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地道战:30民兵击溃日伪两个团(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10:3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地道战:30民兵击溃日伪两个团(组图)

玄机尽在地道口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地道战:30民兵击溃日伪两个团(组图)

玄机尽在地道口


地道战:30民兵击溃日伪两个团(组图)

玄机尽在地道口


地道战:30民兵击溃日伪两个团(组图)

玄机尽在地道口


  “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每个看过电影《地道战》的人,都会为中国老百姓抗击日本鬼子的机智勇敢而惊叹不已。在地道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神出鬼没,打得日本侵略者狼狈不堪,创造了以30民兵击溃日伪两个团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抗战奇迹,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2005年6月24日,本报记者来到距离河北保定市30多公里的清苑县冉庄,钻地道访老兵,亲身体验“地道战”的种种奥妙,追寻当年老百姓挖地道打鬼子的神勇故事。

  记者体验 四通八达下地道如进迷宫

  从保定市驱车前往冉庄,公路两旁尽是绿色的花生、地瓜和棉花,还有夏季小麦刚刚收割完留下的金黄色麦茬。走进村口,十字街头那棵唐代种下的老槐树历经沧桑却枯而不朽,树上依然挂着一口老钟。电影《地道战》里那个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一村人性命的老民兵,敲响的就是这口钟。电影中的他发现鬼子进了村,不顾一切地跑去敲钟警告村人,被敌人一枪打死在树下。

  记者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完整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风景画:砖块砌成的民房呈现灰绿色的,其间也夹带着黄泥巴糊的墙。墙壁上还保留着用扫把刷写下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坚持持久战”、“誓死不当亡国奴”等60多年前留下的大字标语。

  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工作人员闫玉琴的引领下,记者在关公庙神台旁边不易觉察的墙脚下,找到了地道的一处出口。记者沿着狭窄的地道口,慢慢地往下走。地道四通八达,不熟悉的人到了地下就像进了迷宫。这里的地道多数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结构与地上街道基本一致。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

  走到一个拐角地方,地道突然变得开阔宽敞,原来记者来到了当年制造土武器的地下兵工厂。就是在这儿,当时共制造地雷1200多个,手榴弹2500多个,子弹5000多发,土炮弹200多发。当记者路经一道不宽敞的过道时,地面突然出现一个跳板式的木质桥道。小闫说,这就是“翻眼”,一种专门为对付窜进地道的敌人投下毒气的防御设施。再有就是御水地道,无论敌人从哪口井里灌水进地道,都能让水回到原处。1公里多长的地道,艰难穿行了整整1个多小时才完成,离开地道重新回到阳光灿烂的地面,恍若隔世。

  抗战奇迹 《地道战》中的女队长就是她

  经过村里的老母庙地平堡,记者邂逅一位名叫李恒一的87岁老人。上前一问,原来他就是冉庄至今仍健在的6个抗战时期老民兵中的一个。当记者让他谈谈“过去的事时”李恒一爽快地答应了。

  说到当年日军的恶行,老人十分激动:“我是当时村里的民兵,日本鬼子进入河北后短短几年内进犯冉庄抓人放火就不下40次。有一次鬼子进村抓走了十几个村民。最后什么都没得到,他们竟将乡亲带走,最后放出狼狗将村民们活活咬死了。尸体后来被丢在张登村(就是电影里的黑风口)的‘万人坑’。”

  “后来有一次,鬼子再度来进犯,我和指导员用大刀奋力追杀,一口气就杀了3个,为死去的乡亲们雪了恨。”说到兴奋时,李恒一老人坐在老母庙地平堡上,激情高昂地唱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李恒一的老伴张景芝更是不简单,当年的她还是村里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电影《地道战》中女民兵队长的原型就是她。在附近的一处农家大院,记者找到了年逾八旬的张景芝。张景芝17岁那年嫁到了冉庄,第二年鬼子就进了村。“俺跟俺老头子都加入了抗日队伍,俺是村里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他参加的是大刀队。”

  而张景芝最引以为豪的,是1945年6月20日打得最漂亮的那场战斗:“我们30多民兵打败了敌人的两个团!”

