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大国博弈中国汇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14:44 瞭望东方周刊 | ||||||||
施压人民币升值与对华反倾销政策一起,构成了布什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调整的新内容 “人民币升值的问题,请大家不要听我的观点,也不要听金融界专家的看法,人民币汇率问题只有惟一一个可以信赖的权威,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5月16日,在复旦大学主办的2005上海论坛上,即将成为汇丰银行历史上第一位华人主
就在同一天,各方人士又一次听到了来自中国政府的声音。 “中国将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是,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中国的主权,每个国家完全有权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汇率制度和合理的汇率水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美国商会代表团时说。 关于此前盛传的人民币升值时间表,郑海泉则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直言不讳:“海外经常会有对中国政府政策的各种传言,大都是不能相信的。” 果不其然,所谓的“5·18人民币升值”预测最终落空。不过,这个已经持续议论了两年多的话题仍是炙手可热。 市场:翻译风波 上海论坛金融分论坛的多组主题交流中,几乎每组议程都会涉及人民币汇率的话题。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甘当善教授在主题发言之前,首先声明:“我要交流的题目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是要回答人民币升不升值、什么时候升值的问题。” 从甘当善教授的“提前声明”可以看出各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关注程度,连一个学者都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 市场的神经绷得更紧。关于中国何时调整人民币汇率及调整幅度的传言、报道和预测,已经成为全球外汇市场每天的焦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被人猜测为“人民币升值的前兆”。 外汇通网站内容总监、研究员刘东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于有国际游资在赌人民币升值,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消息对于外汇市场的影响很大。” 5月11日发生的“翻译风波”将“预期”的效力推向一个高潮,5月11日16∶20,彭博资讯在其交易终端发布了一条消息称,“中国决定让人民币升值”。 随后,美元开始出现下跌。波动最明显的美元兑日元变动波幅在5‰以上,大概是50-60个基点,1年期美元兑人民币无本金不可交割远期合约(NDF)贴水下跌至5400点。 一个小时后,这条消息被确认是由于翻译出现差错导致,这条消息转引自人民网,人民网上的英文版是根据中新社香港分社的一篇中文报道翻译而来。 中文版意思是:“NDF市场交易报价所反映出的市场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是,一个月内和一年后,人民币升值1.26%和6.03%”。翻译过来的英文版变成:“中国已决定在一个月内和一年后分别让人民币升值1.26%和6.03%”。 消息真实性受到质疑以后,市场又出现了一轮重新买回美元的交易行情。 尽管风波很快告一段落,但可以看出各类揣测使得人民币汇率问题变得越来越敏感。市场主体总是试图从一些只言片语中寻找答案,作为投资甚至是投机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人民币汇率制改革的难度。 刘东亮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要做过多的主观臆测,还是要跟着政府决策走。” 其实就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已经一再表态,但是各种呼声还是此起彼伏,两年多来一直没有消停,相反一浪高过一浪,这个“难以解开的结”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日本:始作俑者 最早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源来自日本。2002年末,日本官方及公众媒体提出“中国威胁论”,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要求人民币升值。随后,指责人民币加剧日本国内通货紧缩的论调迅速扩散。 2003年2月22日,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在G7会议上向其他六国提交提案,要求通过一项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掀起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波浪潮,这也是G7会议上首次讨论非成员国货币问题。 一场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博弈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 事实上,日本多年来一直是对华贸易顺差国家,就在2002年当年,日本对华贸易还出现50亿美元顺差。因此,没有理由在人民币汇率上做文章。 对此,《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很多专家都认为,日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向人民币施压,转移日本国内持续十多年的经济低迷和通货紧缩。 “作为以贸易立国的日本,面对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必然希望能够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获取更多的利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许少强说。 日本尝过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胁迫下让日元升值的苦果,又想把这一招数转用于中国。 日本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有三大优势:廉价劳动力、高技术水平和廉价的货币。这些是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同时兼有的,而三大因素中日本可能干涉的,只有最后一点——人民币汇率。 为了突破多年的经济困境,保持在亚洲经济的主导地位,日本开始寻求同盟,向中国施压,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压中国经济。 