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三联生活周刊专题 > 正文

为什么我们开始欣羡古人的居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14:19 三联生活周刊

  为什么我们开始欣羡古 人的居住?

  记者◎蔡崇达

  回溯中国居住形态的演化就会明白:实际上,古人的居住和当时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已经达到完全甚至是完美的结合,居所不仅是物质生活的载体,还是精神审美的载体,甚至
成了古人自我心理自我理疗的空间。而现在中国人居住的问题在于,生活方式、文化认同和我们的居住方式本身是有隔阂的,正是这种隔阂,使很多人开始重新向往古人的居住。重新梳理传统居住从物质到审美到最后能构筑心理自我理疗空间的细节,或许能更清晰地理解什么是居住的中国要素,什么才是中国式居住。

  四合院:从居住到审美

  坐在自己休整过的四合院里,丁艾还在对记者不断懊悔自己两年前敲掉了那些古旧的方砖,改成了现代的

瓷砖。她从祖辈那里继承了位于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大街一座三进的大四合院,因为时间原因,还有此前知青返城后政府组织的租借,她的四合院现在显得有点破旧,特别是地面都坑坑洼洼。她开始翻修自己的四合院,其中包括把方砖改成现代的瓷砖,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一到潮天,整个地上都是水,人走在上面都滑。”

  发现这个毛病后,丁艾越发觉得“老祖宗留下的房子是多有智慧”。“你想想,以前可都是平房,但以前在我印象里地面就不会有这个毛病,那是因为,实际上方砖是用那种可以透气的土烧制的。而且为了防潮,四合院的底部是有个台的,你稍留心就可以看到,在面对庭院的房基下都嵌着一个镂空的小窗,它实际上就是和透气的方砖形成一个通风系统,这样水气才不会被憋在地下然后从地下冒出来成为潮。而且为了防止在流通中,水汽沾在方砖上,方砖在铺设前是用桐油泡过的,平时还要用桐油抹,这样就不会沾水,而且异常干净。”

  那种窗其实有个专门名称叫透气窗,事实上它不仅是为地面透气,还和四合院的屋顶整个构成一个透气系统,还关系到墙面和柱子的驱潮。屋顶用人字型结构,靠近顶部也有小窗,可以构成一个气流循环系统。

  “四合院是中国居住发展3000年的最终形态,这样精巧的设置实际上不少。”住在四合院里的丁艾骄傲地告诉记者,“我敢说四合院比什么样式的房子都冬暖夏凉,实际上人字型的屋顶下有一个平面,这个平面还有古人的巧思——支撑整个平面的是木头,然后是一层松软的土,最上面还有一层用土和草夹成的板,这就很有作用,下雨的时候,上面那一层能保证挡住雨水,第二层能吸收水汽。这样的水汽吸着因为有最顶层的覆盖不容易蒸发掉,夏天热气从屋顶下来,要经过这一层,就能隔热,当然凉快。而冬天最怕的是屋内暖气从屋顶散走,热气上来,又变成一个保温装置。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城市都用空调,热气是从四面八方来的,这时候就挡不住热气了。”

  “实际上四合院是和古代生活条件完全适应的精巧的住宅装置,在古代,没有工业化的工具,采光、饱暖、

避暑全都是要靠自然的方法,而四合院就是中国居住适应这些环境演化的结果,包括从外观到里面的各种布局,都是很有自然根据的。而且事实上中国居住的建筑观就是充分借鉴天道,就是说从天体运行中去学习规律。而社会组织形式、传统疑似也是从天道落实到人道的,所以中国的房子在演化过程中很容易和社会组织、文化契合。比如四合院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中间房子最大,然后两边逐渐变小,这首先是中国的木构方式决定它只能是中间最大两边小,要不就可能倒塌。再说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宗族制度,一个首领组织整个家庭,最大的房子只能中间一间。传统四合院的居住强调统领整个住宅的主房要向阳,这是适应周易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实际上还因为特定的环境——中国处在北半球中、低纬度,阳光是从南面照过来的,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这种文化和居住上的天然契合是西方建筑所少有的。”清华大学建筑系罗德胤老师说。