  “就敌人来的前一天,我们就听说驻守保定的日伪军要来两个团1000多兵力进攻冉庄,村党支部立即动员民兵和群众做好战斗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全村男女老少藏进了地道,只等鬼子到来。20多个日伪军押着几个农民背着锨、镐准备挖地道,却被隐蔽在十字街工事里的民兵打中了一个敌人的脑袋,又顺势拉响了地雷。气急败坏的敌人上房支起机枪就胡乱扫射。”

  “这时,从东面来了一个伪军军官,挎着战刀,身后跟着一大群端着枪的伪军,快走到跟前时,民兵队长李明贵'叭'地一枪,打到他的肚子上,他立刻瘫在地上,敌人很快就乱成一团散了伙。”“后来才知道被打死的人就是伪军一个副团长。”

  这一次冉庄的30多民兵巧用地道战,把日伪军两个团1000多兵力打了个落花流水,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抗战奇迹。从此,“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成为敌人的口头禅。”

  老兵回忆 “我们靠的就是《论持久战》”

  在那棵闻名的老槐树附近的地道战遗址62号,记者找到了92岁的李恒泰,他是参加当年挖地道现仍健在的年纪最大的老人。李老娓娓的叙述将我们带回到当年地道网形成的过程——

  “冉庄地道全长约有16公里,要在2米深的地下开挖16公里长的地道,对当时只有400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的小村子,特别是在当时简陋的设备下,遇上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我们却奇迹般地挖成了,而且包括储藏室、通风口、接水处和转移出口等设施,考虑完备周到。我们靠的就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我们和日本鬼子的仗分三个阶段打,而我们的地道也分成三个阶段挖,正像毛主席所说的‘从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到战略进攻三个阶段’。从1938年的单口洞开始,到随后的双口洞,再发展到后来的多口洞。我们边打边挖,在实战的斗争中总结,完善到屋顶也有出口,在高处掌握主动权。地道的长度也不断扩大,形成村村通,户户联。最后,再加上防毒、防水、防火。”60多年都过去了,但老人家一谈到地道开挖的细节却毫不含糊,思路清晰。

  地道挖成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成一大关键问题?李老说:“冉庄的民兵和老百姓很聪明,很快摸索出了一套办法。他们先在村边防御工事内打击敌人,诱敌深入,待敌人进村后,分布在高房、室内、院落、街巷、地堡和地下战斗工事的民兵,组成了纵深立体火力网,以步枪、手榴弹、地雷为主,集中火力杀伤敌人,使敌人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并抓住敌人混乱和逃窜之机从地道内出击。”

  运用这套战术,抗日时期冉庄31名民兵和老百姓利用地道对敌作战72次,配合正规部队对敌作战85次,歼灭日伪军2100多人,而民兵只牺牲了1人。

  今日冉庄 村人大作“地道战”文章

  穿村民褂子照相2元,骑马照相10元。在村口槐树下,不断有游客拍照留念,“当年这儿是鬼子进村时打冷枪的地方,有谁会想到如今成了一道热门的风景线。”35岁的照相店老板高兴林高中毕业,在村里算是个有文化的“秀才”。他的“大槐树照相馆”开张3年来,就没有一天休停过。高兴林最疼的是家里的马。“这马天天帮我挣钱,我可不能亏待了它哟!”高兴林笑着说,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彩电、冰箱、空调都不缺了,现在等着用这批活马挣了钱去换“宝马”呢。

  如今,随着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冉庄村里像高兴林这样的生意人也越来越多了。在村里的主要街道上,摆满出售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小档口,一些铺位甚至打出“抗战牌”招徕生意,记者在一个现烤现卖的小摊前看到,花2元钱就可以购买6个用白芝麻和小麦粉做成的“抗战饼”,一品尝很香很脆,味道很不错。

  近年每年到冉庄来的中外游客都超过50万人次,高峰期一天的游客超过3000人。5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大奇向记者说起冉庄的变化喜不自禁:“现在冉庄农民的收入结构已经告别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3300多村民中出外打工的就有1000多人,而旅游服务正在成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现在人均年收入达到2800多元,许多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记者手记 人民战争的奇迹

  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你很难相信眼前这四通八达延伸十多公里的长地道,会是用镐子和簸箕这样简单工具挖成;60多年前挖出来的地道,没有借助任何电力和机械辅助却如此通风科学。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就在这样简陋的地下,在整个抗战年代还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生产大批的弹药……

  地道的设计没有工程师,地道的建造也没有高科技。他们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却在船坚炮利的侵略者犯我家园的危难时刻,创造了保家卫国的人间奇迹。在冉庄的采访中,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的精辟名言一次次在记者耳边响起:“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文/图 特派记者黄丹彤 李桂文)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