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民周刊:从中原兴衰看中部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17:17 新民周刊

  从中原兴衰看中部问题

  认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可以知道,中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

  特约撰稿/葛剑雄

  三千多年前,当“中国”这个名词刚被使用时,它的范围只是指今天的河南一带,以后才逐步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尽管这一地区并不是今天中国的地理中心,却一直被认为是“天下之中”,并且长期雄踞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这自然得益于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三四千年前这一带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得多,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加上黄土高原与黄土冲积平原容易开垦,形成了最大、最发达的农业区。从夏、商、周起,直到公元12世纪,统一政权和实际政治中心都没有离开过这一范围。与中原相比,南方的开发要晚得多。西汉时还有“江南(指今湖南、江西的长江以南)卑湿,丈夫早夭”的说法,中原人视为畏途。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就担心住在长沙会活不长,成天忧心忡忡,果然33岁就去世。

  但从秦汉以来,由中原向南方的移民持续不断,在东汉末年、西晋永嘉之乱后、唐朝安史之乱后、北宋靖康之乱后更形成一次次移民高潮。大批中原人越过淮河、秦岭,渡过长江,迁往南方,其中不乏帝王、贵族、官员、文人、富户、商人,也有大批掌握生产技艺又吃苦耐劳的农民、工匠。他们不仅将北方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南方,也使南方的开发扩大和深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加上黄河流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环境恶化。北宋以后,南方的经济地位已超过北方。到明代,南方的文化已明显居于优势。直到近代,这种趋势均未逆转。

  元朝定都北京,从此全国政治中心离开中原。朱元璋建明朝时虽定都南京,却深知南方在战略上的弱点,一度考虑迁都开封。但经过考察,发现以前的汴渠早已淤塞,无法将南方的粮食运往开封,只能作罢。此后朱棣迁都北京,明、清和民国初年都以北京为首都,中原再未有过政治中心的体验。

  中国首都的转移基本是由西向东的,除了出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目的,也是为了便于获得南方的粮食——京杭运河提供了运输之便。但到了近代,由于西方的现代文明主要是由海上传入的,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是在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的,然后再向内地扩展,所以基本上是由东向西的。上海是最重要、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通商口岸,又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地理优势,加上长江作为中国最长、流域最大的河流所提供的通航便利,使长江流域成为这种“由东向西”推进模式的典型。一方面,上海获益于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成为中国主要出口物资的集散地;另一方面,上海作为现代化中介和输出地,将新兴的工商业溯长江而上,推向中游的武汉和上游的重庆。因此,武汉的发达程度虽不如上海,却优于重庆。而重庆虽不如武汉,也优于更上游的城市和水运条件不如重庆的成都。但黄河下游和海河水系基本不通航运,近代的淮河已经没有自己的出海口,所以尽管北方也有天津、青岛等通商口岸,却无法通过水运影响中原地区。铁路和公路的建造多少弥补了水运的缺陷,但这些道路的主要起始点还是天津、上海,而终点长期停留在西安,上世纪50年代才延伸到兰州、乌鲁木齐。即使处于京汉、陇海两条干线枢纽的郑州,也不能与同样处于中部、却得益于长江的武汉相比,而沿陇海线的开封、洛阳早已失去昔日的荣华,沦为衰败中的区域城市。新兴的工商业得不到发展,传统的产业又备受打击,奄奄一息,可耕地开垦已尽,自然条件日渐恶化,但人口却不断增长,即使在战乱年份也未真正停滞。曾经是中华民族文明摇篮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已经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贫穷地区之一。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变。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使沿海城市的优势不复存在,有的甚至成了国防前哨和军事要地,连上海也只能吃老本,由东向西的发展已是强弩之末。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与日俱增,几乎遍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部项目,而这一切都是由中央政府按严格的计划经济部署的。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洛阳作为中国未来的拖拉机生产基地,都得到迅速发展。但到19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大饥荒使这个农业大省一蹶不振。国家立足于战备的“大三线建设”越过中部,将东部沿海地区和京津地区的重要工业、科研机构西迁至云、贵、川、陕,仅上海迁往“三线”的资产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1970年代末统计数)。尽管三线建设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也造成很大浪费,但毕竟为西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中原却只能望洋兴叹。

