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何冰我不会拒绝演配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6:47 南方人物周刊

  电视剧是生产,不是创作。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每一个合作者吗?他们会真正领会吗?我看这事够呛,或者就别够呛 了,根本不可能。

  总之她是最好的厨子,最好的服装设计师,最好的家装专家,她是最好的就完了呗。这不是理性修正过的,我天生就 这样,这不是方法论,这是世界观。

  -本刊记者 易立静

  晚上八点多,何冰刚为滕文骥新戏里的“和坤”一角试完妆,正与大导林兆华通着电话,话剧《茶馆》要复拍了,作 为人艺一员,何冰自是义不容辞。

  “又接了一部张恨水的《夜深沉》,马上开拍了,还好,在北京拍,离家近些。现在太忙了,这是我急需解决的事。 ”话虽如此,但听得出何冰“忙乱”的满足感。

  一直以饰演小人物为主的何冰,绝对是站在人堆儿里找不着的主,新近剃了个几近光头的发型,透着凉快劲儿。

  何冰是《空镜子》里心胸狭窄的“翟志刚”;《浪漫的事》中整天想发财的“吴德利”;《我这一辈子》里的小混混 “赵二”……清一色的“小人物”,“一个演员能将某一类角色演得得心应手,也是一种成功。”

  话虽这么说,对于最近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的大型连续剧《大宋提刑官》,何冰也不掩饰自己的小算盘,“这部戏我也 不要求片酬,就想能借宋慈‘挺’个身。当演员都特被动,我演小人物好比上了艘船,没想到一上去就没下来。”这是何冰首 次担纲大型电视剧的主角。

  或许是何冰式的小人物太深入人心了,看着一本正经、满脸严肃的“宋慈”,观众骂声四起,记者电话约访,他一上 来就问:“网上把我骂得都懵了,骂得我都没底了。你认为呢?”

  对于何冰的表现,导演阚卫平非常满意。何冰其实不是剧组的第一人选,“宋慈是按大人物定位的,我们找过陈道明 、陈宝国、张丰毅,都没成,后来制片人推荐何冰。何冰没拍过几部古装戏,但刚拍几天,我就觉得选他太对了,他的功底真 是没的说,13分钟的戏,他能一气呵成,一条就过。”

  话剧演员出身的何冰,曾凭借《雨过天晴》、《赵氏孤儿》获得过两次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委对其评语是:继承 了北京“人艺”的艺术风格,不着痕迹又处处散发表演的魅力。

  导演杨亚洲这样评价何冰的演技,“《空镜子》中何冰所演的角色可以在中国电视史上留下一笔”。

  “我是个离群索居的人”

  人物周刊:出演“宋慈”,应该不是你第一次被骂吧?

  何冰:有这么一部戏看中你,让你来演就演吧,挨骂也就挨骂了。成为街头巷尾的话题这就是你的工作,观众的唾沫 星子才能体现你的价值。不过我还是要对看这部戏的观众表示深深的感谢,让他们忍住性子往后看,越看越精彩。

  观众对我的期待,如果有的话,一定是要生动的,滑稽的,一定是小人物,热闹的,有笑声的,当他们没有得到这些 时,就会不满足,需要把这事跟观众商量好了,我还是要尽量多地尝试其他角色的。

  现在看来,还有批评的声音,但是大多数观众算是接受了吧。

  人物周刊:你是“宋慈”的第四第五人选,这影响你的创作热情吗?应该会有点情绪吧?

  何冰:是第四第五人选,连第三都不是。不过我个人还算是完成任务了,我对我的基本功还算满意。坦率地说,电视 剧的表演,没有条件让你准备,基本上机器一转,拼的就是基本功,你有多大本事,也就在那一刹那。你能跟对手一起准备吗 ?你能把你的想法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吗?你的合作者都能够领会吗?真正地相互领会吗?我看这事够呛,根本不可能。为什么 呢,因为电视剧生产性大于创作性,是工作,不是创作。

  人物周刊:20集之前,网上骂声一片,你自己也认为特没底,这次的角色转型算是失败了吧?

