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专家学者社会公信力最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15:32 《小康》杂志

  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为60.2分

  信用,一个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词,一个君子之风古代中国的见证。如今,在时代嬗变中,开始经受种种考验。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信用,你还在吗?>本刊记者 盈竹 报道

  2005年六七月间,由《小康》杂志社与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专家联合组成的“中国小康指数”调查组,采取非概率抽样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信用小康状况进行了测评,结果得出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为60.2分。

  专家学者的社会公信力最高

  《小康》数据调查显示,在对政府官员、舆论媒体、专家学者、民间意见领袖四个群体的测评里,61%的民众对专家学者表示信任,48%的民众显示出对民间意见领袖和媒体信任度,表示信任政府官员的民众占35%。

  这个数据透露出,专家学者在民众心中占有了较高的信任度。这是因为专家学者立场中立,他们占有的是知识,而非权力,因此在发出自己的声音时,一般能够秉持学术良心。

  专家学者属于知识分子里层次比较高的人,而中国知识分子具有良好的传统。他们一般在道德上要求自己守信,为说出去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诺千金”,诚斯谓也。

  专家学者同时还具备该行业的核心技术,是某个行业的权威,这也增加了他们的可信度。

  媒体和民间意见领袖稍逊于专家学者。现在中国处于转型过程中,很多法规不健全,或者有了法规法条,却得不到很好执行。在这种时候,媒体的监督作用非常重要。作为社会信息的桥梁和中立的监督机构,媒体无冕之王的称号当之无愧。

  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渗透,人们也发现部分专家和媒体不能保持独立的品性,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扭曲游戏规则。

  民间意见领袖的好处,在于他们一般和居民站在一个立场,但另一方面,民间意见领袖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很难在大范围内说服群众。

  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偏低,与他们的身份有关。有专家认为,人们对握有权力的官员有种本能的不信任,因为政府官员是公共权力的垄断者。

  另外,社会的体制化监督机制尚不完备,无法杜绝官员滥用权力的现象。专家认为,即使是最理想的社会,政府官员的公信力也要逊于专家学者的可信度。

  捐款渠道首选:直接交给受助对象

  绝大多数接受问卷调查的人表示,自己会将捐款直接交付受助对象。

  近几年来,媒体屡次曝光捐助的钱物被各权力机构截留的事实。这也是人们不信任捐款机构的最主要原因。

  捐款人希望,自己的帮助能够真正到达受助对象的手里,切切实实能帮助他们。

  近来媒体披露,一位任“联合国慈善大使”的歌星,曾对一位患白血病的儿童许诺,要一帮到底。此举在当时赚足人气和眼球,但是两个月过去了,该歌星的承诺却石沉大海。明星利用慈善举动为自己增加人气本无可厚非,然而许诺之后,却不能兑现,这使得人们开始质疑明星承诺的动机,更是一种诚信的缺失。

  企业的信用度需要提升

  在对企业信用的测评过程中,在合同履约率、广告可信度、银行服务、超市物品质量和购买证券的可能性等指标中,人们对广告可信度提出质疑。

  对此现象,被调查者的反映是,已经习惯了各种华而不实的广告轰炸,广告信息的准确度大打折扣。有的人则直接表示,自己从来都不相信广告里的话。

  专家认为,不少中国企业都是追求短期利益,经营3-5年,赚了一把当得利之后,就改头换面,另起炉灶。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失信后的惩罚成本太低。

  人际信用在转变

  中国的传统是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正是靠着相互熟悉和信任维持往来。

  那么熟人之间的信任度怎样呢?问卷里有一道题,“如果有熟人向您借1000元钱急用,您认为他归还的可能性”。5%的人认为,“会很快还一部分”,3%的人认为“会很快归还全部”。90%的人选择了“过很长时间才还”。这表明,对于欠帐者来说,和债主之间的相互信任,使得自己延长了归还的时间。但从借款人角度而言,他们却只能无奈地默许这种情况。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压根就没打算让他还”,也有读者认为“有的人很守信用,到时即归还;有的人诚信度差,过很长时间才还或以各种理由作为借口一直拖着不还。但是碍于熟人、朋友或亲戚的面子,又不好推辞,不借不好,借出去就当捐助吧”,这样的读者认为:在半生不熟的人之间,人际信任度并不高。

  在转型过程里,中国突破了熟人社会,人与人的交际圈逐渐扩大,在这个过程里,熟人之间的人际信任究竟起到多大作用呢?

  在问卷调查里,我们发现:在遇到纠纷时,35%的人选择找熟人解决;高达65%的人则要通过法院和中介仲裁机构解决。这说明,一部分人还遗留着过去的老传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还保持着。但由于从业范围的扩大,人际流动的加强,人们交往早就突破了熟人的范围,因此在寻求人际信任之外,人们更多是求助于制度信任机构,也就是法院、中介机构等抽象化的信任主体。

  转型加快了社会进步的步伐,然而转型本身也毫无疑问带来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里,很多中介机构应时而生,然而由于缺乏制度的有效约束,中介机构的信任度非常低。

  中国是诚信社会吗?

