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万元申请世遗是否有利于中医药保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09:48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中华医药之先河。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年初,媒体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着手进行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整个“申遗”工作争取两年完成,初步估计投入资金大概要1000万元以上。本月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开幕,着重研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对于中医药“申遗”,国内普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传统中医药是否已经成为“遗产”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文件和公约的规定,全世界各个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只要齐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3个基本条件均可申报: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处于濒危状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但如果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3条申报条件,中医药“申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一问:中医药是否已成“遗产”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宋俊华博士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根据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需要来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所以,能否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关键的一条就是要看其是否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否则,这种“申遗”成功的几率非常低。 正方:中医药现状不容乐观 北京羲黄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吕嘉戈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是中医泰斗、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吕炳奎先生。吕嘉戈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医现在已经面临灭亡的地步,提出“申遗”是为了让中医药得到应有的保护。吕教授认为,说“被消灭”是指现今中医高等教育已培养不出真正的中医师了。 吕嘉戈教授称,20世纪70年代以后培养出来的中医师大部分时间学的是西医课,而且中西医的知识都只达到中技水平,这批人现在都已成为主治医师、主任医师。他们大多按西医的病理药理治病,很少按中医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这就已经不能称其为中医了。所以除了退休的中医外就没有中医了。 结论:吕嘉戈教授认为,中医药在国内的传承和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多年的实践已经说明,单纯抱着科学(西医)中心主义来整理、改造中医的效果并不明显,反而使得中医独立生存发展的力量越来越薄弱。他称,希望这次中医药“申遗”是个良好的契机,“中医药如果能够乘这次‘申遗’的东风,获得和西医一样的‘待遇’,按照自己的逻辑健康发展,这将是大家共同期待的”。 反方:中医药发展势头良好 广东省中医院雒晓东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医药近年来正处于一个发展非常迅猛的时期,而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是因为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借助了现代科学,包括西医的科研成果。雒教授认为,中医药学到现在已经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早期的中医药技术水平还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提并论了。 另外,国家卫生部去年年底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以数据的形式公布了中医药的发展状况。如:全国目前有中医医院2868所,中医类医院床位28万余个,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27万余人;2003年全国中医医院诊疗人次达2.06亿人次,综合医院中医科门诊人次达5636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中医医疗机构目前有5万多家,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名,每年约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在中医药继续教育方面,以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为目标,先后共确定老中医药专家1607人次,培养继承人2285人。 结论:雒晓东教授认为,实践说明,中医药在国内的发展势头良好,中医的灵魂还在,目前所谓的现代中医还是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传统中医的精髓和治疗理念。此外,中医有效地利用西医的先进科技和方法,使得传统的中医得到了升华。他称,中医药目前并没有处在“濒危”境地,中医药也不能被称为“遗产”,这种说法不利于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如果非要说中医药面临灭绝了,因而要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个人是不支持这种‘申遗’的。”他说。 二问:“申遗”会否限制发展 宋俊华博士认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申报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它转变为有形的形式,另一种是在它产生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它的活力。第一种方法可以运用拍摄纪录片、录音和存档等方式加以保护。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鼓励世代相传和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持它的活力,即继承、发展、创新。 对于中医药“申遗”来讲,如果申报成功的话,那么就必须会有一个完整的保护计划和措施出台。这样会不会只强调保护,而限制了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禁锢其已有的活力? 正方:保护和发展不矛盾 对于这一争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震吉教授认为,对中医药事业而言,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李震吉说:“首先要弄清楚需要保护的是什么?而需要继承和发展的又是什么?”李震吉教授介绍说,目前国产中医药面临着“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尴尬现状,中药专利被外国抢注多达1000多项。所以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支持中医药“申遗”,以此达到对更具文化特色的中医药的保护。 结论:中医药具有文化和医学双重特性,需要保护的是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以及文化传统所依附的实物、技艺等等,而不会限制中医药在医学上的活力和发展。 反方:保护会限制发展 雒晓东教授认为,中医药的确具有文化和医学的双重特色,但这两种特色是合二为一的,两者不可分割,更是无法剥离的。雒教授说:“中医药以其独特的发展方式,逐渐形成了一个基础深厚、理论精微、内涵丰富、知识渊博、学科多元、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的系统而完整的文化体系。” 他称,从两者的关系上看,中医药首先是作为医学存在,并在长期的发展中运用历代文化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研究人的现象,逐步形成了养生、保健和治疗的完整体系,也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 结论:这意味着,如果一旦把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保护起来,同为一体的医学必然会受到限制。而作为治病救人的医学,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应该向整个人类开放,而不能自我封闭。而只有借鉴世界先进的元素,才能继续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问:打包申遗妥当吗?正方:中医、中药打包申报 积极主导中医药“申遗”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此前宣布,此次提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医药将包括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等内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称,在申报工作中,非物质遗产的评选条件异常苛刻,入选率非常低。另外,在具体的申报和工作程序上,非物质遗产和有形世界遗产有很大的不同。非物质遗产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国家只能提出一项参与评选。 结论:把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打包“申遗”,能够节省申报名额,也能使更多的项目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反方:找最需要保护的部分申报 宋俊华博士认为,中国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和地域色彩的技艺,但把哪一个拿出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则有一个先后顺序。由于每两年才评选一次,而每一个国家只能提出一项参与评选,受到名额的限制,所以国家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分配方式,依照濒临灭绝的先后顺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宋俊华博士称,在申请的时候,这个项目本身必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代表意义,也就是说其“个性鲜明”、“价值珍贵”、“代表性强”,并处于濒危境地。 结论: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宋俊华博士个人认为,把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统统打包“申遗”没有突出其“个性”、“代表性”,而且这种笼统的申报方式不会有助于其成功申报。同样,把中医药中某个处于濒危境地、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拿出来申报,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可能性则更大。 四问:千万元“申遗”值吗? 虽然对中医药本身没有研究,但宋俊华博士认为,中医药“申遗”旨在引起国人的重视意识和保护态度,核心是怎样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正方:中医药“申遗”意义重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中医药不能故步自封,而应走出国门、让国际认识中医药是必由之路。中医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由全人类共享。另外,中医药如果“申遗”成功的话,那么将会得到一笔来自政府的巨额经费,这将大大有利于中医药的继承、研制和发展。 结论:中医药“申遗”的意义在于使中医药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人类健康作出的贡献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申遗”的过程就是向全世界传播的过程,对中医药的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反方:千万元“申遗”并非最迫切 广东省中医院教授雒晓东称,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首先有一个问题需要重视,说中医药已成了“遗产”这种概念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雒教授认为,强调中医药“申遗”有助于国际化固然不错,但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来说,仅仅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对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来说并不是最为迫切的。 就中医药“申遗”成功后的经济收益,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宋俊华博士称,昆曲在2001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的确获得了来自政府5年5000万元的“抢救”经费,但对昆曲而言,存在的问题一是演员缺乏,二是没有观众。所以就有媒体在随后的报道中质疑说“5000万元抢救昆曲会不会打水漂”。(策划/窦丰昌 文/本报记者苗晨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