  何冰:说良心话,并没有,只是我不爱听而已。但我从来没怀疑过我自己,因为如果我怀疑自己的话,我就不是现在 这个样子了。

  观众骂得最凶时,我有点意识到,这回要是真砸了,以后可能也就不会有反差比较大的角色,可能真就绝了这门了, 人家可能真觉得你想换个路子,没戏,您就演您那个所谓的小人物吧。

  人物周刊:择戏上没什么回旋的余地,这是你一直面临的状况?

  何冰:应该说我的位置肯定是没有陈道明和陈宝国好啊,肯定是不如啊,对不对,他们可以去选择,说我下面想演个 什么,他们甚至可以主动出手为自己谋取机会,可能性比我大太多太多了,而我基本是靠别人通知我来演戏的,只能靠这个, 说有这么一个戏,你愿不愿意来?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在此之前一直是以谋生的心态来接戏的,只要时间合适,待遇合适我 就接。以前就是这些标准,没有其他标准。

  人物周刊:所以“宋慈”之后,你又演了个民工;民工之后又拍了个《敌后武工队》的大队长,大队长之后又演了个 清朝的捏泥人,捏泥人之后又演了个开饭馆的,实话说,这些多半是让观众失望的角色,你对自己的这些角色满意吗?

  何冰:太多太多了,10个里有9个都让我挺沮丧的。我演过很多很多戏,但是只有这么几个名字。比如你知道翟志 刚是我演的,知道宋慈是我演的,知道赵二是我演的,再多你未必知道吧?可是我演的太多太多了,除了这几个角色,其他我 都挺沮丧的。但我以这个为美,我以能比别人演得范围稍宽一点为荣。

  人物周刊:你演的小人物多半过着困难、挣扎、尴尬的一生,你怎么获得这样的体验?

  何冰:我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啊,真的,你看,大家还是不理解。我不知道你以前想像何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以前 我的生活是很困窘的,至少在精神上是非常困窘的,经济上后来算是摆脱了吧。你希望、渴望的那个角色能来吗?没来你就真 的不演了吗?不演,第一,你靠什么生活?第二,你靠什么来满足自己呢?得往下活着啊,不能什么都不干啊。

  人物周刊:镜头下的你也是这样一个琐碎的、精神上困窘的小人物?

  何冰:我是个挺热情的、挺喜欢给我所在的现场带来欢乐的人,也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但是内心挺孤独的,在内心深 处我是离群索居的一个人。

  我是个热爱工作的人,是个工作狂,是在工作当中才能找到自己的那种人,不太会生活,不太会过日子,比较笨,说 实在的,不太善于在高尔夫球场上找到生命的意义,我觉得那才是高手,我羡慕那种人,那种人活得才好。像我们这种人只能 奔波,但是我就是个热爱奔波的人(笑)。只有一个东西能改变它,就是年龄和岁月,到哪天你跑不动了,身子骨不灵了,不 歇也得歇了,只能这样。

  人物周刊:在你的生活里,谁离你的心灵近一些?

  何冰:我老婆。我们是这么多年的夫妻了,这是一;第二,她有很多地方比我健康。我不健康,因为我太热爱奋斗了 。这种奋斗看上去似乎很有意义,但是实际上会对生活有很多伤害,对人的成长有很多伤害,不见得都是良性的,但是我受的 就是这种教育。这种教育告诉我一个男孩子要勇往直前,要去赢得自己应该赢得的那些。但是,我很羡慕我老婆的那种从容, 她是那种比较享受生活的人,她离生活的本质近。实际上我内心深处非常赞许我自己,我以自己为豪,我沾沾自喜,我越跑越 快,每天都在进步一点点,但同时我也知道这种进步和所谓的奋斗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最大愿望是一辈子靠这个职业养家糊口”

  虽然是中国最年轻的两度“梅花奖”获得者,但何冰的从艺道路并不顺畅。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和10个同班同学一 起进入“人艺”,徐帆、陈小艺、胡军等。没料到的是,从1991年毕业到1995年,何冰始终坐冷板凳、跑龙套。他的 第一个角色,在《李白》里有一句台词。何冰笑着,熟练地喊一嗓子:“报——”,拖着长腔。这一嗓子,他熟练地喊过寂寞 的4年。