  中国是诚信社会吗?被调查者普遍反应:中国目前的社会诚信度比较低,对此情况,他们很不满意。原因主要有几条:相关法规不健全,或者即使有了法规,也不能得到执行;或者,法律的惩罚力度太小,失信成本远小于守信成本;有人也认为,即使有了法规,抵挡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而铤而走险。

  由此看来,相关法规体系必须尽快健全起来,填补法律漏洞,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同时也要加强行业内部的自律。中国目前正处于转轨过程中,旧的体系被废除,新的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因此,在这个真空地带出现种种问题,实属正常。但重要的是预防并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度。-

  政府公信力,稳定与效率的纽带>本刊记者 盈竹 报道

  政府公信力确保社会运行的高效率

  传统的意识认为,政府的公信力与生俱来,所谓名正言顺,政府是一切合法化权力的集合体。而在市场化进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同样面临着塑造和维护的问题,恰如建造一个消费者信赖的品牌,需要时刻在意。

  为什么需要一个可以信赖的政府?是因为市场会失灵,还是因为多变而不确定的政策会大大削弱高效率的社会产出?

  关于信任的意义和价值,已经有过很多讨论。与靠默守法规来维系的社会相比,具有高度信任的社会有着巨大的竞争优势,因为交易成本降低了。同样,在存在高度信任的政府组织中,交易成本也比较低。例如,政府的两个不同部门或位于两个地区的人员,如果他们彼此信任,能坦率地分享各自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他们就可能会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创新,执政的成本也会相应下降。

  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着大量的默会知识(注:默认的不需要加以解释的知识)。这种认识在电脑系统或书本中根本无法找到。而信任,就是这种认识流动的途径。社会网络理论家卡伦·斯蒂文森(Karen Stephenson)认为,信任和效率紧密关联,因信任而形成的网络能释放出巨大的认知能力。与政府的等级组织结构相比,这种网络对政府的有效施政能力影响更大。不管对国家还是对公司,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减少了开支和监管。

  政府公信力加强社会交换的稳定和适应

  著名社会学家布劳在其《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中指出,社会交换取决于信任,也促进信任。

  政府是一种合法化权威,也是社会交换组织中的一环,而信任,是一种共享价值和期望。在所有合法化关系中,法规强迫实施给予和回报的相互性。没有这种相互性,社会平衡和凝聚便不复存在。政府的公信力正是各种法律法规得以行使的保证,是种种相互性社会交往关系的纽带。

  政府公信力既是一种给予也是一种回报,如同商业信用是经营之本。政府之所以要有信用,是为了继续行使权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社会交往频繁复杂。政府工作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各种利益和冲突、各种价值和理念,需要在社会交换的过程之中得到调和,和谐相处,公信力更突显其作为社会稳定的杠杆作用。组织和人在社会生活中,无论变化多快,都能相应地找到自身的方向感。

  建立和加强政府公信力的两个要求

  具体来说,如何加强政府公信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促进公众信任,建立政府施政的合法性。这是衡量政府公信力的首要标准。政府应该提供明确的游戏规则并依法执政。据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政策的不确定性是企业最关心的投资环境问题,占28%的比例,同时也是很多非正规企业所关心的焦点问题,认为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能使新投资概率增加30%。政府的工作是与各种社会组织和成员进行真实的相互作用,参与者之间的信任能够培育卓有成效的交流,并减轻监管和执行的负担。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公众对市场和组织的信任和信心不仅影响政策改进的可行性,并且通过影响政策的持续性,进而影响政策公信力和企业组织的响应。政府可以利用设立正规性机制包括宪法保障、制度约束以及契约和国际协议,来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

  其次是加强政策的体制适应性,妥善处理政策失灵时的状况。政府的治理行为包括:稳定与安全、监管与税收、金融与基础设施、工人和劳动力市场等等庞杂的事务,在制定具体的政策和行为时,难免出现疏漏,不仅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面对这种情况,政府的公信力就提出要求,促使和保证法规政策与广泛的治理措施形成良性相互作用,从而根本解决适应性和时效性的问题。-

  世界各国或地区政府公信力排行榜

  投资环境状况,是体现政府公信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同时参考国际透明组织的透明指数,能有效地反映世界各国或地区政府公信力。自2003年以来,世界银行每年对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的融资渠道、破产法、合同的执行、股份公司的公开义务、

房地产登记、公司设立和劳工市场的灵活度等七大领域的23项投资环境要素进行评比。

  世界各国或地区政府公信力排行榜

  排名 国家或排名 国家或

  地区名称地区名称

  1 新西兰 6 英国

  2 新加坡 7 香港

  3 美 国 8澳大利亚

  4 挪 威 9 日本

  5 加拿大 10 瑞典

  中国城市政府公信力排行榜

  2003年,世行围绕10项指标论述中国23座城市形态各异的投资环境,这一排名一方面反映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把提升地方投资环境作为考察地方政府工作成绩的主要内容之一。

  中国城市政府公信力排行榜

  排名城市排名城市

  1 杭州 7昆明

  2南宁 8贵阳

  3上海 9广州

  4大连 10长春

  5郑州 11北京

  6江门 12武汉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