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两岸关系中的人与事(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20:49 三联生活周刊 | ||||||||
绝配汪辜和“九二共识” 记者◎蔡崇达 事隔12年,当时台湾方面的筹备人、时任海基会秘书长的邱进益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觉得自己当时真是焦头烂额,“当时我要到新加坡前,时任桃园县长的吕秀莲带了
随团参加汪辜会谈的《望》记者李大宏在他的日记里记叙这么一个片段, 1993年4月26日下午,也就是原定的汪辜会谈的前一天,时任海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唐树备满面春风地对在大厦4楼等候很久的记者们说:“首先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汪辜会谈’决定在本月27日上午10点在这座大厦正式举行。”这时,他们才放下心。因为直到那天凌晨,台湾《中国时报》一位同行的电话把他们从睡梦中吵醒,紧张地说“汪辜会谈”可能出现波折,随即传了一份该报当天一篇报道的复印件,报道说:民进党“立委”在得知其派人以学者身份赴新参加会谈的要求遭台湾当局否决后,大闹台湾“立法院”。“汪辜会谈”主角之一辜振甫被指为“台奸”,辜振甫不堪受辱,已决定辞去海基会董事长职务。所以那天“一整天,记者群里一直弥漫着一种担心:会谈能够如期举行吗?” “汪辜会谈作为两岸第一次高层次的正式会谈因为各方面阻力以及第一次接触因为陌生需要的磨合使得这个会谈的过程一波三折。”邱进益先生说。李大宏的日记这么描述:邱进益自抵达肋口坡那天起,就似乎希望给人以轻松洒脱之感,甚至抵新次日带着台湾记者陪他每天晨路……可是,今晚21点半他每天例行的记者会上当着众多记者的面,却显得神情沮丧,他甚至形容自己“根本就是当炮灰”,嘴里唠叨着“要跳楼了”。 让邱想要跳楼的原因是由于台湾“陆委会”这个“政策”摇摆不定,他受到的压力很大,“血压一度高达136。”他说,“比如两岸召开经济交流会议的时刻,本来经过磋商,已原则同意以今年为目标。这个共识也通报给了汪辜二老,可是‘陆委会’在此之后临时通知海基会,要求延到明年再说。我就只有叫苦连天的份儿。” “当时太难了,要知道当时两岸此前还处于所谓敌对的状态,不仅没有接触,连基本的互信都不是太多。”邱进益说。“不过双方都有真诚交往的意向,因为我们看到历史的主流,所以就会做一些增进感情的小动作。”负责主持筹备工作的原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告诉记者。李大宏曾记录这么一个片段:作为两个先锋,唐和邱先抵达,邱进益笑着对坐在他对面的唐树备说,新加坡几乎每天都下场雨,使到处都显得干净、清新,这为我们的会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唐树备回答,“本来你安排昨晚请我吃晚饭,我也很高兴。没想到班机晚点到晚上23点才飞到这里,你请的晚饭没吃上不说,一些记者还以为我们在沟通上出了什么问题呢。”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而汪道涵会长夫妇在新加坡董宫酒楼宴请辜振甫夫妇及台湾海基会一行时,每一道菜都有别具心裁的“菜名”:情同手足、琵琶琴瑟、喜庆团圆、万寿无疆、兄弟之谊、夜语华堂、龙族一脉、前程似锦。当时汪、辜两位夫人都很真诚地交流,第一天认识后,汪、辜二夫人就相约到新加坡旅游胜地陶沙岛,手挽着手。当时辜夫人还邀汪夫人一起坐游乐场里的“碰碰车”。“不过期许是共同的,但争执也很激烈,因为双方的分歧太大了,好几次都谈不下去,而此时两位老人扮演了稳定的基石的作用。” “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对,品德、涵养、修为如此契合的一对,他们是绝配。”台湾前“大陆委员会”主委苏起先生对记者说的是他“一直非常尊重和爱戴的辜振甫先生和汪道涵先生”,曾亲身参与汪辜会谈的他评价说,“如果没有他们各自的地位以及他们的修养,‘九二会谈’绝对谈不下来。” “为什么是他们,或许那时候并没有第二个选项。汪辜会谈是两岸从民间接触过渡到半官方协商的重要里程,在这么一个历史时刻,需要的角色特别苛刻。首先他必须非常有威望,让所有人都能信任,让两岸都相信,他们去谈不会‘出卖谁的利益’,他必须既不是官方又能充分代表官方,必须有非常良好的形象让对岸的人也信任他。这样的标准一选,恐怕台湾就只有辜振甫先生,大陆也只有汪道涵先生了。”邱进益说。 唐树备先生对本刊记者说:“从资历上讲,汪先生是个老党员,而且是有突出贡献和良好声誉的高层领导人。他当时又刚好退休,具有一定的民间身份,他个人学养丰富,文质彬彬,形象深受两岸人民喜欢。”而台湾那边,“辜振甫先生当时和李登辉私人关系很好,又是台湾前几名的富豪,他的致富故事当时成为台湾人一时的精神标杆。如果没有这种身份,在当时台湾的政局里,谁都担当不了这样的角色。” “从香港会谈到汪辜会谈,我想之所以能最终达成协议就在于两位先生表达出来的精神——包容和谅解。”苏起先生说。辜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说九二有重要的共识,我想那就是尽可能地尊重、谅解对方,九二共识更可以说是九二谅解——也正是相互谅解,开启了当年两岸的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本稿件为《三联生活周刊》独家提供新浪网,如需转载请与《三联生活周刊》或新浪网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