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药化肥下的绿色觉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1:15 中国新闻周刊

  农药化肥下的绿色觉醒

  ★ 本刊记者/罗雪挥

  美国海洋学家蕾切尔·卡逊,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引发了一场农药之争。“现在每个人从未出生的胎儿期直到死亡,都必定要和危险的化学药品接触,这个现象在世
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它出现在母亲的奶水里,而且可能出现在未出世的婴儿的细胞组织里。”

  这是第二次大战的恶果,在化学战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实验室里造出的药物消灭昆虫有效,但是大量的毫无节制的喷洒终于使得这些杀虫剂最终成为了杀人剂。由卡逊作为先锋,反对农药的滥用从此成为一些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当时,西方发达国家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世界化肥的施用量也在按指数增长。至上个世纪70年代初,大约十年间翻了一番,比二次大战期间的五倍还要多。《增长的极限》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于1968年4月成立以后提出的第一个研究报告,报告预言了包括化肥污染在内的人类的困境:化肥肆意地污染着土壤与水源,下降的生产力又不得不通过更大的施用量来弥补,最终达到崩溃的边缘。

  早期的绿色偏执者们遭受了政府经济部门以及公众的猛烈抨击。《时代》杂志指责《寂静的春天》作者卡逊“煽情”。但是仅在1962年底,已经有40多个立法限制农药使用的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曾获诺贝尔奖的DDT和其他几种剧毒杀虫剂终于被彻底清除。

  绿色偏执们过去被视作头脑不正常的事情,如今都被认为理所当然,甚至成为时髦,并衍变为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的生活方式。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兴起了“务农热”。比如每年夏天在富山县举办的“人与大地共存大学”,人们在这里通过劳动、生活,谋求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更为高涨的热潮是家庭菜园,市民到近郊农场租用土地,用很少的投资即可得到安全的蔬菜。

  “我深信通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关键不在于技术上的进步,而在于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以及我们对自然界的热爱。”英国环保作家卡琳表示。

  从“民以食为天”的角度讲,食品是否安全,是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底线。 ★

[上一页] [1] [2] [3] [4]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