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梦乐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8:57 新民周刊 | |||||||||
狂欢梦乐园 如果一定要给迪士尼乐园赋予一些意义,那么我愿意用“家庭、和谐、狂欢”来形容它。 撰稿/钱亦蕉(记者)
如我一般出生在70年代的人,相信不会忘记小时候中央台每周一次播放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我就是从那时候知道“迪士尼”的。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东京迪士尼乐园一行让我记忆犹新,一旦想起,还是忍不住兴奋。那绚烂的色彩,可爱的城堡,热烈的气氛…… 东京迪士尼乐园如同日本所有的产品一样,给人的感觉小巧而精致(其实已经够大了,细细玩一天都玩不过来)。东京迪士尼是世界游览人数最多的一个迪士尼乐园,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一个游乐场所等候人群的庞大和排队的井然有序,馆外设计了特别的栏杆,指导等候人群按照螺旋型或者曲折型排队,这样可以节省空间。总觉得排队本身,也是主题乐园的一个主题。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搭乘游乐船(大多馆内都依靠装有轨道的船代步前进游玩)时,一般一个船可坐2人,日本工作人员却恪守“同伴原则”,即一同来玩的亲友同坐一个船,但如果是单独来玩的个人,不强制“拼”船,这在中国几乎不可想象。这么多人排队,还让一个位置空在那里?!两个陌生人坐一个船又有什么关系呢?可他们偏偏把这个规则执行得很得体、很融洽。 到迪士尼乐园来的游客,大多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伙朋友或者一大家子。像这样充满快乐的地方,不与人分享是不行的。如果单独来玩,不能品评,不能纵情,会觉得无法尽兴;就在群体的尖叫和喧闹的声浪中,这种狂欢才显得真实。比较起来,迪士尼乐园最主要的游客组成是“家庭”,看看出来迎接游客的玩偶,连它们都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呢! 我那次是和父母一起去迪士尼乐园的,记得最清晰的是在“未来乐园”玩“太空山”(这是全乐园最惊险的游乐场)的经历。一开始,三个人一起排队,随着进入馆内,多处设立“中途退出口”,旁边的广播里还传出日、英、中三种语言的警告:高血压、心脏病、疲劳过度的人都不能乘坐。越到里面,退出口越多,气氛也越紧张。妈妈因为高血压“半途而废”了,爸爸战战兢兢一直犹豫到检票口,一个电视屏在播放坐太空山的惊险镜头,旁边就是个退出口,爸爸终于没有坚持下来,从最后一个“退出口”退出了。剩下我一个人接受惊险和无助的考验。因为没有家人在旁,我的恐惧更增加了不少,下了飞船,才松了口气,只觉得手脚发软,不过精神却被刺激得高度兴奋。 当然,迪士尼乐园不可能都是这么刺激的玩意儿,否则怎么来满足大群小朋友的需要呢?与“未来乐园”截然不同的是“梦幻乐园”,那里真是孩子们梦中的童话世界了。“爱丽思的午茶派对”、旋转木马,特别是“小小世界”如积木般的城堡,进去之后简直就是仙境。“梦幻乐园”中最摄人心魄的是“幽灵公寓”(即“鬼屋”),但与其他地方开发的“鬼屋”以骇人为主不同,迪士尼乐园的“鬼屋”还是以魔幻为本色,同样适合低幼儿童。 迪士尼乐园与其说是以“迪士尼”为核心的主题乐园,不如说是以“美国文化”为核心的主题乐园,这在“西部乐园”和“探险乐园”表现得更明显。这儿有西部“淘金者”的矿车,有西部牛仔的滑稽剧,有汤姆·索亚的历险小岛,还有加勒比海盗馆。海盗馆是我最喜欢的游乐馆,奴隶们从关押着他们的木门里伸出手来乞讨,海盗村里男人追打着老婆,喝醉酒的彪形大汉在猪群里打鼾……我后来对所有海盗题材的影视作品都产生了天然的亲切感。美国文化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深入每个游客的内心的吧。 迪士尼乐园诞生的50年,正是美国文化向全世界渗透的50年,迪士尼乐园就好像一个缩影,见证了美国文化是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手段被每一个接触它的人所接受。他们快乐地接受,快乐地消化,然后快乐地再传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