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贫困县人头马喝哭志愿者专题 > 正文

志愿者寻访贫困生:贫困家庭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01:29 新京报

  

志愿者寻访贫困生:贫困家庭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志愿者用自己制作的幻灯介绍寻访成果。昨日在中国扶贫基金会,数十名志愿者交流了自己寻访的感受。本报记者陈杰摄

  本报讯 自7月12日至今,本报“我的大学你的爱心”公益行动已推进20余日。并从7月20日开始,36名志愿者誓师出征,分赴12县市探访贫困生。

  昨日,12分队志愿者汇集中国扶贫基金会,交上了各自多日来爬山涉水探访所得“答卷”。

  昨日下午2时至6时30分,北京志愿者小分队率先介绍起寻访的22个贫困生情况,总结了3种贫困类型,一是家庭始终贫困,二是因病致贫,三是因孩子致贫。

  随后,河北、山西等其余小分队依次发言。甘肃合作小分队志愿者说,他们永远忘不了贫困生桑结克的一句话:“我要通过上大学来改变家里贫穷的局面,我要想办法不能让哥哥的孩子因为我上大学而不能上学,不然我宁愿不上大学。”在会上,广东清新小分队志愿者谈到人头马事件时,又一次落泪,她们说,通过探访,切身体验了贫困与自强,希望更多人来关注贫困生乃至更大的贫困人群,多给他们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竹溪分队队员除了详细总结分析了当地的贫困生状况外,还对曾全程跟随其探访,并两次遇险的竹溪县教育局干部储昭龙感激不已。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主任李利说,志愿者深入12县市,不辞辛苦探访调查贫困高考生,亲身体验记录他们贫而自强的人生,并向他们带去了政策介绍和精神鼓励,使社会各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高考特困生,圆满地完成了基金会的任务,所有志愿者都是扶贫基金会的财富,此后新长城项目将为志愿者在寻访中发现的贫困高考生以“自强助学金”的资助。

  ■寻访之人物

  当地官员

  全程陪同一路惊险

  竹溪分队在竹溪县寻访时县教育局官员储昭龙一直陪同,两度遇险后仍坚持和志愿者一起寻访。在寻访的第二天深夜,储昭龙陪着3名志愿者在局3楼办公室写探访日记、整理当天和次日要探访的学生资料,一直到凌晨0点30分左右,楼下的门卫以为单位早已无人,就将楼道门、大门和铁门全部锁上,被困后储昭龙电话向外求援,方才得救。探访第4日,储昭龙陪同志愿者到中峰镇贫困生黄杰家,在其门前横着一个由4根朽木架起的小桥,志愿者安全通过后,身高1.85米,体重80公斤的储昭龙刚走几步,喀嚓一声就踩断了两根朽木,身体悬空卡在中间,河水马上浸到了脚踝,后来干脆跳下,趟过了1米多深的河水,继续同志愿者们一起寻访。

  最小志愿者

  在寻访中成长

  15岁的石莹是此次参加寻访的志愿者年龄最小的,妈妈为了她的安全特地全程陪同,石莹此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贫困生,这次寻访让她第一次知道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她说,给她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些贫困学生的微笑。

  在湖北竹溪寻访的过程中,石莹觉得贫困生谢文跟其他人一点也不一样,虽然家里很困难,但谢文的表情一直充满阳光。谢文的爸爸几个月前在工地打工时受伤,谢文高考前姐姐突发肝炎,家庭的负担一下子难以承受,但志愿者在跟谢文聊天时,谢文一直在微笑,他坚信困难一定会过去。

  谢文的微笑让石莹很感慨,“跟我想象中的太不一样”石莹说,贫困生家里的情况远远的超过了她的意料,这是她从来没有想到的事情。

  石莹妈妈刘菊说,石莹从小在北京长大,从没有接触过贫困的家庭。这次参加寻访,是石莹自己主动要求的,她是处于安全考虑决定陪同的。这次石莹在寻访过程中,写下了很多的日记,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

  “到底会对她改变多少,真不好说,”刘菊说,那些贫困生的例子,现在石莹肯定会记住很多,也会对她有所触动,但当她回到学校后,这些记忆会不会逐渐模糊,只能靠时间来证明了,“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段很难得的经历。”

  曾经贫困的志愿者

  女儿终于理解了我

  贵阳罗甸分队志愿者陈墨青昨天说,他为了参加今天的座谈,做飞机从河南郑州赶来。他说,他是家里7个兄弟姐妹中惟一一个上了大学的,其他的孩子都为了供他上学而辍学了,这些经历让他无法忘记,但他用这些经历教育14岁的女儿时,女儿总是说:“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时代不同了。”但这次在寻访时,他打电话给女儿,告诉她山路有多么难走,自己一个小时里摔了两跤,到达后看到的学生家里家徒四壁,有三分之一的屋顶还露着天。听到这里时,女儿心里难受地说:“爸爸,你别说了。”陈墨青说,他觉得女儿这次终于开始理解了,回去后,他要把照片和文章拿给女儿看。

