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领巾:访湖北当阳井岗小学教师郑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22:36 央视《焦点访谈》 | ||||||||
65岁的郑琦曾是湖北宜昌当阳市庙前镇井岗小学的教师,从1980年到2000年退休,他在这所学校里整整干了20年,几十年来,他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种子,孩子们有了梦,明天也就有了希望。6月14日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这位可敬的老人。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 敬一丹:前不久,我们的记者在湖北宜昌当阳市庙前镇见到了这样一位老人
学生: 郑老师好。 解说: 今年已经65岁的郑老师在2000年退休之前是井岗小学的教师,和孩子们打了40多年交道,并且一直担任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红领巾伴随他走过了大半辈子。现在他是四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1958年8月,郑琦从当阳市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选择,那时年仅18岁的郑琦主动申请来到山区里最偏离、条件最艰苦的陈院乡王家塝小学任教。 郑琦 老师: 说起那个学校,那就是一所民房。单班的二十几个孩子,四个年级,从校长到炊事员都是我一个人。 解说: 一所学校,一个老师,20个学生,郑琦在偏僻的乡村小学开始了他事业的起点。1980年,他被调到当阳市庙前镇井岗小学。在郑老师心中,学生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他把一家老小都托给妻子照料,自己在学校一间12平米的小屋里安了家,从1980年到2000年退休,这一住就是整整20年。 马兴武 当阳市庙前镇井岗小学老师: 这个老学校,有很多学生家里比较困难,离校又比较远,他就把几个学生收在这个他自己不到十平方米的一个寝室里面,这些学生吃、住。 解说: 在这间小屋里,有多少孩子被接来照顾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有一个孩子却记得特别清楚。于建明那时刚读一年级,调皮贪玩,不做作业,家长管不了,别的老师也拿他没有办法,但是郑老师没有放弃他。 郑琦: 我叫他作业,作业没有做偷着跑了,跑了我就追到他家里,在家里看见我去了,又跑了,我就跟着追。 于建明: 反正我就是不听,我就在前面拼命地跑。 解说: 从下午一直跑到晚上,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的郑老师最终还是把于建明追了回来。 郑琦: 把他弄回来以后,跟着我睡,我给他洗澡,天热我给他扇扇子。我说老师应该对每个孩子都要负责,要真心实意地把这个孩子挽救过来,自己要下一番工夫。我当时就有这决心,我说就是一块石头,我也要把它焐热。 解说: 凭着这股劲,郑老师没有让一个孩子掉队。每年开学后,郑老师都要家访,数十年如一日,经他劝返回校的学生多达400多人,相当于20多个班。 在郑琦老师教过的孩子中,有一个女孩叫杨静,现在是当阳市东门小学的音乐老师。在她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郑老师发现她歌唱得好,谱子学得也快,就建议她去上镇里的电子琴辅导班。可是,杨静家离镇上太远,家长很不放心,郑老师就主动把杨静接到自己家里,让她和女儿住在一起,每天早晨骑上自行车赶十几里的路把她送到镇上。 杨静 当阳市东门小学老师: 我记得那时候,培训班的同学都在悄悄地议论,杨静她老爸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这么老了,但是不敢问我。后来和我关系比较好的一个女孩子就偷偷地问我。她说,我问你,你不要生气。我说怎么了?她说,你爸爸怎么这么老,天天来接你。我就跟她说,那不是我爸爸,那是我老师。当时他们都不相信我。 解说: 郑老师天天早晨送,晚上接,一个月的学习没让杨静耽误过一次课程。不过有一次杨静还真以为郑老师来不了了。 杨静: 就是那一次下暴雨的一天,下午我们上课的时候已经开始下暴雨了,后来直到放学的时候还是没有停,而且是越下越大。当时班上的其他同学都被家长接走了,人越来越少,最后就剩我一个在教室里面了。我那个时候很小,趴在窗户上面眼巴巴地往外看着,就担心老师今天会不会来?会不会来接我?那时候我就特想自己的妈妈。 解说: 就在这个时候,郑老师的身影出现了,推着的自行车已经摔坏,链子也掉了,他虽然带着斗笠,可还是被大雨淋了个透。 杨静: 身上都是泥巴,裤腿卷得老高,老师就把我抱上自行车,给我穿上了雨衣,把我抱在后座上,就这样把我推回去了。 解说: 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天黑才摸到家。第二天,郑老师借了辆自行车还是照常接送杨静。郑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不仅让杨静发掘出自己的特长,还让她对老师这个职业有着说不出的亲切感。 杨静: 亲戚朋友问我的时候,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去?我当时毫不犹豫的说,当老师呗,跟郑老师一样,当这样的老师。 郑琦: 因材施教,她有这个天赋,我就帮她,能帮就尽量地帮。 解说: 2001年,刚刚退休的郑琦老师虽然离开了讲台,但他一颗心还时时牵挂着孩子们。 郑琦: 红领巾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我就想我不仅在职的时候要当好一个辅导员,就是退休以后,我要继续当好一个校外辅导员。 解说: 他和老伴儿卖掉了以前的老房子,拿出4万多元,还借了近万元的外债,买下了桐树垭村这处黄土坡,准备把这儿建成一个孩子们课余活动的校外辅导站。这对于老俩口来,可是个大工程。 郑琦: 我跟我的孩子们说,我就是要把这建设成一个公园一样。 解说: 为了能省点钱,只要能自己干的都自己干。郑琦和老伴儿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车土一车土地推,在昔日荆棘丛中建起了花园、果园,铺设了石子路,还专门栽种了草坪。 李云香 郑琦的妻子: 下了好大的雨,我们把车子拖来的草坪,我们就顶着薄膜,把这个草坪栽起来。 郑琦: 我们起早摸黑地干,我们挖了近三百多土石方,平整的面积大概八百多个平方米。 记者: 手上都磨出了水泡来了吧? 郑琦: 茧很多,到现在还有这么厚的茧。 解说: 就这样天天起早贪黑,两位老人干了大半年,终于让这个校外辅导站有了现在的模样。荡秋千、翘翘板、打乒乓球,这都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运动,不过最让孩子们着迷的还是有着3000多册藏书的阅览室。 郑琦: 孩子们最喜欢的项目,还是借书看书,到阅览室里看书,还要带几本图书,带回去看。 记者: 一般更喜欢选什么样的图书? 郑琦: 童话故事、神话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动画片、动画故事这些比较喜欢。 解说: 郑老师的校外辅导站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十里八乡的孩子们,最多时一天来了300多人。在这些孩子们中间,有一个孩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郑琦老师对他格外的照顾。他的名字叫做魏明,由于智力发育缓慢,14岁的魏明连1到10都数不过来,郑琦老师把魏明接到自己家中,对他实施特殊的“玩学教育”。 郑琦: 这个是5,这个也是5,对不对?两个5。 解说: 一年过去了,原来笔都不会拿的魏明,不仅学会了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还能认识上千个汉字,能通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这篇《丑小鸭》是他最喜欢的童话故事。 郑琦与魏明: 我多像一只鸟中之王啊,可不是吗?它已不再是那粗笨、丑陋的、灰色的丑小鸭,而是一只羽毛丰满、美丽的白天鹅。 主持人: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郑老师很喜欢戴红领巾,每当戴着红领巾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他都显得神采飞扬,因为他相信,红领巾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几十年来,他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种子,孩子们有了梦,明天也就有了希望。 相关专题:央视《焦点访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