家院里,5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有板有眼地操琴演唱,这是日前记者见到的有“密云的纳西古乐”之称的五音大鼓。?荩操琴老人已至耄耋

  讲述:白褂黑裤,映着黑红脸膛

  记者在村子里见到了唱大鼓的5位老人:操打琴的齐殿章老先生已经80岁高龄了,是这5位老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他的弟弟齐殿明71岁,拉四胡;三弦手贾云明今年63岁;李茂生打瓦琴,62岁;掌鼓板的陈振泉是其中最小的一位,也已满60岁。

  老人们知道记者的来访,早早就穿戴整齐在院子里等候着,清一色的白褂黑裤黑布鞋,映着黑红的脸膛,看上去气色不错。摸出眼镜戴上后,为了照相方便,老人还特意摘下遮阳的草帽,“不戴它了!”老人孩子般地笑着。?荩古琴历史可至唐代

  讲述:瓦琴坏了,外人都不会修

  演出还没开始,面前古香古色的乐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五音大鼓”的名字就来源于这5件乐器,即鼓板、三弦、四胡、打琴和瓦琴。20世纪90年代,他们曾在北京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展赛上获民间收藏一等奖。其中瓦琴形似筝,但略小,七弦,长50厘米左右,演奏时左手托琴,右手持弓。瓦琴的历史上可追溯到唐代,是几件乐器中最独特的一件,在其他说唱曲艺中尚不多见。“这件家伙坏过,别的地儿没法儿修,我们自己修的!”

  打琴相传是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一带流传的击弦乐器,明清时传入我国,“这件打琴150多年了!市场上没有!独一件!”看得出老人对他的老伙伴充满了喜爱之情。打琴形似扬琴,比旁边的瓦琴稍大,弦有64根之多,故操打琴的齐殿章老先生是几位老人中惟一戴眼镜的。?荩自己编词口传曲谱

  讲述:从古至今,唱词韵味十足

  定弦调音之后,老人们拉开架式有板有眼地开始表演。演唱者是掌鼓板的李老先生,他吐字清晰,韵味十足,从五音大鼓的历史现状一直唱到密云县的旅游景点。“这都是我们自己编的词儿!”老人骄傲地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五音大鼓使用的曲牌有四平调、奉调、柳子板、慢口梅花、二性板等5种,还能演奏出喜怒哀乐不同情绪。“细说得说上几天也说不完呢!”老人说他们从小就在一起练,因为没有谱,全靠耳音口音,“曲不离口嘛,现在还基本上每天晚上练一回。”?荩徒弟都是自家孩子

  讲述:家传技艺,子弟勉强独立

  老人们的技艺全是从父辈那里传下来的。李老先生说自己的父亲唱书技艺非凡,15岁就被人们称为“先生”,言语中满是骄傲。年纪最大的齐老先生还曾跟随父亲到河北的兴隆、滦平等地演出,“赶上谁家结婚啊,孩子办满月啊,就去表演,挣点小米回来。”

  谈到五音大鼓的将来,老人们充满了忧虑,“县里请了专家来,说我们这个是财富、宝贝,不能丢了啊,要不对不起老祖宗!”徒弟基本上还是自家孩子,“勉强能独立演出”。此外,他们也分期分批教教密云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

  “五音大鼓是我们心中的宝,父老乡亲全都喜欢,如若把它丢失掉,想要找回难上难。深钻细研去发展,才能对得起老祖先……”几句唱词道出了老人们对五音大鼓的担忧。?荩闭塞小村保住古音

  讲述:虽有公路,但很少见汽车

  密云县蔡家洼村地处偏僻山脚,虽有公路,但一路上除了记者的车辆,没有见到一辆汽车路过,连行人也很少见到。也许正是因为它的闭塞,才使得民间说唱“五音大鼓”得以传承四代,留存至今。

  据考证,五音大鼓产生于清道光年间的河北省安次县,后在京津地区流传,于清末产生两个分支,一支流入京津两市,在上世纪30年代发展成“单琴大鼓”,即后来的“北京琴书”;另一支继续在京津河北农村流传,即“五音大鼓”,时至今日其他各地均已失传,密云县蔡家洼村的五音大鼓是现今仅存的演唱组合完整、伴奏乐器齐全的五音大鼓。

  实习记者 姜葳/文

  相关专题:北京晨报聚焦栏目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