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陕西红色之旅专题 > 正文

汉阳陵的特色文物--陶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0:24 北京新闻网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汉阳陵设立考古工作站,专门负责汉阳陵陵区的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发掘了南区从葬坑、帝陵从葬坑、陪葬墓园、部分建筑遗址和阳陵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10余万件,其中数量众多的各式人物俑和马、牛、羊、猪、狗、鸡等陶塑动物俑是阳陵文物的特色。

  根据是否穿著衣服,我们把阳陵出土的人物俑分为“着衣木臂”式裸体陶俑和塑衣
式陶俑两类。

  “着衣木臂”式裸体陶俑:这类陶俑出土于帝陵从葬坑、南北区从葬坑和个别陪葬墓的从葬坑中,一般高50—63厘米,性别上分有男、女,身份有武士、侍从、宫人等。裸体陶俑为陶质躯干,木质双臂,通体饰粉红色彩绘。身着丝、麻质衣物,武士穿皮铠甲,佩带有各类兵器。由于年代的久远,木臂、衣饰、铠甲均已腐朽。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认真剥离,可看到部分朽迹。根据发掘的情况来看,武士俑的头部均扎朱红色丝绸陌额,腿裹朱红色行滕,战袍垂至膝盖之下。有些陶俑尚留有米黄、白、灰、橙红、棕褐色的纺织品痕迹,上窄下宽,中间有一宽约0.8厘米的袍带束腰,有的袍带以很小的贝壳串成两排。战袍之外有铠甲痕迹。依此来看陶俑当时的情况为陶塑躯干、下肢,木质胳膊,身穿丝织或麻纺战袍,战袍外再披挂由木片或皮革制作的铠甲,双手分别拥盾执戟,雄视前方。

  陶俑的法式大多由额际中分至后脑,再上折,或纽结、或梳理、或编织于头顶绾髻,横插笄。陶俑的战袍与铠甲因年代久远均已朽没,现仅存一些带颜色的痕迹,其木质胳膊也已腐朽,因此这些陶俑出土时多为裸体缺臂状态。其肩部两侧有竖直的圆面,中间有0.9厘米的圆孔横向穿过胸腔,此即当初安装木质胳膊之处。陶俑全身均彩绘,其着色与真人相仿,面部、躯干、下肢均为橙红色,发、眉、须、目为赭黑色。

  陶俑的姿势大致可分为四种:有两足并拢站立者,有迈步前行者,有两足并齐弯腰者,还有躬身奔跑者,其中以第一种姿势居多。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俑是骑马俑,这种俑也是木臂、着衣,腿部做成骑马状,马为木质,已朽。

  汉阳陵出土的陶俑虽然形体较小,仅及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但是其造型准确,刻划细腻,身体各部分器官无一不精雕细琢,甚至毛发窍孔等细微处也毫不含糊,生殖器、肚脐、窍孔具备,面部形象各异,显出年龄、个性的区别,总之这些陶俑不但形体结构符合人体解剖比例,且造型生动,形神兼备,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珍品。

  阳陵陶塑均系模具加工而成,然后整形塑造。裸体陶俑着重面部刻划,竭力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神态的不同。身躯和双腿塑造简练,但不失肌肉和骨骼的质感。

  汉阳陵的裸体俑,原披穿丝织品的衣服,自与秦俑不同,应是承袭了战国楚俑的艺术风格。汉初年造型艺术等方面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并不奇怪,因为刘邦的故乡沛,原为宋地,后并入楚国版图。故刘邦本人均习楚俗,所以帝陵随葬陶俑虽袭秦制,又承楚风,融会创新,使汉俑造型摆脱了秦俑呆滞生硬的模式,转向生动精致,富有生趣的时代新风。

  塑衣式陶俑:塑衣式陶出土于建筑遗址和陪葬墓中,这类陶俑与着衣式陶俑相得益彰,互为表里,使我们不但能够领略到汉代陶塑人体美的韵味,同时也能观赏到当时衣冠灿烂的盛世文明。特别是那些色彩保存完好的彩绘陶俑更是美轮美奂,独秀一枝,这些制作细腻,造型生动的汉代艺术品就象华美乐章中的一个个亮丽的音符,依然令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我们怦然心动。

  肃然侍立的男俑,从其头顶的残损痕迹来看,原应戴冠。其发式为前额中分,再由脑后挽至冠下梳成髻。其面庞圆润,天庭饱满,眉目清秀,鼻直口方,唇上有髭,呈八字外撇状。陶俑身着白色或黄色深衣长袍,袍后为立领,前为交领右衽,从领口来看其里外共穿三重袍衣,外衣袖筒较肥大,袖口收敛较窄,双手交合于腹部,有的中间有一圆孔透过,有的只在上部有一扁狭方孔。另在其左胁下均有狭长扁孔斜穿而过,可能原配有长剑。陶俑的衣领、袖口、衣襟等处皆有红色锦缘,腰部系一与深衣颜色相同的腰带,袍下部呈喇叭状,长及足面,双足穿方头履。

