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渐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15:28 时代人物周报 | |||||||||
大师渐远 -本报记者 李梓 韩雨亭 白寿彝、钟敬文、钱仲联、臧克家、张岱年、常香玉、陈省身、费孝通、启功……上世纪初由于中国社会激变和西学东进激扬出的一代大师们的余影,在21世纪的晨光中日微迟
“大师们一个一个都离我们而去了,他们的离去增加了我的恐慌。有他们在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翻字典,因为他们就是活字典,现在再往前一看,已然空空落落了,以后怎么办?”著名教育家、书法理论家欧阳中石说。 有人说,欲成大师必先长寿,其实倒也未必,王国维发表《人间词话》时,年方31岁却已成师成名。但是,今日中国的大师们,却不能不长寿,即使百岁而终,仍被社会视同于夭亡,只因后继者乏,夭亡的不是长者,是他们的学问。 在一个被称为500年来最好的时代,大师之稀缺令身处这个伟大时代的中国黯然失色。因此,每一位大师的离世,都令国人倍感嘘唏。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梦溪先生认为,晚周、晚明、晚清是中国历史上3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我们现在的大师大都产生于百年前的清末民初,“那个时代恰逢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瓦解和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正是在东西方文化的激荡中,产生了一代伟大的学人。像梁启超、王国维、粱漱溟、章太炎等等,均是这一时期产生的大师。而启功、张岱年这一代,则是20世纪大师的遗影。” “大师们的辞世,每每令我感到一种无限的怅惘,不是因为‘后无来者’的感叹,而是这样的大师们,一旦告别人世,其学问和人品风流,也迅即和人的肉身、人的灵魂一道,化作了轻烟袅袅。”在闻知启功先生逝世后,一位网友留言说。 “他是中国少有的传统文化的流行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李兆忠先生说。启功生前,门庭若市,他的书法在当世人中市价最高,因此世人称他为“大书法家”,欧阳中石认为这是一种无礼,因为启功先生在音律、汉字、诗词、文物鉴定、书画等方面都达到常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尤其是他的画,意境堪比宋、元两朝。 在国学回潮的今天,一小部分中国人正在努力修复与传统文化间的断痕。同时,所有的人都希望这些跨越了时代沟壑的人瑞们长寿些,再长寿些。在世人眼里,他们的存在,证明了国人一种品格、一种素养、一种高雅传统仍然在延续。 和其他的大师一样,启功一辈子均以传道授业为生,在启功身后,有两万多人号称是他的弟子,然而,即使是他最亲密的弟子,也不敢说承接了他的衣钵。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说:“作为鉴定界的元老,他的离去使得鉴定委员会一时没有了领头人,我们这些人大都年届已高不堪重任,而年轻的人又少有在此领域有所造诣。” 在这个扼杀大师的盛夏酷日,在老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离我们而去的时候,一种不安的情绪在悄悄地蔓延,人们开始意识到,那些能够暂时安抚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虚荣或自尊的元素,已经渐渐消弭在空气里。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气质:一面在哀婉地感伤,一面却总是停不了饶舌嬉戏。 而那些深深被大众依赖的知识分子,却在纷纷表达自己的悲观与无力:在人品与学养上,大师都是一个无法复制的孤品。 “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们很可能看不到下一位大师出现。”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悲观地断言。 和他同样悲观的还有著名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黄苗子:“在我看来,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个‘标兵’,他的离去或许代表着一个时代结束了。” -实习记者 汤涌 方会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