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中国让她魂牵梦萦--访新西兰国际友人的侄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21:1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2日电(记者夏文辉 常璐)在玛丽·霍尔的惠灵顿郊区的房间里,随处可见中国特色的摆设和饰物。壁炉一侧的方台上,摆放着一枚绘有新西兰国际友人凯瑟琳·霍尔肖像的彩盘,她静淡地微笑着,目光凝视着远方。

  “从中国回到新西兰后,凯瑟琳姑母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中国,她的心在中国,”玛丽·霍尔说。

  凯瑟琳·霍尔出生于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郊区一个普通的家庭。上世纪20年代初,她来到中国,在山西和河北的贫困农村建立诊所,为当地村民治病疗伤。她同中国最底层人民朝夕相处,感受到中国农民的朴实、善良和勤劳。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凯瑟琳同周围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人们亲切地称她为“何明清医生”。直至今天,河北曲阳县宋家庄还流传着几十年前的歌谣:“生病不用慌,去找何医生,洋人好活计,手到病全除……”

  1938年,日军加紧侵华,凯瑟琳·霍尔所在的河北农村的生活境况更趋艰苦。由于日军的封锁,药物运送十分困难。凯瑟琳目睹日军的残暴,对中国人民的

抗日战争十分同情,亲自去北平洋华赈会为曲阳县的灾民筹集4.2万多元的赈济款。这期间,凯瑟琳·霍尔结识了在
八路军
领导前线医务工作的白求恩大夫,他们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国际友人在中国抗战过程中结下深厚友谊。由于日军封锁,八路军的药物十分短缺,受白求恩大夫和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委托,凯瑟琳利用自己持有英国护照的便利,往返于北平与河北之间,冒着生命危险闯过日军封锁线,为边区购买药品,运送物资30多次,为边区输送爱国抗日人士和医务人员40多人。

  “从这段时间姑母给家人的信件看,她很清楚自己做的事情很危险,起初也有些犹豫,”玛丽·霍尔翻看着凯瑟琳当年寄回新西兰的信件说:“不过,她是很投入的人,一旦决定,就义无反顾地做下去。”

  对于凯瑟琳帮助抗日武装的活动,日军恨之入骨,1939年秋,日军烧毁了她的诊所,并令其返回新西兰。然而凯瑟琳舍不得离开中国,后经宋庆龄介绍,她开始为中国保卫人权大同盟工作。1942年,凯瑟琳辗转回到河北,继续她救死扶伤的工作。后因侵华日军的通缉,她又身患疾病,才依依不舍地返回新西兰。

  此后10多年间,玛丽·霍尔同姑母有了很多的接触。印象当中,凯瑟琳始终希望能够回到中国生活和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未能实现。不过,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她于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次访问中国,并回到了当年

医院所在地。在日记中,凯瑟琳写道:“很遗憾,我不能将自己的精力继续奉献给这里的人民,不过,看到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医疗条件大大改善,我感到欣慰。”

  在玛丽的印象中,在姑母凯瑟琳生命的最后10多年里,她忍着病痛,为“新西兰-中国友协”的创建和发展而奔忙,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中国,促进新中两国的理解和交流。

  在玛丽的印象中,姑母一生清贫,从中国回到新西兰后,她甚至买不起一处住所,很多时候寄宿在亲朋家里。“然而她从不后悔。而且即便在她身体最差的时候,也不忘为中国的农村诊所筹集善款。”

  1970年4月,凯瑟琳·霍尔走完她的人生之路。两年后,中国同新西兰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93年,玛丽将姑母的骨灰带到河北宋家庄,洒在她当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不久,一座纪念凯瑟琳·霍尔的雕像在她工作过的地方建起。以凯瑟琳的中文名字“何明清”命名的医务所在她当年工作的地方,继续为周围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2005年9月1日,玛丽应邀再次来到中国,参加在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之后还将访问河北、西安和上海。 玛丽说:“人们没有忘记凯瑟琳,这令人欣慰。如今新中关系不断发展,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交往今非昔比,这足以告慰为此奉献一生的凯瑟琳·霍尔。”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