  端庄美丽的女侍俑发式为前额中分,后脑长发垂至项背,于收尾处挽成垂髻,髻下再缀青丝假发下垂。该陶俑脸庞丰润,面容姣好,柳眉杏目,直鼻小口,神态安祥而沉稳。女俑亦身穿白色深衣长袍,其着装及式样、颜色与男俑穿戴基本相同,衣领、袖口、衣襟等处的锦缘为红、黄两色,腰际系有一朱红色腰带,长袍下部亦为喇叭状,长及足面。

  清纯隽秀的跽坐女俑的发式与女立俑相同,五官端正,眉目清秀,朱唇微启,面带笑意。上着立领右衽衣,下着裙,衣服颜色为紫、白两种,衣领、袖口、衣襟等处的锦缘为黄、红、黑等色。其姿势为跽坐状,双手平伸,可能原持有物品;另有一件双手上合于面部,给人以娇羞矜持之态。

  陶质动物: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非常重视家畜的饲养,阳陵出土的陶质动物有牛、马、猪、狗、羊、鸡等,主要出自帝陵从葬坑、南区从葬坑、陪葬墓的从葬坑。汉代一般墓葬中随葬家畜动物,在一定程度上是汉人追求理想中富裕生活的一种表现。汉阳陵随葬这类动物一方面是时人事死如生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希望西汉社会百业隆盛,六畜兴旺,民富国强,江山永固的愿望的反映。

  阳陵出土的动物俑虽为畜类,但汉代艺术家们在制作工艺上也毫不含糊。陶牛身壮体硕,四腿强健,颈部粗短,双耳斜伸,两眼外鼓,体现出一股倔强有力的牛气。陶绵羊躯体浑圆,双腿细长,两耳斜垂,口微张,臀肥大,尾下垂。陶山羊身躯圆润,腿直如柱,竖耳,胡须下垂,小尾上翘,神态安祥,呈现出一副温顺可爱之态。陶猪膘肥体胖,四肢矮壮,大腹下垂,腹下有两排乳头,脖颈粗短,长嘴大耳,憨态可掬。陶犬分狼犬、家犬两种,狼犬两耳斜竖,双目虎视前方,嘴巴较细长,两腮外鼓,脖颈较短,身躯壮实,四肢有力,长尾下垂。家犬两耳直竖,双目略外鼓,嘴巴较粗短,身躯肥硕,四肢粗壮,尾巴上卷。二犬造型生动,刻划传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神态。陶鸡分雌雄两种。通体彩绘,色彩鲜艳。雄鸡昂首翘尾,长喙小眼,朱红色高冠,黑、红、黄三色羽毛。母鸡除尾巴较短,头部无高冠外,其余与公鸡相仿。

  总而言之,阳陵出土的陶俑虽然形体不象秦俑那么高大,但其种类却较之秦俑更为丰富多采。从陶俑的性别来看,不仅有男俑,还有女俑;从俑的身份来看,不仅有武士俑,还增添了奴婢俑、仆从俑、家吏俑、舞蹈俑、伎乐俑、百戏俑等形象;从制作工艺来看,不仅有整体陶塑的塑衣式陶俑,更有大量的陶塑躯干,木制臂膊,穿着纺织品衣物的著衣式陶俑;从俑的类别来看,不仅有人俑,还有牛、马、羊、猪、犬、鸡等大批动物俑,等等。

  从创作思想来看,阳陵陶俑与完全写实的秦俑有显著不同,即它在注重写实的同时又兼用了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这首先体现在陶俑的比例大大缩小,仅及实物的三分之一;其次,在制作技法上,阳陵陶俑主要采用模制法,但为了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病,工匠们又对俑的颜面等体现人的思想情感的地方进行了特别加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阳陵陶俑除大部分塑造比例适度外,还有少数骑马俑采用了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主要表现在俑的颧骨部分馒头状凸出,有人认为这是女骑兵的形象,有人认为这是汉军中的少数民族士兵形象。抛开其原本的代表对象不提,但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来讲,应当说是匠心独运,创新立异。

  阳陵陶俑在雕塑技法的运用上,力求简繁得当,重点突出,绝不拖泥带水。例如动物俑的塑造是通过对其身体的各个部分的传神刻划,以整体效应来表现其或矫健或倔强或愚憨或温顺的本性和神态;而在塑造人俑时则主要抓住其瞬息万变的面部表情,以细腻独到的手法着力表现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那种少年的稚真纯情,中年的持重练达,那种故园难投的如烟轻愁,尤其是那种发自心灵深处足可唤起人们善良天性的含羞微笑在现实生活中原本是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但这些复杂而美好的情感,却尽在那些技艺超群的汉代艺术家们的生华妙手下被塑作了永恒,仅从这一点来讲,这批陶俑即不愧为古代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相关专题:2005陕西红色之旅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