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60周年:用灵活战法抗击日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08:35 环球时报 | |||||||||||||
为了对付日军的大“扫荡”和“蚕食”,冀中平原地区的军民率先发明了地道战。清苑县冉庄人民利用地道战消灭敌人就是最突出的战例。冉庄是一个小村庄,村民为了躲避敌人的扫荡,只好藏进青纱帐,或藏在最初被当地人们称为“蛤蟆蹲”的单个隐蔽洞中,但后来因为叛徒告密,百姓损失极大。于是,村民便把单洞口改为双洞口,以便在敌人堵住一个洞口时能从另一个口转移,这就是地道的雏形。 后来,地道的设备和功能越来越完备,不仅拥有储藏室、休息室、厨房和厕所等,还可以消灭敌人。民兵在全村重要街口修起高房、庙宇、碾子、烧饼炉和柜台等,内部设有陷阱、翻板。 1945年4月,保定和白固炮楼的日伪军500余人扑向冉庄,妄图一举消灭该村的抗日游击队。冉庄民兵迅速进入地道,通过各种工事在地道内灵活转移,向闯进村的敌人隐蔽射击,敌人只听见四处枪声,却看不到一个人影,顿时晕头转向,仓皇逃窜。6月20日,日伪军再度进攻又被遭挫败。两天后,敌人两个团第三次进犯,冉庄民兵在区小队和各村民兵的支援下,利用地道与敌斗争,击毙敌团长以下33人,民兵仅轻伤1人。 在整个抗战期间,冉庄民兵先后作战157次,其中地道战17次,配合地方武装出村作战85次,杀敌2100余人,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各根据地的村庄也开展地道战,大摆“迷魂阵”,使日军望而生畏。据统计,到1944年底,各抗日根据地平原地区挖掘的地道总长度达12500多公里,比长城几乎长出一倍。 地雷战令日军闻风丧胆 地雷战是抗战期间群众性最强、运用最灵活巧妙的战法。抗战中,广大军民制造出了大量的地雷,并把它们布设在大道、小路、草丛、树上、树下,使日军在根据地内寸步难行。一次,敌人扫荡经五丈湾去进攻河北省阜平,日军怕踩到地雷,就顺着汽车轮子轧出的辙往前走,但走着走着,脚下还是爆炸了。 原来,聪明的百姓埋完了雷后,又用车辙做了伪装。不敢走大路的敌人,只好走小道,谁知小道也处处有雷,无奈日军只好顺着河滩走,但没想到就连河滩也有地雷。敌人见路旁有两块石头,想坐下休息一会儿,谁知一屁股坐下去,石头就炸开了花。走到村头的菜地,几个日本兵见到萝卜长得正好,口渴难耐,伸手使劲一拔,“轰隆隆!”没有吃上萝卜,却吃了一顿“铁西瓜”。电影《地雷战》中的原型赵守福,在山东省海阳地雷战中,一人就炸死、炸伤敌人183名,先后6次获得胶东军区授予的“钢枪奖”。赵守福的大名威震敌胆,日本鬼子四处张贴布告:“活捉赵守福者赏洋一万元,割他的头者赏洋五千……”侵华日军的两名将军先后命丧地雷战,日军被游击队的地雷战弄得又气又恼。 “麻雀战”忽隐忽现巧歼敌 “麻雀战术”是刘伯承元帅在总结群众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发明的一种游击战术。麻雀从早到晚都成群结队地围绕人的房前屋后转,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进而使人们不得安宁,“麻雀战术”就是采取了麻雀的这种活动特点。1937年11月26日,日军步兵500人和一个骑兵连,向山西长治县附近的范村进犯。129师第771团以一个连的兵力,分散埋伏在十里多长的山地附近,三人一组,五人一群,飘忽不定、时聚时散地打击敌人。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消灭日军近百人,击毁军车一辆。后来,刘伯承元帅风趣地说:“不要小看这个‘麻雀仗’,有时一只‘麻雀’会闹得敌人团团转呢。”从此,“麻雀战”成为游击战的一种战术,并迅速在各地推广。1941年8月的一天,河北省曲阳县尖地角村的民兵发现日军大队扫荡到附近地区,民兵中队长李殿冰迅速组织各游击小组隐没在一片树丛中,李殿冰一枪将日军的指挥官打下马,其他民兵也纷纷射击。而日军却只听枪声响,不见人的踪影。正在敌人寻找打枪目标的时候,忽然背后又响起了几声枪声,三个日本兵应声倒下。 原来当敌人寻找目标时,游击小组已经绕道转移到对面的山上。而当日军再转身到了第二个山头时,游击小组又转移到了另一个隐藏地点休息去了。就这样,日军在山里转了两个多小时,死伤三十多人,最终也没找到一个游击队员的影子。抗战中,各地游击队和民兵经常三五成群、忽聚忽散、时隐时现、出没无常,从四面八方灵活机动地杀伤、消耗、迷惑、疲惫敌人,打得日军防不胜防,惶惶不可终日。 “狐狸咬鸡”与“苍蝇战术” 从1940年起,日军为了对付游击战,利用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封锁沟、碉堡和岗楼等,将我根据地分割成“王”字、“田”字、“米”字形等许多小块,造成“格子网”的形状,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为打破这把“锁”,我军必须砸烂敌人的据点。于是便有了“狐狸咬鸡”和“苍蝇战术”: 狐狸在偷鸡时,总是秘密地潜入村中,乘人们熟睡时接近鸡窝,迅速将鸡咬死,叨起来就跑。根据狐狸的行动特点,各地游击队便经常轮流派出便衣队,潜入敌人据点附近,遇到敌大部队出来,就使用短暂的火力袭击,尔后迅速撤出战斗;当敌小部队出来,能歼灭就歼灭,不能歼灭,打一下就走;对敌外出交通人员则设法捕捉。如果敌人的碉堡在村外,游击队则选择拂晓前在村边上埋伏起来,把火力配备好,待天亮时碉堡内的敌人进村时给以突然袭击。 “苍蝇战术”则是利用苍蝇令人讨厌的行动习性,使敌人疲惫并最终消灭他们。各地游击队组成便衣队、武工队日夜轮流趴在日军据点边上活动,使少数日伪武装、汉奸不敢出来。如果少数敌人出来就紧紧盯住、拖住打;如果敌人大批出来“扫荡”,就暂时撤离,只要敌人回据点,游击队就靠上去活动,紧紧盯住敌人据点“不放口”。这两种战术行动,迫使大多数的日军不敢外出行动,只能困守据点。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经典游击战术外,在抗日战场上,我广大军民还大展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战术。如刘伯承发明的“黄蜂战术”,造成“黄蜂”群起而攻日军这个庞然大物的战略趋势;“钓鱼战术”,则是把敌人引诱出据点,以利我袭击歼灭;“推磨战术”,就是围着据点兜圈子,适时打击敌人。 这些充满了群众智慧的战法,使不可一世的日寇尝到了陷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滋味。 《环球时报》 (2005年07月13日 第二十三版)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