  ■交卷之报告

  贫困家庭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寻访地点:竹溪

  志愿者:刘菊、石莹、李杨

  寻访学生人数:29人

  寻访时间:7月21日—29日

  本报讯从7月21日—29日,竹溪寻访队开始了历时一周的探访调查,几乎走遍了城关、中峰、蒋家堰等12个贫困乡镇,寻访了29名特困生家庭,走访了8位乡镇领导,同特困生班主任进行了座谈,拍摄照片220余张,写寻访日记20余篇。

  上省线学生中,贫困生占近半数

  昨日,该分队志愿者介绍,竹溪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山区,为鄂豫陕三省接合部,总人口36.2万,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省山区特困县之一。根据当地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上省线512人中,家庭贫困的253人占总人数的49%,其中已被国家级重点大学录取的第一批考生中,家庭贫困的就有20人。调查中志愿者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学习上进心极强,复读比例比较大,有的学生为了能顺利读完高中,甚至辍学去打工筹措学费。

  探访贫困生中,74%家中欠债

  在寻访的27名特困家庭中,生活环境普遍极差。居住土房的家庭,在寻访家庭中占74%.即使是居住在砖房的家庭,也一样是家徒四壁。基本没有生活设施。

  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加之土地分散,家庭收入只能填饱肚子,根本没有多余的收入供孩子上学。27名学生中,要么靠县乡领导、教育局工作人员和学校老师的资助,要么靠借贷读完高中,寻访的家庭中欠债的人家占74%.由于家中无固定财产,即使是贷款也由于抵押条件不够而很难从当地信贷部门筹措到学费。

  贫困导致学生瘦弱贫血

  由于贫困,该地区学生身体普遍偏瘦,甚至有的学生贫血、血压低,有头晕等症状。性格大部分比较内向,心理素质较差。在这次寻访的过程中,健康状况异常的家庭占70%左右。这些家庭要么父母疾病缠身,要么受伤致残。父母身体状况欠佳,也是造成家庭特困的原因之一,收入低又无钱治病,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家庭就难以改变贫穷的现状。解决农村医疗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建议重视贫困生心理问题

  志愿者说,他们在当地看到的,包括学生亲口说的,都是对贫穷的憎恨,这种憎恨甚至还直接体现在,少部分同学对家长的无能的蔑视。我们现在解决了第一步。这些孩子可以进入大学圆他们的梦。但贫穷在他们身上的烙印太深。所以物质救助之后很重要的的一环应该是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比如开通热线,增加自强社的活动内容,扩大活动范围等。

  90%贫困生不了解国家助学政策

  寻访地点:山西代县四川盐源

  志愿者:徐路明张天莉王元勠孔丽萍、褚春蕾、王月

  在山西代县的7天里,小分队一共走访了32个贫困家庭,完成调查问卷77份,其中学生32人,家长32人,村干部11人,教师2人。

  男女比例为:19:13.这些贫困家庭分布在山区、半坡、平原等不同的区域,包括父病母残、父亲去世、母亲无业、地少人多、无经济来源、兄弟姐妹多人读书等多种贫困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亟须得到资助的贫困生对国家助学政策却都不太了解。

  90%左右的贫困生听说过助学贷款,但对具体的政策却并不了解,甚至他们的高中老师也不清楚。寻访中,代县中学和代县二中的校长都向志愿者取了一本国家助学政策,准备详细阅读后向学生们介绍。

  在四川盐源寻访的志愿者说,所寻访贫困生都求学心切,几乎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求学历程。他们在父母实在无能为力时,会选择先辍学打工,自己挣学费,然后再重返学校,在上学期间就没吃饱过,一年就两身衣服,但只要能让他们学习,他们就知足了。

  志愿者还说,当地的教育部门包括学校老师对贫困生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在寻访中,志愿者听到很多家长对当地老师资助的感激。

  ■交卷之现场

  镜头中的贫困生

  当河南卢氏县的志愿者,将他们此次所拍摄的一组照片放在大屏幕上时,全场的目光一下被吸引了过去:简陋的工棚、深不可测的矿洞、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没人能把这个场景和一个刚刚考上大学的学生联系起来。

  这个学生叫刘万波,拍摄他的是卢氏分队志愿者白洁、龙艾。

  在寻访初期,刘万波的妈妈找到了志愿者,希望能够让志愿者见见他儿子,志愿者一口答应,但因为通向刘家的道路被冲毁,只得作罢。7月29日,卢氏分队结束了所有的寻访,他们一致决定,回京之前一定要去看看刘万波。

  步行1个半小时,翻过一座山,志愿者们站在了卢氏县与栾川县交界的一处金矿前。考取郑州大学的刘万波就在这座矿上打工,一天的报酬是20元。

  在志愿者的镜头前,刘万波张开了他布满了茧子的双手,在这双手的背后是简陋而凌乱的工棚,以及矿洞内他头顶上顶着的那盏微弱的光线……

  在一阵骚动之后,会场上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被感动了,尽管他们不是专业的摄影记者,但一位摄影记者还是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张剑锋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张剑锋 张太凌 刘英才 朱艳莹

  相关专题:贫困县人头马喝哭志愿者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