  “所以风水说到底是居住技术的文化表达,比如按照风水理论,厨房必须安排在坐煞向生的东南方,而厕所则放置在西南角,这两个都是煞位,一个用火,一个用污秽镇住。但实际上是因为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风大都是从西北刮来,厨房放在南边可以避免失火;而厕所放西南,也就是屋子的最下角,就不会让房子发臭。而这样表达的原因是因为,实际上中国人是把自己生活的要件都想象成有鬼神的。比如四合院设置内外照壁,一是为了应光,而是刚好和房子构成一道气流通道,保证气均匀地流过房子。不是像现在房子南北通透,风就从正北走到正南,其他地方一点凉快都没有。而风水先生则用故事解释,说鬼是不懂转弯的,所以照壁就是阻挡住鬼,让不会转弯的鬼走不进房子。再比如四合院都要在门口放置个猴子形状的马石,因为根据十二生肖的排位,马是属于火的,木构的房子最怕火了,而猴子属水,就把拴住马的石头做成猴子形状,叫做避马石,再后来就有《西游记》里面那个当过弼马温的孙悟空,吴承恩实际上是借用了这个故事。另外,在四合院里一般种海棠、梨树和石榴,因为这海棠、梨树在传说中是兄弟化成的,表示兄弟和睦,而种石榴树是为了‘多子多孙’。”罗德胤说。

  “也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四合院在古人的思想里不仅是居住的空间,事实上四合院的居住成了沟通天地人鬼神的地方。北京一开始建都的设计,就是对应天上的月亮和星辰,在古代登高望下,中间的宫殿如同月亮,而围绕在周围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闪烁的灯光就如同星辰。最明显的例子是,古代建房子前要先算主人的八字,然后通过八字换算地理位置结合布局,这是人和天、地的相处,而四合院还留有侍奉祖宗和祭祀的空间,四合院正房一般是侍奉着祖宗的牌位,而人的喜、寿、丧也在正房,因为正房位于中轴,被认为是最通天地的地方,就是人和鬼神的相连。”

  丁艾说她最不能容忍的是,“现在的楼房是封闭的,但实际上却不是私密的,因为每个人没有自己的天和地。”她住过一段时间的楼房,“邻居夫妻说的悄悄话晚上很容易听见,而且从你家窗户就可以看到对面的动静,除非你把全部窗子关上,把自己憋在一个地方。”“四合院之所以形成四面合起来,一来这样的结构最容易防震,防风沙,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都是土,一有风刮起就漫天飞舞,二是因为采光的需要,居住的房子都开了大量窗户,窗户上要用窗纸。不过更重要的是为了私密性,事实上,中国历代都有法律禁止房子建高,为的就是不让邻居能看到隔壁人家的活动。而且,按照五行理论,土居中,所以中间必须要留庭院。事实上古人特别讲究维护自己的小天地,一个四合院就是一套五行体系,每个人也各是一个体系。”罗德胤说,“其实雕龙画凤一开始是因为顶房子的柱子怕受潮和遭蚁,所以用带颜料的不透水的漆刷上保护,后来就开始在上面画人物风水和故事传奇,而我们都常看到老式的四合院屋顶要装饰高矮不同、姿态各异的小兽,它其实本来是屋顶防漏的。”

  苏州园林:从审美到精神理疗

  粉墙里黑瓦下,八十多岁的吴门画派的传人吴木先生在他的残粒园对记者讲述了关于这个现在苏州仅存的、惟一还属于私家拥有的苏州园林的故事:“在我印象里,这个园林就是用来吟诗作对的,每每有朋友过来找我父亲,父亲就会带着他们到园里。在我印象里就有吴昌硕、沈钧儒等很多名家。”残粒园是吴木的父亲当时画坛名家吴端秋在1929年购买的,它前身是一名盐商留下来的“东园”。“实际上在以前,园林就是用来会客的,就像现在的客厅,不过它不像客厅。现在朋友来了我们都要带出去外面唱歌吃饭,而以前就在家里搬文弄墨,这样的方式是当时所盛行的,事实上,文人墨客乐此不疲,这样的活动已经盛行了上千年。”

