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16:08 内蒙古晨报 | ||||||||||||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唐捷)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今年已经达到19%,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一定意义上进入大众化时代。但这个“世界第一”背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凸显。今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20.71%。仅内蒙古地区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已达4.05万人,就业已经成为我区大学生面临的一道难题……
七月你往哪里飞?眼下,大学毕业生们遇到了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就业。在这“僧多粥少”的呐喊声中,莘莘学子们能否在炙热的竞聘市场中打拼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空?他们的就业市场到底如何?就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现状 ★20%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崔栋成告诉记者,从1999年起,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后,我区的招生数量急剧增加:2001年以前每年毕业人数在3000—1万之间,从2002年起达到1.6万,2003年2.65万,2004年是3.2万,今年达到4.05万。去年我区的招生人数约7万,今年达到7万多,我区的高校每年以1万的人数扩招,每年的就业岗位数量增加不了多少,势必会增加就业的难度。由于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突出,4万多毕业生如何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1年,全国高校本科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2%,2002年为80%,2003年为70%,2004年为73%。从数字上看,除2004年就业率统计方法调整外,2001-2003年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如果按2004年以前的方法统计初次就业率,2004年全国本科平均初次就业率应在65%左右,初次就业率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我区的就业率也大致如此,按照全国的平均比例,大约有20%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崔栋成说:“目前,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而1998年工业发达国家为26%。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饱和或供大于求。所谓就业难,主要难在大城市、机关、国有的企事业单位、外企等,在大城市之外以及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领域和广大的西部地区,尤其在广大基层,人才匮乏的现象仍很明显。此外,现在的用人单位往往向两个极端发展:在招聘时要么过分要求学历,如‘本科或研究生学历’,要么要求招聘的职工必须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样的条件只能将那些专科生或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拒之于门外。至今,‘人才高消费’现象尚未得到遏制。”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我区的一些企业越来越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将其作为招聘的优先条件。在前不久的一毕业生招聘专场会上,记者走遍了整个会场,发现绝大多数单位招人都需要工作经历,而且门槛很高,一家从事销售的单位招一名文秘竟然也要求“大学本科文凭、研究生优先,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 近日记者对即将毕业的50名大学生作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调查的30多个相关问题中,6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择业中最缺乏的是实践工作经验,这也是在招聘中最令人尴尬的。调查中多数大学生表示,在面试时,主考者提问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有实际工作经验吗?”面对发问,很多大学生只能摇头,一份工作就这样飞走了。学生们认为,企业要降低成本,当然包括培训成本。有了经验表明上岗就能干,等于别人为他预先培训过了。问题是,大学生在校是求学的不是去工作的,哪来的工作经验?虽然有些实践课,但也不是为了给学生积累经验的,而是用来提高和掌握所学课程的有关知识的,与企业要求的“工作经验”是两码事。 ★原因:就业究竟难在哪? 目前,就业竞争前所未有地激烈,而不解决户口、起薪点下降以及自己无从业经验、专业不对口等求职中的各种问题无情地拷打着大学生们的心理承受力。 在采访中,不少学生觉得择业中一个很大的困扰是专业对口问题。专业不对口,意味着在工作中要经受更多的磨难,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单位,非专业者只能从事辅助性工作,个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为适应新工作,必须耗费精力重新学习。在这种环境里,焦虑不安和自我否定便主宰了他们的情绪。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处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不少大学毕业生非本专业不去,往往会错过很多就业机会,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有的学生徘徊于是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之间。他认为,现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中,有60%的人并没有从事以前的专业,除了从事科研、技术类工作,其它的岗位对于专业性要求并不严格。因此,没必要强求自己过分考虑专业的问题,有许多岗位之间本身就有互相通融的地方。 工作薪酬的期望也许是由于这几年培养大学生所花的经费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心理上有一种急于回报父母的紧迫感,为了尽快收回教育成本,毕业生们都希望能找一家高收入的单位。有的学生恰恰由于期望值太高,在应聘中“折翅”,元气大伤。 “高期望值和现实之间必然存在冲突。”有关人士分析,这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在作祟,多数还没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总是对自己太过自信,总感觉自己是人才,忽略了自己走向社会成为劳动者这一现实。 在我区的各高校,有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如机械电子、土木建筑、铸造、锻压、化工等专业人才奇缺,几乎是有一个要一个,原因是当初许多学生不愿报这些专业,造成生源紧张。而艺术、计算机等专业就业较难,导致毕业生供求结构失衡。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上未能有效围绕市场进行调适,没有找好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产生了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业内人士认为,在我国各行业的技术工人中,中、高级工只占40%,与发达国家83%的比例相差甚远,各行业技术工人短缺。高校毕业生是具有广泛同质性、无差异性的产品,许多高校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非常相近,培养环节没有太大差异,不同高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从表面上看无太大差别,特别是文科类专业。针对这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防止出现高等教育的“通货膨胀”,使高等教育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结构合理。 就此问题,内蒙古教育厅的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区已经对上述问题有一个具体措施:如果有的专业连续三年的就业率达不到15%就要求停止开设这个专业,今年至少要达到30%。这位负责人说,今后学校办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 ★措施:建立就业长效机制 据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崔栋成讲,目前,我区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学生就业已做了一些工作:建立毕业生就业体系。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这个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考核指标,因为学校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就业是学校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现在鼓励全校参与,重点应放在院系,院系的领导是毕业生就业的第一责任人,有的学校要与教育主管部门签订责任状,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本体系;抓好两个市场建设,抓好隐形市场,召开毕业生的洽谈会和招聘会。2002年,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形成,开始是区域性举办,后来是专业专场会。今年大型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就召开了18场,有2000多家用人单位上会,上会学生达到1万人次,提供的需求信息有3万余条。举行中小型招聘会至少有500多场;建立区外就业指导市场,将就业市场向区外延伸,特别是向沿海地区扩展。现在我区已在京津唐建立了一个办事处,今年还准备在江浙地区再建立一个办事处,向这些地方推荐自己的学生,把外地的信息带回来。向基层延伸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在毕业生通往基层的道路上铺路垫石;此外,今年年初还明确了“三落实、三到位”。“三落实”指机构要落实,每个学校要有专门的职业指导中心,有专职的指导老师,还要有专门用于就业指导的经费,这三个条件都要到位。但是现在最困难的就是经费问题,由于经费缺口大许多学校的就业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建立网络市场,网络是今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接洽的一个重要形式。由于我区经济原因网络的建设起点比较低,许多学校还没有开辟这一块市场。去年,我区要求各本科院校必须建立自己的就业网络系统,并将其作为学校考核评估的一个内容。去年10月,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一个毕业生就业市场,专门为毕业生提供服务:定期召开毕业生洽谈会,提供中间服务、培训、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认证等,到目前为止已举办了大小几十场次的招聘会;启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程,开展毕业生择业观的教育。有的人认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观念的教育是从一入校就开始的,而这却是一些高校一个难啃的“硬骨头”。记者了解到,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我区将启动“师范类本专科生下基层支教活动”和“大学生到农牧区行动计划”,这些“绿色通道”的建立,为一部分就业难的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