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踏访56个民族专题 > 正文

黑土地上的满族风情——走近满族(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11:28 生活报
黑土地上的满族风情——走近满族(组图)

文吉桓在签字 赵帅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黑土地上的满族风情——走近满族(组图)

在邮局加盖邮戳 赵帅 摄


  满族现有人口982.1余万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等地,所以,本报记者和绥化寒地黑土绿色使者赵玉明父子身边就有满族人,绥化市北林区就有红旗满族乡和绥胜满族镇,还有叫正黄、镶白的村子。

  虽然身边就有满族,但本报记者和赵玉明父子对满族的了解也仅限于“八旗子弟”和“满汉全席”这些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此次“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给了我们一次
走近满族的机会。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记者和赵玉明父子来到了位于吉林省中南部的伊通满族自治县。

  伊通历史悠久,从远古的息慎到宋、辽、元、明时期,满族先人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清初,这里建立了镶黄、正黄二旗公署,设驿站,置柳边,光绪八年升为州治。1988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通县,设立伊通满族自治县。

  伊通虽然是满族自治县,但现在街上着满族服饰的满族同胞却很少见了。车在伊通的大街上前行,喷在车体上的“寒地黑土”、“中华民族大团结万里行”等宣传标志还是吸引了路人的注意。

  博物馆的满族同胞热情地接待了来自寒地黑土的使者。据介绍,这个满族博物馆里展有满族传世文物,迄今为止,馆藏文物已达610个种类,3000余件展品。展览馆分渊源、生产、生活、礼仪、文化习俗和今日伊通六个部分。记者一行人通过参观专题陈列、实物展品、照片、图板、模型和观看录像等形式,全景式地了解了满族特有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体味着满族人的文化,遗憾的是民俗馆出于对文物展品的安全考虑规定,不让拍照和录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满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耳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在伊通,本报记者一行人体会到了摇曳在传说中的满族风情与寒地黑土的碰撞。在黑龙江省的一些地市,一些边远农村家里的火炕上还能见到泥火盆。隆冬时节,一家人围坐在泥火盆周围,老人叼着长杆烟袋,女人手里拿着针线活,孩子们在火盆里烧土豆吃。还有大街小巷里的火锅城和火锅店……

  蜚声海内外的海伦市剪纸艺术,其以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为特色。满族民间剪纸所表现的领域有着广阔的范围,且用途广泛。以满族知名人士傅作仁先生为代表的海伦剪纸《满族风情》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皮影也曾在满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望奎县的皮影之所以在东北三省有名,独到之处在于表演时融入了大量满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满族单鼓、满族八角鼓、东北地方戏二人转、东北大鼓、东北秧歌、莽式舞的曲调,形成了具有强烈满族特色的满族皮影专调……凡此种种都说明满族文化在黑土地上的影响面和强大的生命力。

  行走在伊通的大街小巷,赵氏父子看到有些满族同胞仍较多地保留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许多满族男子仍普遍穿坎肩,姑娘娴于刺绣,在衣边、门帘、幔帐上绣制优美的图案和“喜庆话”字样。老年妇女绾发盘髻,姑娘蓄发为辫,带耳环的随处可见。满族人家还较多地保存着古建筑的遗风,许多建筑还保留着清朝建筑的特点。 (本报记者 孙殿喜)

  相关专题:踏访56个民族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