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难忘的旋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00:14 焦点访谈

  央视《焦点访谈》8月15日播出节目《难忘的旋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以下是节目内容:

  演播室主持人 敬一丹: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焦点访谈》。

  6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无数人的流血牺牲,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回顾那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我们经常会到这样一个词就是“可歌可泣”。当浓重的爱国情怀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歌声就从人们的心底里迸发出来。

  今天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耳边又一次响起《黄河大合唱》那难忘的旋律。

  《黄河大合唱》朗诵

  “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看见过黄河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解说:

  8月10日,陕西省千名群众在黄河壶口瀑布边,演唱了《黄河大合唱》。用这部抗战时期诞生的著名作品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西安音乐学院学生1:

  黄河这样波澜壮阔在这儿奔流着,在这儿唱的时候,也能充分感受到当年那种中华民族那种抗日的决心。

  西安音乐学院学生2:

  用音乐记录下来的历史,它永远是一段回忆,永远不磨灭的回忆。

  解说:

  一曲《黄河》唱的在场所有人热血沸腾,也把人们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电影》

  要打回老家去,朋友!我们要打回老家去。

  解说:

  1938年中国的抗战正处在危难关头,也就是在那年诗人光未然第一次见到黄河壶口瀑布,他被黄河的气势震撼了。他在黄河的身上找到了那个时期中国人的抗战精神。

  光未然在2002年因病故去,他创作《黄河大合唱》时年仅25岁。这就是年轻的光未然。19岁时以作词《五月的鲜花》名扬天下。在抗战中成为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的负责人。

  1938年,他随部队从武汉转战到黄河岸边的武梁山区。《黄河大合唱》中的许多歌词就来源于他这段时期的经历。这一年,光未然在行军途中受伤,要渡过黄河到延安治疗,正是这次渡河促使他将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想法变成了行动。

  光未然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

  老艄公的印象非常深。这个,那就是,整个一船的命运都掌握在他身上,他举止若定的那样一种情景。我想这个最好写在我的诗里面去。

  解说:

  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被光未然写进了《黄河大合唱》。

  今天我们听到的《黄河船夫曲》就是他当年真实的经历。

  到达延安后,光未然一边治疗一边创作,他要把黄河的精、气、神写进诗中。几个月后光未然和他的战友们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开了个小型联欢会。正在教学的冼星海被请了过去。

  光未然:

  我就那里呢,就朗诵我这个整个的,刚写出来的这首整个的(长诗)当时就叫做《黄河大合唱》。

  冼妮娜 冼星海的女儿:

  当他朗诵完了以后,朗诵声音还在窑洞里回旋。我父亲就一个箭步地上去,把这个诗就抢到手,我有把握将它谱好。

  解说:

  黄河震撼了光未然,光未然的诗也同样深深打动了冼星海。他潜伏许久的创作激情一下子爆发了出来。

  冼妮娜:

  我父亲一开始创作就非常投入,就没命在那儿,精神全部集中在这歌词上。

  田冲 《黄河大合唱》首唱者:

  我们去看见呢,就是星海同志那个屋子里呀,地下好多纸,桌子上也很乱。

  邬析零 《黄河大合唱》首次指挥:

  什么时候去呀,都看见他趴在那个案子上。

  解说:

  当时延安缺衣少食,冼星海的创作环境十分艰苦。为了给他补充营养,光未然到处托人买了两斤白糖给他送去。

  冼妮娜:

  他写一写,有时就用手抓一点,一小捏的白糖就放在嘴里。所以人家就说,这种他的那种对人民、对祖国那种热爱的激情,加上他在巴黎学的音乐技巧,加上白糖水一块儿就变成了《黄河大合唱》美妙的旋律就出来了。

  解说:

  从1939年3月26号到3月31号,在鹿邑窑洞里冼星海经过六天六夜的奋战,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这部大型音乐作品。作品主要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八个乐章组成。

  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的大礼堂,照片上的这些年轻人第一次演唱了《黄河大合唱》。

  群众: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解说:

  从这天之后,《黄河大合唱》就在延安流传开来。

  1940年1月,为欢迎来自蒋馆区的西北摄影队,冼星海亲自指挥了一个500人的《黄河大合唱》。

  今年83岁的老艺术家孟于当年就参加过这次合唱。

  孟于 老艺术家:

  星海同志的指挥,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他到最后向着全世界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中国苦难的人民,一共反复了五遍,从慢到快,从慢到快。他的指挥,他的手就是这样,这边是手举一个圆圈,这个手在打拍子唱,这就告诉你们要唱,要唱,张大你们的声音,你们的声音要洪亮,你们要怒吼,就这样,发出战斗的警号。

  解说:

  短时间内,《黄河大合唱》迅速从延安传遍了中国各个抗战根据地。在国民党管辖的战区,《黄河大合唱》也被广为传唱。它和《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歌曲,激励着许多年轻人奔赴抗日战场。

  傅英杰 抗日老战士:

  所以当时唱这首歌的时候,那个时候在我们这个(中央军委)二局也好,年龄比我大,就包括我本人,好些同志因为在机关里面,不大愿意在机关里面,都要求上前线去。激励斗志,要上第一线,要跟敌人拼一下,这才是好男儿。

  孟于: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一种精神,就是中国人民不当亡国奴,中国人民要繁荣、要富强、要奋起、要自力更生、要前进。

  《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咆哮。

  解说:

  当时中国人遭受了这场战争,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同情和援助。为了让这些国家更多的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1940年,这个叫刘良模的人把《黄河大合唱》带到了美国介绍给了当时在美国很有影响的歌唱家保罗.罗伯逊。保罗.罗伯逊在许多演出用中文演唱了这些歌曲。遗憾的是,我们只找到了罗伯逊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

  1947年宋庆龄又把《黄河大合唱》的曲谱带到了美国,并在乐谱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一种抗击敌人的力量在中国全民歌唱运动中蓬勃发展,我很高兴的看到美国人民通过保罗.罗伯逊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中国歌曲。我希望中国新时期的音乐成为联合全球渴望自由的人们的纽带”。

  66年过去了,《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已经成为全球华人的一个共同的声音。它把生活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中国人的心连接在了一起。

  1939年.延安

  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1947年.美国

  1955年.莫斯科

  1964年.日本

  2005年.西部壶口瀑布

  “风在吼、马在加,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抢,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