  4年里,何冰有过打发日子的“颠三倒四的生活”,但是,从始至终,他都有个“盲目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 成功。“孤独、郁闷带给一个男孩子的,如果不是堕落的话,极有可能就是力量。当时总算是家教很正,没有到酒精或者毒品 里汲取力量,总算还知道去书本里汲取力量。那4年是我大学毕业后最后学习的4年,而受益却是终生的。”何冰对那时的落 寞心怀感激。

  “好在我是个任何角色都能接受的人,即使现在我也不会拒绝演配角。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一辈子靠这个职业养家 糊口,获得乐趣。”

  人物周刊:最困窘的时候,是什么样?

  何冰:白天当晚上过,一觉睡到下午4点,起来就晕乎乎奔着剧场演出去了,完全指着后台那个热水澡苏醒过来,沏 碗劣等茶,抽支劣质烟,跟大伙山呼海啸地一通神聊,然后拿着那杆大枪在台上戳它十几分钟,这一天的主要工作就做完了。

  晚上跟三五好友吃顿便宜饭。然后回屋,看电视,拿本小说,胡思乱想一宿,可能到凌晨四五点,经常听着鸟叫,沐 浴着晨曦睡着了,然后又浑浑噩噩地开始过白天。好在我们有个便利条件,可以看戏去,连续七八场看《天下第一楼》,看《 狗儿爷涅磐》,林连昆老师每天在台上声情并茂地教育我。就这么活着。也没有电话,就有个BP机,BP机一响,就疯狂跑 出去,去剧组应试,10次有10次是“你回去等电话吧”。他们也没问我电话啊。被拒绝,在被拒绝中度过。(笑)

  不怕你笑话,那4年里,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中央戏剧学院高材生呢,但也只能回家挤兑自己,好在当时是去书本里汲 取力量,一本王朔小说,一盘通俗音乐的录音带就能打发一周,麻醉几个晚上,鼓舞一下自己,就这么走过来了。

  人物周刊:“人艺”给你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何冰:它给了我真正来到这个社会上的饭碗和这杆枪。坦率地说,在中央戏剧学院,老师只教给我扎马步,只教给我 踢腿,它让我的身体素质不错,但真正打这套拳,我师父可是人艺。在这个集体里面,有心的话,你就能学到最正确的表演观 念和具体技巧,至少是舞台上。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话剧演员频频触电?

  何冰:我的理解是,无难无易,无高无低,都难都易,都高都低。从专业角度上讲,我不承认那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比如说演电影的一定演不了话剧,演话剧的一定能演电影,胡说八道。但补充一点,你一定要写上,我今天跟你谈的这一切, 只对我37岁的年龄负责,也许明年我就不这么想了。得允许我进步啊。

  话剧演员,只是个职业,只是个生活手段,当然它还可以是精神上的家园,我就快把它当成精神上的寄托了,它不能 给我最基本的谋生资料,因为人还想把日子过好,话剧舞台不能提供这些。但它确实很过瘾,有着影视获取不了的与观众互相 刺激的强烈快感。

  人物周刊:你自己最满意的话剧作品是哪一部?

  何冰:《赵氏孤儿》。林兆华导演对我教育很大。因为随着技巧的圆熟,演出场次的增多,我在舞台上的感性感情越 来越少了,我已经有了很熟练的一套对付观众,观众也买账,但是那一次导演又给我上了一课,我觉得我又进了一步,而且那 次很有尊严感,很壮丽。

  “我靠生活里的营养演戏”

  人物周刊:你喜欢《空镜子》里的那种鸡毛蒜皮烟火气很重的庸常爱情吗?你的爱情生活是什么样的?

