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何淳斌:弃教从军 亲历日军投降(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09:36 南方都市报
何淳斌:弃教从军亲历日军投降(组图)

“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今年89岁的何淳斌说自己是抗战13年。本报记者严艳/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何淳斌:弃教从军亲历日军投降(组图)

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 作者/陈坚


  别人8年抗战,他是13年抗战。因为屡屡错失与日本侵略军交战的机会,他颇感苦恼。终于与敌人交手了,却是奉命掩护撤退。

  1945年9月,他终于迎来在北平接受日军投降的机会。

  “我这一辈子最扬眉吐气的就是亲自接受日军投降!”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现
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的何淳斌说起当年亲眼见证日本人投降的故事,高兴地笑着把手举过手顶一挥,“过瘾”!

  投笔从戎错过杀敌战事 

  “别人8年抗战,我是13年抗战!”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何淳斌当时正在乡下当小学老师。“知道消息后,我书也不教了,揣着12块钱就北上投军。”“没想到,等我们千里迢迢赶到北平,古北口战事已经结束了。”

  淞沪会战打了两个月后,何淳斌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开赴上海掩护前线部队撤退,路程足有两千里。

  1937年11月初,经过半个月赶路,部队到了常州。火线上,部队正与日军激战,阵地旁,撤退的军民络绎西行。部队下令,要求战士坚守阵地、掩护撤退军民,一直到晚上7点,撤退时以信号弹为准。

  天黑后,战况愈烈,死讯不断传来。“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中弹。”日军使用烧夷弹轰击,烧出一片火海。“我们一边守着,一边抬头看天上有没有信号弹。可谁知抬头一看,满天都是烟花般的信号弹!根本不知道哪个是自己连队的!”

  与日军再度交手未解恨

  “想到第一次上战场就打掩护退却仗,我就憋了一肚子闷气,心有未甘,于是申请考进黄埔军校。”在校期间何淳斌刻苦受训,1939年冬毕业后在潼关、郃阳间的黄河上戌河几载。 1944年盛夏,洛阳城陷,日寇西犯,直迫潼关,大西北安危显得至关重要。何淳斌所在的第三预备师从陕东河防抽调出来,连夜出潼关抵抗日军,当时,他已调师部任作战参谋了。 

  何淳斌一拍大腿,嗓门又提高了两度:“一直想跟日本人好好打一仗,憋了七年,个个都迫不及待了。”先头部队在虢略镇东北铁路附近与日军遭遇。哪知敌军见对方调集部队,不想硬碰硬,仓皇后撤。

  北平受降终扬眉吐气 

  与日军两度交手憋下了一肚子闷气的何淳斌,万万没有想到,一年后他终于能在日军面前扬眉吐气了。

  1945年9月中旬,何所在的

国民党预备三师由陕东渡过黄河,到北平接受日军投降。一个上午,部队的参谋主任把时任少校参谋的何淳斌和另一名军官找去,郑重地说:由他们负责向日军传令的任务,当天下午何淳斌到日军在
长城
的部队去,向日方指挥官传达要其率部去集中营集中待遣的命令。 

  回忆至此,何淳斌笑着说,“这是我这一辈子最高兴、最扬眉吐气的一天!”

  当天下午3点左右,传令班派了一值勤传令兵到参谋处陪同何淳斌执行任务。临行前,何淳斌特意照了镜子,检查领章、手枪与军帽。整理装束完毕,两人朝相距约300米的日军指挥部走去。

  当时,所有在北平的日军都集中在南口镇外,只有一个指挥部设在镇上的一间小屋里,门前无旗帜无牌匾,日军官兵被禁止出门。何淳斌两人昂首阔步前进,远远看到日军指挥部门外站着两名徒手卫兵,稍前还有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矮个子军官,后面紧挨着一名翻译。双方相距约七八步时,日卫兵用日语高呼“立正”、“敬礼”的号令,官兵一起向何淳斌两人敬礼。何淳斌回了礼,随即口述命令,他每说一句那日本军官便“HAI”地应一声。等到何淳斌的传令兵把命令文本交给日军官,那军官双手接过并在上面按上印章。事毕,日官兵行礼送何淳斌及传令兵离去。

  何淳斌回到部队后,有一次从传令班走过,里面传出阵阵欢笑与命令日兵撤退的声音。走进去一看,原来是和他一起去受降的那个传令兵正在表演传令情景。当他活灵活现地模仿日本军官乖乖听命的时候,周围的士兵们都大笑起来。(本报记者严艳 叶子 实习生沈洋)

  人物档案

  何淳斌,1916年生,广东兴宁人,1938年在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15期步科,参加

抗日战争官至少校参谋,解放战争后进了广东军政大学,1949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广州,现任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

  何淳斌说话声音宏亮,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他说这是当兵多年养成的习惯。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