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方周末特刊:抗日战争规模最大战役之一淞沪会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6:15 南方周末

  抗日战争规模最大战役之一淞沪会战

  图释

  ①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开始时的首要目标,是攻击位于上海北四川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日军以装甲车和坦克组成活动堡垒,殊死顽抗,并集中轰炸上海北火车站和闸北
。中方炮火虽屡屡命中目标,但杀伤力不够,只能在敌方墙上打出浅浅的坑。时至8月22日,敌援军赶到,中方一举扫荡上海日军据点的计划终告失利。

  ②8月22日后,日军援军从海上赶到,在吴淞口登陆后,直指罗店。位于沪太公路的罗店,可经刘行、大场直达上海市区,向西可直达嘉定,切断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与后方的联系,因而成为双方拼死争夺的目标。经过四次反复争夺,罗店终陷敌手。中方由进攻转入防守。军赶到,中方一举

  ③10月26日后,苏州河成为中国军队固守上海的最后一道屏障。为免于被日军包围,中方部队几乎全部撤到苏州河北岸,只留下一个加强营固守位于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创下了八百壮士守四行的英雄故事,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抗战热情

  ④11月5日佛晓,日军在杭州湾沿线的金山卫登陆,包围并切断了中国军队的后路,淞沪大会战以中方的失利告终。

  名词解释:

  淞沪会战是八年抗战中,中国正面战场的22次会战中,规模最庞大的战役之一,在两个多月内,中国方面先后投入地面部队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

财政部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还有空军的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兵力总数75万人以上,几乎调动了当时全国所有兵力的1/3。日军的参战部队随战事不断增加,总兵力达25万人左右,包括陆军共9个师团又2个支队(相当于1个旅团),另有从华北的第五师团分遣出来的国崎支队,以及海军第三和第四舰队。

  对于这场会战,有人曾这样写道,“战事初起,国际人士一般认为,中国决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战简直是发疯”,但中国军队通过这样的浴血奋战赢得了国际社会尊重。

  链接: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军曹大山勇夫和一等兵斋藤要藏二人,因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关卡,被中国士兵击毙,引发了虹桥事件。此时,距“卢沟桥事变”仅一个月,形势危急,一触即发。

  其实,中日双方都做好了战争的准备:事发次日,长江口的日本第1和第3舰队的30余艘军舰,猬集黄浦江及长江下游浏河以下各港口。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以及在乡军人与义勇团约万人应召参战。

  8月11日,中方统帅部续令苏浙边区司令张发奎将第55师、57师、独立第20旅开赴浦东及上海近郊,并令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第87、88、36师及重炮兵两个团,向上海预定的围攻线推进,准备抗敌。

  8月12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虹桥事件声明:“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中国军队以商船沉于十六铺,封锁黄浦江,以防日舰向上游进攻。

  8月13日早晨9时15分,日海军陆战队一部,由天通庵及横浜路方面,越过淞沪路冲入宝山路,向中国驻西宝兴路附近的保安队射击。中国军队予以抗击,“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开始。

  从8月13日到8月20日,中国军队在张治中指挥下,向上海日租界内的1万余日军发起了三次进攻,中国空军也配合轰炸日海军舰只,击伤日舰“出云”号。

  由于军事实力相差悬殊,加之日军不断向上海增援,中方被迫转入防御,10月26日,在苏州河北岸作战的中国军队,几乎全部退守苏州河南岸。但88师师长孙元良接到统帅部命令,“留一团死守,以感动中外人心”。524团团副谢晋元奉命率该团主力,坚守闸北四行仓库。10月27日和28日两天,中方守军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极大地鼓舞了上海市民。年仅15岁的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冒险将一面国旗送到坚守四行仓库的中国军人手中。10月29日凌晨6时,四行仓库孤军“八百壮士” (实为452人)举行简短而特殊的升旗仪式,将杨惠敏送来的国旗升上楼顶,经报纸报道后,举国振奋。

  11月5日,日援军第10军3个师团在杭州湾登陆,中国守军被迫后撤。67军军长吴克仁在掩护守军撤退时中弹牺牲,成为八年抗战中首位殉国的中将军长。

  11月11日,日军以死伤5万余的代价占领上海,上海市长俞鸿钧致书告别上海市民,宣告上海沦陷。

[上一页] [1] [2] [3] [4]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