  “古代的文人为什么会一直倾心于此,肯定有功能化的一面。”苏州画院的画家叶放联合隔壁四家邻居把自己家别墅的后院改造成苏州园林,还特意在园中修了个戏台,自此以后常有各国的文化人约着要来这里雅聚,而且来了一次后就会想常来。“事实上在古代,园林是文人听戏社交的场所,就如同现在这个布局一样,前面听曲的回廊和戏台要隔着三到五米宽的水,因为水是天然的传音工具。而且,这个台的做法以前叫做凌波,这是来自中国传统道家的精神,你面对看上去似乎枕在水上的戏台,听曲的过程会恍惚进入自己小时候读过的仙人故事。在这里,每个东西你都觉得很好用,而且在好用的同时,你都觉得它上面带着和你记忆里的、文化里的、传统里的东西契合的东西,在它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和你共鸣的文化和传统,张纪中就告诉我,他到了这里真的恍若隔世,他从来没有体会到这种状态。”

  “可以这么理解,园林是中国审美的物化典范。”叶放对记者说。关于私人园林的由来,有这么一种解释:以前古代都是木结构房子,为了防火就在庭院里摆上水缸,后来水缸越来越大,为了审美开始种荷花养鱼,不过以前是对水有严格控制的,水缸多大都是有限制的,有些在北京做官的人回到天高皇帝远的水乡江南,就把水缸发展成水池,然后铺设山水开始放肆地审美。从这个解释上讲,园林是接着以居住功能的四合院进一步物质审美化的过程。不过按照中国园林专家周维权教授的看法,园林开始于达官贵族大四合院里的花厅,那是当居住功能发展到极致就干脆辟开个独立的接待客人的审美娱乐空间。“无论哪一种说法,有共识的是,园林的由来就是中国居住从物质功能完全发展后,舒展开一个独立的审美空间。在此前一开始的居住审美就是在居住宅子细节上的美化,比如种植树木,雕龙画凤。可以这么说,当园林脱离四合院开始独立出现的时候,园林就是中国居住审美的独立空间和成熟形态,当然这都要来自物质和经济基础。”叶放说。

  在苏州园林管理局原副总工程师园林专家黄玮的理解当中,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居住审美功能的载体。“中国园林发展有两条主线,一个是帝王园林,一个是民间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是私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居住的审美代表,它的密集出现是在唐宋。私家园林的出现很自然,我们想象一下,古代的城市都是庭院结构,没有现在的娱乐和公共空间,所以一个人要审美要娱乐就要自己营造。我是这么认为,中国的城市的私家园林也就是苏州园林的真正前身实际上是在宋朝才大量出现的,当时江南地区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聚集了大量盐商,这时物质基础保证有能力审美了,但实际上更重要的,当时的庄园经济制度已经瓦解,像谢灵运那种原本靠着郊区的庄园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和审美需求的士族失去了以前的生活基础,他们只有入世为皇帝所用才能继续生存,在这个时候魏晋南北朝居住在郊外别墅、庄园的士族只能到城市来,但他们现实压力其实很大,失去了往日的经济基础,如果没能讨到皇帝和统治阶级的欢心自己就一无所有,所以在那个时候流行造园,实际上是为了营造所谓的壶中天地的感觉,舒缓压力催眠自己。”黄玮对记者说。

  “所以你可以看到,苏州园林的每一个布景、每一个细节实际上都有典故。比如几乎所有的园林都有可以登高的假山,还有以水环绕的岛,你一走进拙政园就可以看到,一水绕着三个岛。古人崇敬山岳,是因为山高势险犹如通往天庭的路。事实上传说中的神仙不是居住在昆仑山上,就是居住在蓬莱仙岛。园林里布置这些东西,其实寄予的是主人的想象,当他们不堪重负的时候,就走进园里,通过摆设的细节催眠自己进入典故中去。园林的舒解空间还在于,他们通过自己营造的景色表达感情。中国古人说情景交融,一定的景有一定的典故,而每个典故都有要表达的情绪,可以这么说,园林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是这个主人写的最大文章。从这个基础上就可以理解,做对子其实是希望通过自己布置的景色让参观的友人理解你的心境,这显然是古人含蓄的沟通方式,所以你看古代没有精神医师,文人虽然动荡却活得好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居住发展到苏州园林实际上已经架构了居住的所有需求: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形式,甚至心理疏导。-

  (感谢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徐苹芳先生、美国米而斯大学吴定一教授、清华大学罗德胤先生给予的帮助)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三联生活周刊 

    声明:本稿件为《三联生活周刊》独家提供新浪网,如需转载请与《三联生活周刊》或新浪网联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