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魅力重庆网上行专题 > 正文

重庆抗战经济(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10:10 华龙网
重庆抗战经济(图)

抗战时内迁重庆的南京金陵兵工厂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在国民政府西迁重庆的过程中,来自上海、济南、南京、长沙、武汉等地的钢铁、机械、军工、造船、纺织、化工等关乎战时军需民用的成百上千家工业企业纷纷辗转撤退,“铁血西迁”。

  1938年10月25日,日军攻占武汉直逼宜昌,全国震动。

  10月中旬,从沿海沦陷区先期撤离的30万吨物资、上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大批机关人员和数十万难民撤至入川门户——宜昌,候船西上。此时,长江水位日见枯落,轮船入川受阻,宜昌两岸物资器材堆积如山,难民如潮涌动。

  为了把聚集在宜昌一带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入川,国民政府紧急成立“军事委员会水陆运输管理委员会”,任命著名实业家卢作孚为主任委员,全权处置航运入川事宜。卢作孚临危受命,飞抵宜昌,立即召集各方代表,制定了一个“40天抢运计划”。在40个日日夜夜中,24条轮船和1200条木船,冒着日机轰炸扫射,昼夜兼程,行程数千里,拼死溯江西上。40天中,民生公司16艘轮船被日机炸毁,116名船员为国捐躯。民生公司从1937年11月起,先后将10000名伤兵、6000名纱厂女工、5000名难童和196000吨军用物资送往大后方。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卢作孚先生在回忆宜昌撤退时感叹道:“这是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

  从1937年12月首批内迁厂到达重庆起,到1940年,迁入工厂达350余家,技术人员一万余人;国内7大兵工厂先后迁渝,在嘉陵江、长江沿岸出现了一条由军工、炼钢、机械、纺织、化工组成的工业经济带。重庆成为“战时工业之家”,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脊梁”。

  相关专题:魅力重庆网上行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