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莱芝:我亲历的一场遭遇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11:23 现代文明画报 | |||||||||
-本刊记者 朱鹤飞 个人简介 陈莱芝,男,汉族,山东省曹县人。1928年6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参加著名的滑县战斗
很难想象坐在记者面前的陈莱芝老人是一位曾经亲历抗日前线的老英雄,因为在他身上让人感受到的不是军人的霸气 而是书生般的儒雅之气。 记者得知陈老昨日不小心烫伤了脚,唯恐打扰陈老的静养。但陈老一听是让他来讲述抗日的历史,立刻就来了精神。 陈老说:“我受这么点伤就不能给你们讲如何打鬼子了吗?想当年我负过六次伤都照样上战场打鬼子,这点小伤不算什么。” 使命的召唤 1942年,年仅14岁还在家乡的抗日中学上学的陈莱芝,就目睹了日军的残暴行为。他愤怒地说:“日本鬼子在 我们家乡简直是胡作非为、滥杀无辜,简直连禽兽都不如!我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用刺刀挑开了一个无辜妇女的胸膛。”说到 日军的斑斑劣迹,陈老怒目圆睁,紧握着拳头。 陈莱芝因为苦难而过早熟谙世事。作为一名中国人,陈莱芝不能忍受这样的场面发生在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当 时他只有一个念头:消灭日本鬼子,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投身抗日队伍成了他最好的选择。于是,陈莱芝家乡的抗日队伍中 就多了一名14岁的小战士。为了能够执枪与敌人战斗,陈莱芝甚至虚报自己的年龄,这样一夜之间就长了两岁的他终于有机 会在前线与敌人殊死搏斗了。 初阵即逢白刃战 由于抗日队伍在敌占区的种种抗击活动,日军加快了侵略的步伐。不仅到处设封锁线,而且还对抗日区的老百姓采取 残酷的“三光”政策,对抗日队伍则采取地毯式搜索,使我军受了很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抗日队伍只能昼伏夜出,借着 夜色在敌人的搜索网之间穿插过去。“那种命悬一线的感觉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躲在两队敌人中间的草木丛中,连敌人的对 话都听得一清二楚,如果被敌人发现,就会全军覆没。” 陈老告诉记者,他的前半生就是战斗的一生。尽管经过数次战斗的洗礼,最让他难忘的还是他战斗生涯中的第一场。 那是发生在河南滑县附近的一场遭遇战。 当时正值深夜,作为连指导员的陈莱芝奉命带领部队趁着漆黑的夜色急行军通过一个山谷,碰巧对面日军一个侦察队 也正通过这个山谷。讲到这陈老附带提到:“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抗日战士很难配上统一的军装。为了避免战场上出现误伤, 部队都有识别队伍的方式。他所在队伍的方式就是在手臂上系一条白毛巾,至于系在左右还是高低,这些都是变化的。”当时 周围漆黑一片,双方都无法看清对方,所以两支队伍来了个面对面。“一下子碰到没有任何识别方式的军队,我们都愣了一下 。鬼子也不知道对面军队是不是自己人,他们就喊话。有人就喊:‘是鬼子,大家快打。’”一场战斗就在这种情况下打响了 。由于双方距离过于接近,所以双方连开枪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进入了白刃战。作为连指导员,陈莱芝身先士卒冲上去与其中 一个鬼子拼上了刺刀。陈莱芝个头虽大,但终因年纪较小、体力相对弱了一些,所以一直处于劣势。他一不小心被对方撞了个 跟头,没等他起来,鬼子的刺刀已经划过了他的左臂。幸亏边上的战友及时抢上,才阻止了日军的刺刀再次刺向他。由于场面 过于混乱,敌我双方在这样的情况下都选择了撤退。最终,这场意外的遭遇战在双方互有伤亡的情况下草草收场,而负了伤的 陈莱芝则被战友转移到了临近的老乡家里养伤。 战火兄弟情 陈老说:“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不少战争场面在我的脑中已经有些模糊,但那些曾经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们的形象却 越来越清晰。”自己负伤时是那双手拉住自己,那关切的目光望着自己,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声问候,深深地刻在他的脑 海里。他说,他从来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英雄,他只是履行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使命。他知道还有很多和他一起曾为了抗日战 争而奋斗终生的人,而今却不知身在何方。他一直认为自己很幸运,他是替那些死去的战友们活着,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自 己。他说他最近经常做梦,在梦中他又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还经常在梦中见到一位战友,一个名叫李友伯的人,一个 曾经在战场上代替负伤的自己上火线的战友。也许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想过什么叫战火兄弟情,但他们却深深地明白,对方的生 命比自己的重要,自己的命不要也要让对方活下去。不幸的是,在拔掉琼楼岗楼的战斗中,这位战友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历程 。作为突击队指导员李友伯率先冲向敌阵,只是这次幸运之神却没有眷顾于他,于是这片土地成为他最后站立的地方。当他的 死讯传到陈莱芝的耳中时,战斗已经结束,战争如此残酷,连道别的机会都没留给他们。 说到这儿陈莱芝的眼角有些湿润,受情绪影响陈老无法继续讲述下去。记者的采访也不得不这样结束了。离开时,陈 老静静地站在窗边目送记者,他的心情一定很沉痛,但正是这种沉痛支持着他继续前进。对陈老来说,他军人的责任已经终结 ,而作为一名记录者的责任却刚刚开始。过去的总要有人去记录,因为对一个民族来说,活在历史中是一种悲哀,但是忘记历 史更是一种悲哀,而他将要做的就是让更多人记住那些曾为了历史而奋斗和努力的人们。 过去的总要有人去记录,因为对一个民族来说,活在历史中是一种悲哀,但是忘记历史却更是一种悲哀,而他将要做 的就是让更多人记住那些曾为了历史而奋斗和努力的人们。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