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专题 > 正文

西藏40年:现代教育提升西藏发展“软实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8:04 新华网

  新华网拉萨8月26日电 记者李鹏翔、周婷玉、田雨

  “我每年野外工作时间都在5到8个月,但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苦。”西藏地勘局地热大队总工程师多吉说。出生在加查县偏僻山村的多吉是第一位中国工程院藏族院士。

  西藏逐步完善的现代教育使多吉走出了父辈们从未离开的深山,远赴意大利和美国
的高等学府深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地热专家。

  在多吉的乡亲们看来,过去这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待遇,他们这些被称为“拉罗”(意即“什么也不懂的牲口”)的人,想也不要想。

  1951年和平解放以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仅有的“僧官学校”“俗官学校”和屈指可数的私塾里,学生最多时也不到3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半文盲占西藏总人口的90%以上,广大农牧民群众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而现在的情况是:2005年,西藏已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10所,在校学生达48.6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到94.7%。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生活。德吉卓嘎的母亲是昔日拉萨大贵族夏扎的家奴,母亲的身份使德吉卓嘎一生下来就注定“终身为奴”。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获得人身自由的德吉卓嘎上了政府办的拉萨小学。1963年,她考入拉萨藏医学校。1966年毕业至今,德吉卓嘎一直在西藏医学院门诊为病人服务,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藏医师。要知道,在等级森严的旧西藏,《十六法典》和《十三法典》明文规定劳动妇女等同铁匠和屠夫,为最下等人。因而,在服务对象以贵族和上层喇嘛为主的藏医队伍中,不允许有女性。

  德吉卓嘎说:“我是非常幸运的。共产党使我有机会学知识,学医术,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代女藏医。”

  如今,越来越多由现代知识武装起来的高素质藏族干部成为西藏社会发展的“推动器”。

  普布卓玛是西藏第一代藏族女气象专家,她与同事们一起积极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和公益气象服务,准确及时地预报了1998年那曲和阿里重特大雪灾、2001年易贡特大山体崩塌滑坡日喀则特大洪涝等灾害,为自治区指挥防灾、抗灾、减灾提供了优质的气象服务。

  西藏第一位女律师央金从业16年,承办各类案件1000多宗,先后为100多家企事业单位担任常年法律顾问,为国家、集体、个人挽回经济损失23000多万元。在她承担的370多件刑事案件辩护中,有40多人无罪释放,辩护意见采用率达80%以上。

  西藏第一位物理学博士诺桑,2003年带领西藏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们研究西藏高原太阳紫外线空间分布规律,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2005年6月,他又与中科院联合首次对珠穆朗玛峰太阳紫外线进行测量研究,帮助人们了解珠峰周围太阳紫外线分布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现在,无论是漫漫雪域中的藏北高原,还是深沟窄涧里的藏南谷地,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门巴族小姑娘曲珍是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勒布完小学生。曲珍和西藏自治区其他农牧区的孩子一样,都能坐在敞亮明净的教室里,接受正规教育,并享受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

  从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传来的一个好消息说:从2005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小学生每年“三包”经费标准上调为1000元,初中生为1150元,其中边境地区的标准要上浮100元,以切实减轻农牧负担,保证农牧民子女受教育权利。这已是1985年国家实行“三包”政策后第四次上调经费标准。

  “我从小就有个梦想,想到内地去看看火车、看看大海。”13岁的林芝县藏族小姑娘索朗美朵这几天特别高兴,8月底,她就要到广东内地西藏班读书。在这之前,索朗美朵最远只去过拉萨。

  索朗的母亲乔说:“现在大家都重视教育,政府政策也好,小索朗成绩好可以继续到内地西藏班进一步学习,我们都支持她追求她想要的东西。”

  从1985年到现在,国家已在内地21个省市开办了33个西藏班。20年来,共招收像索朗美朵这样的小学毕业生2万多人,为西藏培养了大中专毕业生已达1.5万人。这些内地西藏班毕业生已经成西藏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民主改革以来,国家为发展西藏教育累计投资约120.7亿元。”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宋和平介绍说。一个涵盖

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正在得到充分保障。

  相关专题: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