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说:寻找荻岛静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09:30 财经时报 | |||||||||
日记封面 我最终选择了208幅照片中的140幅编入《荻岛静夫日记》,这些照片与当时叙述的文字对照,正好构成了当时的历史真相。今天,关于战争的记忆保存与解读,与影像有着密切关系,荻岛静夫给我们提供了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鲜活的“老照片” □ 脚印
2000年8月樊建川写了一本《一个人的抗战》,讲述他收集抗战文物的故事,许多媒体做了多方报道。于是,他和《我所见过的鬼子兵》的作者方军等人一道进入了国人的视野。 今年五月,樊建川透露:他收集到一套完整的日军日记并配有照片。而这套日记从1950年起就收藏在中国,正在请人翻译,“绝对真实!” 那以后,我一直与樊建川保持联系,希望翻译工作能早点结束。 鬼子兵现场记录的“战争风云” 7月初的一个晚上,樊建川来电话,语速飞快:日记翻译稿全部拿到,快速读完。读完便给我打电话,非常震惊,极其愤慨。我说我希望尽快看到。他说已给你发过来了。 几分钟后我读到这部日记。 日记是关于侵华战争赤裸裸的真实记录:进攻、扫荡、杀人、尸体、炮火,满目的悲惨,同时还传达出六十八年前侵华战争中一个普通年轻士兵的战争感受;他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日本民族在六十年前的帝国理想,如何在一个普通的士兵的血液里流淌。日记的记录者实际上记录下一个时代,一个癫狂、残忍的时代。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我坐在樊建川收藏的老布什用过的办公桌前,手戴白手套,像刑侦员那般小心翼翼翻开一本本历史罪证:七个日记本或暗红或旧黑,边缘破损,封面字迹模糊,内文用铅笔头工整记下的“战地日记”却十分清晰。 我不懂日文,但那些夹杂在日文中的汉字,却飞石子似的敲击我:“怃兵”、“阵中”、“杀戮”、“毒气”……我一页一页仔细翻阅。成都下午开始了暴风雨,雷鸣闪电使我产生了身在战场上的幻觉,我知道那是我内心的风暴! 除了七本日记,还有一本影集,是日记的主人荻岛静夫拍的。全本日记,还有日记所叙事件相证的照片!照片大多是一寸或二寸,发黄,有些图像完全难以辨认。但荻岛静夫编了日期,给照片注了文字说明。 有一张照片名为“墙角”,是荻岛静夫在战场废墟的墙角边埋头记日记的照片,他要用这样的方式保存他当年写战争日记的真实状态。 鬼子兵为何要记录? 年轻的荻岛静夫侵华三年的日记从未中断过,他按的相机快门也从未停止过,哪怕是在炮弹横飞的最前线,他也要举起照相机。在狂热的战争气氛中,荻岛静夫不可能免于时势的裹胁,他热衷于拍照,并把拍下来的照片寄给日本的《读卖新闻》,作为新闻图片在当时的报纸上发表,他与《读卖新闻》的记者还成了好朋友,并以此为荣。 日记中的荻岛静夫十分鲜活:他来自日本农村,家里有父母、兄嫂、恋人。他惦念老父老母的身体,惦念庄稼收成。他有对战争的恐惧,对未来的忧虑,也有青春的迷茫。他爱好文学,爱好电影,爱好艺术,崇尚与人的内心交流,是日本军人中有想法而感性的人物。 三年的战争,他每天都在记录,每天都在思考。而他的用心,就是要留一份战争记录吗?他记录的角度十分微观、细腻,但又是如此的血腥和冷漠,这就是大和民族的民族性吗?而战后的荻岛静夫,是回到乡村过农耕生活,还是留在城市继续他的艺术追求? 他真切体会过、记录过的战争生活究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寻找鬼子兵 当我从这些问题中抬起头时,看到一份打印好的译本《荻岛静夫日记》放在另一张桌上。稿里还有一些批注,是樊建川的疑问。大办公室摆满了文物,桌上堆放着从日本收集来的成堆照片。 樊建川每天都沉浸在历史里,他对这部日记的感受肯定比我要深得多。他说,希望能找到荻岛静夫。如果他不在了,能找到他的后人也好,我们想知道他如何保存下这些日记?这些日记为什么保留在中国? 他今天对侵华战争的态度?他会像东史郎那样对战争忏悔吗?我一直寻求媒体帮助。这部日记能出版,也是寻找荻岛静夫的好机会……天暗下来,大雨依然滂沱,樊建川还在慷慨讲述…… 我最终选择了208幅照片中的140幅编入《荻岛静夫日记》,这些照片与当时叙述的文字对照,正好构成了当时的历史真相。今天,关于战争的记忆保存与解读,与影像有着密切关系,荻岛静夫给我们提供了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鲜活的“老照片”。 从日记内容看,荻岛静夫是日本东京泷的人,日记于1950年就收藏在中国,收藏者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得到的这些东西?他与荻岛静夫是什么关系?荻岛静夫还活着吗?能否找到他,如果他不在了,能否找到他的后代或家人? 如果有知情者,请给我们提供线索!(作者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荻岛静夫日记》责任编辑) 独家声明: 财经时报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