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信用——从价值观到一种制度安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15:32 《小康》杂志

  信用——从价值观到一种制度安排>本刊记者 盈竹 报道

  无论生活的哪个领域,信用都起着纽带的作用。“诚实信用”更是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信用是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中国,信用被作为道德准则信守。《论语》里提到,“言必信,行必果”,在
《中庸》里,诚信甚至被提升到这样的地步,“唯天下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在另一本影响深远的典籍《老子》里,也提到“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其中强调的是单方面的诚信,这更是说明了将信用作为内心操守信持的习惯。

  古人强调内圣,强调自我守信、诚信,并且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典范。

  在当代中国,人们同样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现任google中国总裁的李开复先生在《致中国学生的信》里,第一封便是讲诚信的重要性。

  李开复曾经面试过一位求职者。这位求职者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李先生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

  这一番谈话之后,李开复感到,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自己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就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

  可见,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李开复还举了另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同样发人深省。在美国,中国学生凭借勤奋和优秀的品格,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但是后来,有一些学校和教授声称,他们不想招收中国学生了。理由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相当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虽然只是少数,但却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留学生中发生的惨痛教训,并不是特例。数十年前,北京郊区的白沟,生产的包非常畅销,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白沟的生意却一落千丈。经过调查,人们才发现,白沟制造的大多数包是仿制品。虽然收到了短期利润,却付出了惨痛代价。重新恢复信誉的过程往往需要各方面更大的投入。

  信用作为道德准则,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在西方,信用更多地体现为与契约相联系的制度安排。在面对面交易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时,契约便诞生了,它使得人们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契约的基础便是信用。如果没有信用作为保障,契约也将成为泡影。

  随着时代发展,20世纪证券业正式兴起,这更催生了另一门产业——信用产业的到来。个人征信体系,信用评估机构等纷纷登场。

  曾经有位媒体老总在去美国出差的时候得了牙病。去医院就医时,却发现由于没有美国公民的社会保障卡(里面有信用记录),医院不能给他看病。后来,他找了一位牙医朋友,由他开了处方,病才得到医治。在美国,没有信用,什么都做不了。

  有人曾经精辟地将现代市场经济概括为“信用经济”和“法制经济”。可见,信用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需求,更是经济生活的需求。

  在今天的美国,即使你没有足够的现金,仍然可以通过信用贷款满足自己的各种消费欲望;但是,如果你想申请得到一笔资金,向你提供贷款的债权人首先要考虑的是你的信用等级。

  世界个人信用体系比较

  西方主要国家的个人信用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央行统一标准下的建立模式,由央行建立全国性个人消费信贷登记系统,该系统属政府管辖,所有权属于国家。优点是能借助政府力量,可建立起全国性的信息库,并能通过政府协调各方利益。缺点是耗资巨大,行政色彩浓厚,效率不高。使用该系统的主要国家有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

  第二种是资信公司主导下的建立模式,特点是高度市场化。优点是政府负担轻,利于形成良性市场机制。但缺点也存在,主要是发展缓慢;运营企业的专业水平不齐;有些系统投资规模小,造成市场分割、信息分离、查询不便;尤其在初期,个人信用信息的保密性较差。这种类型的主要代表国家是美国。

  第三种是银行协会支持下的建立模式。可以弥补完全由市场企业自建自营方式的缺陷,但对银行协会的权限会有一定要求。主要代表国家是日本。-

  欧洲国家的征信局

  国家名称主要征信局作 用

  比利时UPC-BVK协会处理负面信息的数据库

  德国Bundes Schufa处理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

  法国法国金融公司协会经营的征信局只提供负面信息

  意大利CRIF处理消费者和小企业的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

  欧洲国家的信用登记系统

  国家名称 公共信用登记系统私人信用登记系统

  企业公共信用登记系统 个人公共信用登记系统

  比利时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 负面信息 负面信息

  法国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 负面信息 无

  德国所有机构和个人的债务信息 无

  意大利 无

  拷问征信制度缺失>本刊记者 李智 报道

  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家经济安全领导小组反金融诈骗方面的专家雷家,以期对征信制度落后给予制度性的解释。

  《小康》:目前,我国的征信制度建设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雷家:征信制度的欠缺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制约着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由于体制的原因,国内的信用信息大多掌握在各个职能部门手中,同时,由于国内信用信息开放立法薄弱、来源比较分散,有些具有一定信用信息优势的部门或行业,则采取收费、指定代理机构或利用自身信息资源直接开展咨询服务,从而导致了垄断和寻租现象。

  经济运行过程中,信用只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因此,时至今日我国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完善的征信制度和征信体系。

  《小康》:目前我国征信系统都包括哪些行业或部门,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怎么样?

  雷家:目前国家的征信系统发展还很不平衡,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行业或部门:

  第一是企业调查行业。这个在国外最基础的信用行业,在中国却处境艰难。这是因为一些部门封锁资料,获取信息困难;部分开放的数据,又收费昂贵。目前它始终处于维持状态。

  第二是个人信用调查业。目前,我国只有上海成立了一家个人信用调查机构,这家机构提供的个人资料仅限于上海地区部分常住人口。

  第三是商账追收行业。在西方国家,商账追收行业完全是合法行业,有专项法律约束,其追讨手段是合法的信用压力和法律压力,是维护信用与金融稳定的一支骨干力量。所以,我国要发展信用经济,必须开放这个业务。

  第四、第五个行业是信用保险业和保理业。这两个行业的业务很相似,都是替企业承担信用坏账风险。目前信用保险有一定发展,保险额每年30多亿美元,但仅占外贸总额的1%左右,与西方国家仍然有较大差距;保理在西方国家十分发达,仅美国一年保理额就在上千亿美元。但保理在中国推行了10年,目前没有一家银行重视和广泛推广,此业务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第六是信用管理咨询业。这个行业主要为广大工商企业提供信用管理咨询顾问服务。我国信用管理咨询业已经开始起步,但在理论基础和研究工作上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其他信用行业还包括市场调查业、信用培训业、资信评估评级业和资产调查业,这些行业也都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上均有不足,仍需要国家扶持。

  《小康》:您认为,造成这种困局的原因主要在哪里?

  雷家:具体来看我国征信制度建设主要受以下几方面的制约:

  首先,信用信息开放缺乏全国性法律法规的支持,导致我国信用信息开放程度低,信用机构无法获得信用信息。我国的很多法律,对信用信息的开放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审议中的《民法通则》修正案,尽管增加了有关信用权的规定,但其出台还需要一段时间。

  《征信管理条例》目前仍处于征求意见和修改之中。

  其次,信用信息开放的宏观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已出台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还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开放政策体系。

  第三,信用信息分散,且被严格屏蔽。在我国,信用信息分散在几个政府部门手中,这些部门占有80%左右的信用信息资源,是最大的信用信息拥有者。而地方和行业各自为政,形成了对信用信息的进一步分割和垄断。这些都影响着统一的信用信息市场的形成。

  第四,征信市场混乱。

  《小康》:您对我国下一步征信制度建设有何建议?

  雷家:信用问题之所以产生在于不守信用有利可图,所以,我们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就是让那些不守信用的人和企业受到应有的惩罚,而让那些守信用的人和企业有更多便利,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目标。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并不需要像外国那样,出现一个问题,再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以比较快的速度通过立法,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数据库,其中要包括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目前中国的征信行业处于发展阶段,应尽快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还应加速制定《社会信用信息法》。

  另外,规范政府行为也是极其重要的,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执法部门要公正、廉明,保证执法的公正、公平、公开,以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诚信的表率。 如能做到这些,社会信用风气就会蔚然成风。-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