  何冰:传统的,规矩的,平实的。我是7年前结的婚,媳妇是我初中同学。我们不是从初中开始的,但一直联系,后 来开始谈恋爱的。她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不工作,全职太太。她的心态健康死了,那么高的学历,让她待在家,人家也能放得 下身价,心态特别好。物质上的这些庸庸碌碌对她没诱惑,没影响。我还老惦记着开个什么车,但她就特自然,好的空气,干 净的水,人要吃好、睡好,手里攥着那么多真理。她不是经过理性修饰的,是浑然天成,所以我总说“你怎么那么厉害呀”。 就让我这点蝇营狗苟在这些面前黯然失色。扭头一看,住了一辈子招待所,吃了一辈子盒饭,那种人生也是人生呀。

  人物周刊:有种说法叫“7年之痒”。

  何冰:不会。我可以自信地说,不会。感情是个信仰,我跟你在一块,我没打算再怎么着了。我觉得有这个信仰和没 这个信仰是不一样的。你这心关着和开着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我认为应该关着,完了,这事跟你没关系了,孩子都这么大 了,想什么呢,好好过日子就完了,身体健康,家宅平安。

  人物周刊:娱乐圈里的情感,变数挺大的。

  何冰:我怎么看着都那么稳定啊。离婚的还是少数,至少一半对一半吧。

  人物周刊:你儿子现在应该一岁多了吧?今天电话里是他的声音吗?

  何冰:对。一岁零四个月。(得意地拿出手机,里面有儿子的照片)无与伦比,什么样的作品?精彩的作品。(笑) 今天闹肚子了。

  特爱笑,不笑不说话,性格随他妈妈,他妈妈也爱笑,他妈妈是个从心灵到思想特别特别健康的人,比我健康多了。 跟人一比,我就是一个病人。你说演员哪有不是病人的?

  我也跟我妻子谈论过这问题,因为整好我们今年第7年,我儿子如果不来的话,我也绝对“不痒”,我觉得没这事。 我没觉得有个厌倦期的,真没有。我很恋家,爱回家。有媒体说我老婆生孩子时,我在外地。那怎么可能,我哪有那么傻,那 得招多大埋怨啊,她还不得埋怨我一辈子啊。而且,老婆生孩子肯定是最重要的啊,什么这个戏那个戏,全都得靠边。她生孩 子的时候,我就在产房门口等着。

  人物周刊:说说做父亲的何冰吧,比如孩子刚出生的时候。

  何冰:陌生,不认识,谁呀这是,莫名其妙。他是早上8点多钟出生的,在产房,我就把老人家都轰出去了,我说“ 行了,都盯了一上午了,岁数都不小了,都歇,都歇,我得在这躺会儿”,下午4点,我才开始跟我媳妇商量这事,怎么回事 啊,真是莫名其妙。我比较相信这样的说法,“原本我们就是一家人,今天我们要团聚。”到现在我也不认为是我创造了他, 我绝不认为我对他有什么权利,我对他什么权利都没有,我能把他怎么样,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是有他的必然性的。

  人物周刊:你相信情感上的天长地久吗?上次得到周迅的肯定回答我很诧异,是不是演员都喜欢跟媒体说,我相信天 长地久?

  何冰:我相信,和谁说不说没关系。我妻子一定相信,我也没问过她这事,但我相信她一定相信。我觉得首先这是一 个信仰,在一起,是个信仰。人不能偷东西,这是个准则,更是个信仰,咱不能偷就是不能偷,这有什么道理可讲啊。

  人物周刊:你们夫妻相处之道是什么?

  何冰:各负各的责。我负责养家糊口,她负责率领我们爷俩过日子。我觉得女性不容易,这么说好像往脸上贴金似的 ,但我还得说。比如前一阵子我刚拍完那一档子戏,每天早上6点钟出发,晚上一两点回来,挺辛苦的,但我依然认为,她在 家带一天孩子更辛苦。但她在家带孩子料理家庭有乐趣,她不觉得辛苦,而我热爱表演,也觉得有乐趣,也不觉得辛苦。这不 挺好的。但你不能愚蠢到非要跟她争论窗帘挂什么颜色好,她选择的颜色就是最好的,总之她是最好的厨子,最好的服装设计 师,最好的家装专家,她是最好的就完了呗。

  人物周刊:戏里“小人物”式的体验,对你的人生一定有不少的帮助吧?

  何冰:没帮助。如果一定要有个因果关系的话,那一定是我过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照应了我的戏,而不是我的戏照 应了我的生活。我认为是这样的,我的生活离不开演戏,也会有很多的艰难,心灵上的磨难,但我依然认为,我是靠生活里的 营养演戏的。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