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创刊一周年专题 > 正文

前景广阔 未雨亦需绸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18:23 时代人物周报

  《时代人物周报》主办的“人物类媒体:现实与前景”主题研讨会2005年8月16日在北京举行。研讨会邀请了多位新闻学界、业界和广告界专家学者,就人物类媒体核心竞争力塑造、人物报道、企业品牌传播的媒体选择策略与人物类媒体等相关命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报总编辑刘丰主持研讨会。

  新生代市场研究机构总经理郑志认为人物类报刊的发展前景广阔,也得到了读者的
广泛认同。《时代人物周报》报道的都是社会的精英人物,这些人本身就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这使得报纸获得了一种额外的影响力,做到了经营读者、经营内容和经营影响力的有机统一。就人物类媒体的归类问题,郑志认为将来人物类媒体很有可能做成一个和时政、财经等媒体一样的类别,在目前的情况下则可以暂时把自己归为别的类别。

  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总经理姚林认为《时代人物周报》分时事、财富、文化三叠,他认为这三类人群的关注者是有差别的,人物类的报刊在定位的时候可能需要进一步细分。

  新闻出版署林江博士表示《时代人物周报》从创刊到现在,他们一直比较关心,并期待这个报纸能有一个好的发展。

  林江认为现在很多报纸杂志从广告上考虑都把自己定位于服务中产阶层,但是这些报刊都不是真正让中产阶层看的。中产阶层本身都是很保守的,但是现在很多报刊都是以一种相对比较激进的政治态度来观察这个社会。另外,现在一些报刊并不能够满足一个日益形成的中产阶层在安全上的需求:政治上的安全需求、经济上的安全需求以及家庭上的安全需求。

  《环球企业家》执行主编杨福认为现在人物类媒体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口头上说学习西方媒体的人物报道风格,但是实际上很多还是过去“高大全”报道手法。而在人物报道中,很多媒体满足于在没有采访到当事人的情况下攒稿子。即使记者做到了和采访对象面对面,从业人员也都满足于一次性解决,采访完一个人物就去写一篇文章。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展江教授认为现在的中国是一个转折的时代,现在的人物报道是一个“去魅”的时代。过去是“高大全”,现在是要还原成一个真正的人,这是一种“范式革命”。他认为现在中国的中产阶层比较复杂,可能还没有到完全保守的时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则认为定位给谁看是一个不正确的提法。以人为对象实际上是综合性媒体的一种定位的方式,杂志一般来说更倾向于细分,而这种细分实际上是对人的需要的细分,它不是以人为对象的。

  喻教授认为杂志应该想办法进行市场的延伸。第一、就是大区域的市场延伸,不能限于一时一地。其次就是经营链的延伸。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整个媒体的传统经营收入在降低,非传统经营收入等比重越来越高。做一个定位相对高端的杂志,它一定要有一个非内容的经营手段相配合,才能使它的经营链条有个比较丰满的支撑点。

  一个人物类的媒体应该满足读者什么样的需要呢?喻教授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一个安全。转型期让很多人精神缺少一个附着点,这是最大的安全问题。这方面文章可以做得很多。其次就是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单。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选人的时候要有几层问题单去选他。之所以选一个人而不选另一个人,主要的理由是以他的资质,有这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去回答这些问题。这种可以使整个人物报道的逻辑显得很顺了,它是符合读者需求的逻辑和媒体价值取向的逻辑。

  在经营方面,喻教授认为我们国家的平面媒体,普遍进入到一个拐点。数字化弥合了各种媒介的介质壁垒,使整个市场变成一个可以互相进入的平台,整个市场在重新洗牌。这一点平面媒体必须重视。

  《南方人物周刊》总经理庞义成首先祝贺了《时代人物周报》创刊一周年。他认为一年来,两家走的路还算顺利,没有出现大的坎坷。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势的形态,但是大家都比较看好。根据他们的监测,无论是《时代人物周报》还是《南方人物周刊》,广告量都有所增长。他认为到2006年的某个时刻,这两个媒体都应该进入商业上的盈利点。

  《人物周刊》主编张笑辉希望《时代人物周报》和《南方人物周刊》能够发展起来,共同带动人物类媒体市场。他提议人物类媒体联合起来搞一个评选,这样会更权威。

  广源传媒媒体首席执行官欧阳国忠认为跳出媒体来运作一个产业链条。他建议《时代人物周报》和电视的一些栏目结合起来。如果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进行产业的链接的话,是一个将来发展很好的一个途径。

  原北京娱乐信报社社长崔恩卿直感人物类报刊有其发展前景,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以人为核心,都是人的体现。他认为周刊周报,新闻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一个新闻人物和特殊的新闻事件连在一起,可以下力量去做,甚至一期做这一个人都在所不惜。

  原东方之子制片人张朝夕表示《时代人物周报》的一些做法也是当年他所构思的一些做法。比如不再是一对一的访谈,而是加入了更多的旁白和背景,引入更多的旁证,这肯定能够丰富表达的视角而引起人们更多的兴趣,对一个人物多角度的、立体的、全方位的采访是平面媒体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天意华总裁周穗青认为平面媒体未来的经营环境在恶化,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平面媒体广告收入抢占的趋势在未来的几年会远远超过我们的设想。对很多平面媒体操作者来说,这一点要充分重视。

  浏览网邢严则认为杂志广告投放量虽然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但不是没有成长的空间,关键在于要设计好一个商业模型。

  《名士》月刊主编刘利明阐述了自己对人物类媒体的信心。之所以要坚持做人物类媒体,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电视人物访谈类栏目基本上占到了成功类栏目的前三位。第二、传记类图书一直占据着中国出版排行的前五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因事没有参加这次研讨会,他在书面发言中表示现代传播科技把人们的视野扩大到了全球,这就需要媒体提供这种“他人”的参照系;到了社会媒介化的当代,就需要一种专门的传媒来提供这种参照系,《时代人物周报》的创办把握了这个时机。《时代人物周报》的口号是“和有价值的人在一起”,这抓住了读者的心态。《时代人物周报》三个板块内容较为协调,材料的掌握显现出一家周报应有的时效意识。

  同时,他希望《时代人物周报》多提供一些不为人们熟悉,但是确实具有很大价值的人物的信息。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创刊一周年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