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专题 > 正文

内蒙古包头石拐区地质灾害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08:37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瑶兰 飞宇)包头市石拐区位于包头市东北38公里处,辖区面积650平方公里,区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业一直是石拐区的主体产业。清朝同治年间,就有人开采,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开采历史。由于几百年来的无节制开采,石拐区域内的地质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导致山体滑坡,居民房屋下沉,地面塌陷,采空区上的居民随时都有生命和财产危险。

  采空区上的居民

  担惊受怕过日子

  据石拐区史料记载和调查资料,自1950年以来,石拐区内已发生地质灾害36起,其中滑坡6起,崩塌7起,地面塌陷20起,塌陷、裂缝区面积5.43平方公里,泥石流3起,因地质灾害死亡30余人,损坏房屋134间、耕地1420亩、公路600米、铁路100米,财产损失合计达1148万元。

  近两年新的灾情不断出现。2005年3月10日,石拐区五当沟八居委居民的房屋都不同程度出现墙壁开裂、地面下陷。不到20天的时间,3月29日下午4时左右石拐区大发办事处的一间土窑洞民房突然坍塌,幸好没有人员伤亡。

  4月20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记者到达了石拐区。记者首先来到石拐区国土资源局。在国土资源局的办公室里记者注意到,左面墙上一字排开挂着《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际材料图》、《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图》、《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程度区图》。从挂在墙上的这几份图来看,足以说明石拐区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在石拐区国土资源局地环科的张军陪同下,记者一行来到采空区现场。13时10分,到达五当沟街道办事处八居委张贵德家。在张贵德家记者看到,靠里侧的墙上有两厘米的裂缝,裂缝上贴的纸条已被裂缝挣开。张军说这是为了监测地质变化,纸条是2005年3月10日第一次裂缝时贴上去的。张贵德的妻子说:“夜里经常能听到地底下发出轰隆隆的响声,真害怕哪一天房子会突然倒塌,这房子我们已不敢住下去了。”

  15时20分,在五当沟八居委的居民吴杰家,记者看到吴杰家的水泥地面上有大约两厘米的裂缝。记者蹲下身去把手放在裂缝处,能感到一股股的凉风,张军说这户房子地底下就是采空区。该房子的主人由于害怕不敢住,一个星期前就搬出去了。

  16时10分,记者一行来到石拐区国庆乡古城塔村,张军把记者领到该村一片耕地面前,记者看到眼前的耕地湿漉漉的,呈白色。张军说:“这是由于废弃矿井地下涌水外溢造成的,这里的耕地已遭受到污染不能耕种了。”该村的农民窦永平告诉记者,去年夏天邻居家的媳妇去地里摘柿子,被陷在地里差点掉进地底下去。她大声呼救把邻近的村民喊了出来,大家七手八脚用长梯子才把她救了上来。这片地里以前还掉进去过耕牛,因为地底下是采空区,现在没人敢去地里。

  16时35分,记者同张军来到石拐区大发滑坡地段,在这里记者看到,由于山体滑坡,该路段的公路已被掩埋,所有过往车辆只能从河槽里走。

  17时05分,记者一行又来到石拐区工人村红旗山山坡上,在一处山坡上有一条很明显的山体裂缝,记者目测该裂缝有十几米长,宽50厘米。

  而在该山坡下,依山而建的几座窑洞里却都还住着人,记者走进窑洞里发现窑洞内的墙体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缝,住在窑洞里的居民郭兴司说:“好几年以前我们就知道我们住的地底下是采空区,有时下雨,山顶上还往下滚石头。我们每天都在担惊受怕地过日子,但没办法、没地方,也没有钱往外迁,顺其自然吧。”

  据了解,住在石拐采空区上的人大部分是石拐矿务局(现为神包矿业公司)的职工,少部分是当地居民。

  石拐区国土资源局:

  我们向上级部门

  作了两次紧急报告

  4月20日,记者在去采空区现场采访之前,在石拐区国土资源局矿业管理科采访了该科的总工程师杨广林。

  记者:石拐区内所开的煤窑尤其是个体开采,是否都有合法手续?

  杨广林:石拐地区煤炭的开采历史很久远,早在清朝时期,清政府就组织过开采。解放前,日本人和国民政府也开始开采。解放后建包钢时,包头市政府在石拐区成立了矿务局,开矿采煤支援包钢建设。后来又有不少个体煤窑业主也开始大量采掘,这些个体业主虽有合法开采手续,但最终却造成了石拐地区千疮百孔的现状,形成了采空区。个体煤窑也开始倒闭、关停废弃了。

  记者:石拐地区形成采空区后,地质有什么变化?对当地居民有何影响?

  杨广林:由于石拐区的长期地下开采,很多采空区上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是内蒙古地区乃至在全国也是地质灾害较严重地区。采空后废弃的煤窑地下废水大量上溢,使很多农田被地下水淹没,很多耕地碱化严重,甚至出现塌陷现象,一部分耕地变成了荒地。由于地下水位的上涨,造成居民饮用水中的碱和矾含量超标。采空区的面积有100多平方公里,所以石拐根本就不适宜人类居住了。

  就如何治理并预防地质灾害,记者采访了石拐区国土资源局的王振斌局长。王局长说:“如何治理和预防地质灾害,直到目前也是一个困惑,因为在地质方面石拐区国土资源局里没有专业人士,也没有先进设备,而且资金短缺。预防手段也只能是在采空区上居民住房的墙体裂缝处贴纸条来观测房屋的变化。石拐区地下煤炭资源已有300多年的开采历史,这是有资料可查的,但由于无节制的开采,地质灾害一年比一年严重。每年到汛期来临时,我们到采空区上的居民区24小时轮留值班巡逻,如有险情,及时搬迁撤离居民。

  就石拐区的地质灾害问题,今年我们分别于3月10日和3月22日向包头市国土资源局作了两次紧急报告,恳请包头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及有关专家尽快到石拐区给予防灾工作的指导,并且向上级部门及市政府呼吁,筹集紧急防灾资金,使受灾最为严重的居民能及时搬迁撤离灾害区。”

  石拐区被定为

  国家重点灾害区

  石拐区的地质灾害如此严重,采空区上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何能得到保障?4月20日,记者采访了石拐区区长郭俊。郭区长说:“2003年和2004年石拐区政府投入60多万元,从大发、大池等采空灾害区搬出60多户居民,现在已建立了监控措施,定期观测地质变化,汛期、雨季,组织街道办事处、居民及时采取措施。

  最主要的措施是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石拐区的地质灾害问题早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地质灾害情况上报以后,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派人来石拐对石拐区地质灾害进行评估。经过野外实地调查和评估,石拐区被定为国家重点灾害区。被定为国家重点灾害区后,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预计投资2.2亿元对石拐区地质灾害重灾区居民整体搬迁。实际上当初申报的是4.1亿元,批下来是2.2亿元,但现在资金迟迟不到位,没办法整体搬迁重灾区上的居民。

  为了推进地质灾害的防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石拐区政府已拿出预案,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应急小组,由副区长杨家庆担任组长。防灾减灾应急小组又下设险情监测工作组、抢险救灾工作组、疫情监控组、交通保障组、治安组、通信电力保障组、后勤保障组。”

  后记

  记者从石拐区国土资源局2002年6月18日提交的《包头市石拐区地质灾害情况报告》中获悉,石拐区单一依靠煤炭的依赖型经济已暴露出弊端。由于地质灾害的形成,使石拐区经济总水平处在全市下游,全区人均GDP为3793元,不足全市平均水平的33%,居全市末位。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