时移事易,当美国成为迫使人民币升值的主导之后,日本不仅已经退居二线,态度也在发生改变。 2003年日本经济出现了久违的复苏。在日本的对外贸易中,出口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对中国出口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再高调谈论人民币升值问题,日本财务省官员也表示,中国在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前,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日本或许就要为自己的“荒谬”进行反思了。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报道,美国汽车制造商正利用美国国会一些人对人民币疲软越来越不满的情绪,加大对日本和韩国的压力,迫使它们也将各自货币升值。这种结果恐怕是日本当初没有想到的。 美国:不断施压 在日本之后,美国迅速扛起了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大旗。 2003年9月,美国财长斯诺访华,逼迫人民币升值就是其主要任务,最终无功而返。 2004年10月,周小川首次受邀参加G7会议,国外政府、机构再次提出,中国应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950亿美元。 2005年4月,美国要求中国政府在六个月内允许人民币升值,否则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将可能面临高达27.5%的关税惩罚。 和日本相比,美国似乎具备更充分的理由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国对中国商品贸易存在巨大的逆差。 但是,学者许振明指出:“美国贸易和财政出现的巨额赤字与人民币汇率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来自美国的过度消费,民间消费降不下来,政府在扩张军备,军费也降不下来,美国的制造业也没有竞争力,人民币升值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损害美国自身利益。” 为何美国政府还是一意孤行呢?甘当善教授笑言:“怎么可以把美国政客的话作为判断的依据呢,他们往往台上一个论调,台下另外一个论调”。 “通过向人民币汇率施压,平息国内一些贸易集团的情绪,转移民众对国内经济问题的关注,这是美国政府的一贯做法。”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这样解读。 施压人民币升值与美国对华反倾销政策一起构成了布什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调整的新内容。 4月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接受采访时强调,美国的做法不利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出台。 欧洲:克制的低调 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欧洲和美国的目标相近,希望能够胁迫整个亚洲国家的货币升值,以此缓解欧元坚挺带来的压力。 从2002年12月以来,美元兑欧元贬值了38%,由于人民币采取盯住美元的做法,在双边贸易上,欧盟的感觉自然不爽。一位欧洲外交官曾表示:“对中国来说,美元贬值是意外的收获。然而,人民币跟随美元贬值可能在发达国家引起政治上的反应。” 丁剑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美元的大幅贬值实际上激起了欧洲对亚洲的愤怒,使得欧洲成为美国在对人民币施压中的同盟。” 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对欧洲的七大贸易伙伴——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的贸易顺差大幅增长,从去年的50亿美元涨到了今年的123亿美元,其中以纺织品和服装为最。 4月29日,欧盟正式就中国纺织品进口骤增一事开始一场限期60天的调查。欧盟一位发言人说:“(调查中)我们也会考察货币的价值——我们得衡量很多因素。” 不过,相对于美国、日本来说,欧洲对人民币升值问题表现得比较低调。 就纺织品贸易一事,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会见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薄熙来指出,2004年中欧双边贸易达到1773亿美元,欧盟已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高新技术方面,欧盟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由于关系到长远的中欧经贸关系,欧盟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并没有作出过硬的表态。 中国:独立的姿态 国际重压之下,中国政府如何做出决策,两年多来,政府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独立决策”。 应该承认,中国目前采取盯住美元的办法本身不利于资源配置,这种不利因素正在逐步释放,人民币汇率制度终究是要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在这一目标下,改革的时机和步骤由中国自己决定。 两年多来,政府高层的态度一脉相承:中国汇率改革是在考虑经济运行的内部和外部的均衡基础上决策的,改革的步伐将权衡改革的条件是否具备,而不会屈从于外界压力。 2005年“两会”期间,温总理简明扼要的话概括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础,第一,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第二,保持金融的健康运行。同时还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和世界的影响。 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目标上已经有了相当一致的共识,但是改革的基础是否已经具备,并不容易判断,丁剑平说,这也是中国政府一直表示“没有时间表”的原因。 没有人可以说出改革的时间表,任何揣测都是不确切的。不过可以预计的是,在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过高,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中国是不会对人民币汇率做出重大调整的。 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改革肯定会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进行,在市场主导作用下,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并不一定和美国的要求吻合。《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伟靖报道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