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40年:走访藏东第一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1:34 新华网 | |||||||||
新华网西藏频道拉萨8月21日电(记者霍娜 向晓林 李凯)到西藏东部昌都地区,提起城关镇通夏村,无人不晓。短短几年间,通夏村就迅速崛起为远近闻名的小康建设示范村,人均收入过万元,人称"藏东第一村"。 走进通夏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崭新的两层藏式小楼。柏油路上奔驰着繁忙的运输车。
通夏村里生活着58户、305人,2004年人均纯收入10973元,是昌都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的村子。 41岁的村委会主任加永尼玛高大魁梧,两眼炯炯有神,是个典型的康巴汉子。他告诉记者,"八十年代初,我们村还是全县最穷的村子。老百姓连每月5、6块钱的电费都交不起。" 1999年,加永尼玛当选村委会主任以后,筹建了一支农民建筑包工队,以通夏村每家每户的青壮年村民为建筑工人,聘请技术员传授经验,很快闯进昌都一带的建筑市场。 加永尼玛掰着手指头说:"从2001年到现在,我们通夏村农民建筑队承包了大小工程几十个,每个劳动力每年人均现金收入超过万元。" 通夏村拥有城镇近郊良好的饲草基地优势,通过贷款,以群众户养的形式一次性购买了30多头奶牛,解决城镇居民喝奶问题,同时增加村民的现金收入。 边巴泽仁是村农民建筑队的一员。在他家宽敞的客厅墙上,挂着布达拉宫画面的宽幅挂毯,冰柜、饮水机、电视机、酥油茶搅拌机,以及新式玻璃柜和藏柜等应有尽有,茶几上堆满了牛肉干、西瓜、葡萄和啤酒,室内四根红色的顶梁柱上系着洁白的哈达。 边巴泽仁高兴地说:"我们村的民房改造是从去年10月份实施的。建起这栋小楼我花了20多万元,其中有11万元的农行贷款。我家五口人终于住上了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2000年,8公里长的有线电视线路进了村,我们和城里人一样可以看到4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现在我在建筑队工作之余,还画'唐卡'(卷轴画),带徒弟,生活很富足。" "但我们并不满足,"女主人次仁卓玛补充说:"我们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除了5岁的小儿子平措,两个女儿都在学校读书。我们希望她们学好本领。" 相关专题: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