  一个地区的文化固然离不开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条件,也与社会和人文因素密切相关。当一个地方经济繁荣,政治地位优越,处于全国瞩目的中心地位时,必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当地的文化要素、风俗习惯很自然会“领导新潮流”,成为各地引进、模仿的对象。东汉时,设在洛阳的太学一度有三万来自各地的学生,树立在太学的碑文是儒家经典的国家标准。西晋时,左思的名著《三都赋》在首都发表,才引起“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开封方言作为宋朝的“国语”,随着宋室南渡传至杭州,居然取代了当地的吴方言而形成开封话的方言岛,历经八百多年影响犹在。

  一般来说,文化的兴盛和衰落都会滞后于经济和政治状况,所以洛阳在失去首都地位后还能以“西京”或故都自豪,其园林名胜还能吸引文人学者,牡丹也能“甲天下”。但这种滞后现象是有限度的,当政治、经济长期处于劣势时,文化传统毕竟会“无可奈何花落去”。更何况,社会的大多数只能根据物质条件维持生活,在持续的穷困中形成某些恶俗也在所难免。明人王士性是一位杰出的人文地理学家,他对全国各地的观察和描述是相当客观的。在《广志绎》一书中他肯定了河南人的优点:“中州淳厚质直,有古风,虽一时好刚,而可以义感。语言少有诡诈,一斥破之,则愧汗而不敢强辩”。还列举了两种“善俗”:一是“告助”,如因贫无法交纳赋税被官府追讨,亲友就会集资帮助。一是“吃会”,凑集十多人,每月两次在社庙聚餐,每人将一点余钱交给会长储存,会员如遇到父母丧葬等急难可得到资助,以免借高利贷。会员父子相继,时间越长钱积得越多。他注意到,河南“自古为戎马之场”,元明之际的战乱“杀戮殆尽”,后来的人口主要是从各地迁来的,因此“各带其五方土俗而来”。他列举的恶俗是:百姓不重视积蓄,丰收时将粮食卖光挥霍,灾年就挑着箩筐全家逃荒要饭。赌博成风,穷人有十文钱也要赌光才罢休。输了就偷,所以小偷盛行。而偷术太差,往往登堂入室时就杀人,偷的东西都是笨重而容易辨认的,今天偷来的衣服明天就穿在身上,马上被抓获。赃物值不了几个钱,但因杀了人,有时竟有十多个人被判死刑。如果不顾“淳厚质直”的传统优点,只强调存在的恶俗,或者一味夸张这类恶俗,那必然会像今天某些人那样制造地域歧视了。

  幼时在上海听滑稽,广东话和粤剧是演员嘲弄的对象,想不到改革开放后不仅粤语风行全国,甚至连大学里也办起粤语班。1986年我第一次到香港,如果不说英语和粤语就会遭遇白眼,但如今却经常听到港人主动致歉:“对不起,我普通话讲不好。”

  中国有许多人自称根在河洛,都认中原为祖籍,然而嘲笑起自己的故里起来,一点都不含糊,这颇让人寒心。然而这种社会心理,终究不过是历史长河上的一二水花。以中国之大,各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要做到均衡发展,诚然不易,也未必可行。但明了历史的走向可以知道,所有中国人和中国所有的地方都不过是这个历史走向中的一环。彼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皆密切相关。不管东部、西部或者中部,北京、上海或者河南,无不如此。这种认识当有助于国民以宽容、理性、克制的心情,看待这个国家中尚还存在的落后的地区和贫穷的人。从中了解到,彼人彼地彼时的疾苦,和此时此地自己的命运,其实根本相关。(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