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双重疑心下的健康过敏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4日15:01 中国新闻周刊 | |||||||||
作者:秋风 不信任、怀疑,其实是一种时代病。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怀疑,不过是这种时代病的一种表现。正是在这种“怀疑一切”心态支配下,人们倾向于相信一切坏消息,而对一切好消息都满腹狐疑
面对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甚至牙膏,媒体和民众真的已是草木皆兵,日历三惊。不过,有不少警报,事后被证明其实是虚惊一场。比如,日前的啤酒甲醛风波以国家质检部门宣告甲醛含量并不足以危害健康而告终。前不久牙膏风波中,则是那位被指报料的科学家站出来说,我根本没有说过三氯生致癌的话。他批评说,媒体的报道太急于做出推论了,对他的报告断章取义。 这一下,媒体倒尴尬了。 媒体是公众的好帮手,他们把关于健康的一切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公众。苏丹红就是媒体先报道出来的。但媒体也是恐慌症的推波助澜者。为了竞争,媒体总是倾向于把也许并不严重的问题上纲上线,添油加醋。比如,除非你每天把某种添加剂当主食吃才会有害,但媒体却会有意无意地省略这一约束条件。 当然,媒体之所以如此竞争,也是事出有因:公众喜欢这样的信息,而且,愿意相信这样的信息。因为,他们实在已无可相信。在这个初步发育的市场上,他们看到了太多的虚冒伪劣和不良商人花样翻新的造假作伪手段,而媒体报道出来的大头娃娃之类的悲惨故事,足以让任何一个人成为惊弓之鸟。 于是,人们怀疑一切商人的诚信,觉得他们哪怕只为了多挣一分钱,也不惜把别人害死;公众也怀疑专家,因为,专家似乎总是与企业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甚至连法学家也在道德上破产了;公众也怀疑政府,因为地方政府似乎总在包庇企业,专业监管机构在发现问题方面似乎总是慢外国半拍;而我们的法律似乎也频繁失信于人,因为,那些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家伙,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于是,怀疑一切,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严重社会心理疾病。这种怀疑倒也并不仅限于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单位,我们又何曾诚心地相信过一个人?最近某省公布的一项调查说,机关干部的健康状况是社会各群体中最糟糕的。有评论说,那是因为,机关的人事关系最复杂,每个人都在算计他人并提防被他人算计。 因此,不信任、怀疑,其实是一种时代病。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怀疑,不过是这种时代病的一种表现。反过来,糟糕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也强化了人们的怀疑心态。正是在这种“怀疑一切”心态支配下,人们倾向于相信一切坏消息,而对一切好消息都满腹狐疑。 不过,民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怀疑心态,除了上述制度与心灵的原因之外,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一个原因。恐怕不会有谁怀疑,老妈给自己擀的面条或者炖的排骨会危害到自己的健康;在很早以前,人们的消费,也发生于小范围的熟人圈子里。比如在农村,小麦就是自己家种的,菜是老张家种的,水果是老王家栽的,隔壁老李就是屠户,醋则是马大婶家酿的。即使是在城市,人们似乎也可以确定,食品是来自某个自己比较熟悉、因而可以信得过的地方。 但今天,人们生活在一个市场极大地扩展的社会中。人们不知道自己吃的东西来自哪儿,不知道它是谁生产的;生产这些东西的人,也不知道那些原材料是谁生产的。一种简单的食品,可能涉及到多个国家的数十家厂商。 这就是波普、哈耶克所说的“大社会”。亚当·斯密和哈耶克证明了,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会极大地提高市场的效率,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但人们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也有一种深深的迷惑。商人不再服务于他的邻居,而是为了赚钱进行生产、并把商品卖给跟他相隔几百里甚至几千里之外的另一个他根本不认识的人。人们本能地怀疑:这个为了钱而生产的商人可信吗? 这样怀疑的情感,随着市场秩序从小村落开始不断扩展,一直到市场之全国化、全球化时代,似乎愈来愈强烈。欧洲自十九世纪之后所兴起的不少社会思潮,就与此种对于市场秩序、及建立于它之上的大社会秩序的怀疑、不信任有密切关系。今日欧洲人的食品、药品安全过敏症,一点不下于中国人,尽管他们的监管体系已经完善得有点奢侈了。 当然,就国内而言,目前人们确实有充分的理由将支配性的怀疑心态,归咎于不健全的制度。健全的市场秩序、尤其是健全的法治秩序,确实能使市场参与者“高尚”起来,不过,如何让情感和心灵在大社会中获得安顿,却似乎并非制度所能解决。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