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60年后日本在中国的真实存在(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10:39 瞭望东方周刊

  日本真的是无处不在了

  可以说,在过去的20多年里,日本对中国的进入,已是十分的深入了。

  陆洋是一家时尚杂志的编辑。那家杂志最初就是模仿日本时尚杂志定位的。她的手机上挂着一个白色的小狗挂件——那是日本NHK一个儿童节目的标志。

  “当然,我也喜欢吃日本料理,尤其是天妇罗。”

  近几年来,日本料理可说是遍及中国。北京、上海可以说是星罗棋布。苏州还专门有一条特色“日本街”,建于1994年,一到晚上霓虹闪烁,跳跃的都是日文招牌。这条街可能只有1000米长,可日本料理店就有100多家。

  35岁的

上海人李是典型的日本料理迷。在李看来,日本料理不仅从色彩上精心搭配,连餐具都很精致。盛米饭的瓷钵,装汤的漆碗,放调羹的瓷片,以及那些模样似小船、似树叶、似小桥的各种装菜肴的碗碟,都是艺术品。

  日本青年把染发作为一种时尚,这现在成了中国年轻人的流行。而最为典型的是“卡拉OK”了。这项娱乐活动起源于日本,大约在1988年左右传入中国大陆,很快从沿海流传到内地,至今风靡全国。

  很多人都同意,日本文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正在加深。强调抵制日货的陈华是一个日本游戏迷,他说,日本游戏全球最好,他学日语的目的之一就是方便看懂各种说明和提示。

  李的先生严明的书架上,摆满了日本

漫画。在严明的印象中,日本漫画进入中国大陆好像是1989年,当时的漫画书是《机器猫》,接着就是《怪物太郎》(又名《Q太郎》)。

  据统计,很多20岁以下的中国人,把三分之一的时间放在日本动漫上面。

  这愈发增添了人们的复杂心情。有人指出,等中国年轻人长大后,中国文化中或会出现很强的日化趋势。

  代表着世界先进性的日本技术文明

  应该说,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还是日本人的技术了。

  “中国的制造行业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等,和日本把一些产业转移到中国有关系。”复旦大学资深的日本经济研究专家陈建安对记者表示。

  从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来看,截至2004年,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将近92亿美元,在中国吸引的外资中,排第三位。

  坐落于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的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1月,是由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75%)、日本日立家用电器公司(25%)合资组建。

  公司的有关人员向记者回顾了创立初期的情况。当时,工厂主要的设备、图纸都是日方提供,管理人员也去日本学习进修。和日方合作10多年来,企业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引进依赖、消化吸收、联合开发、自主研发”,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产业转移。如今,公司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空调压缩机生产商。

  陈建安称,一些生产重心转移到中国的日本行业,其实已经是日本的边际行业了,比如冰箱、DVD等都在中国生产,用日方的商标。

  最初的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也是如此。可现在他们自己的“海立”牌空调压缩机在市场销售份额中,已经超过“日立”牌了。

  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技术等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进中国企业中,陈建安认为,日企客观上缩短了中国某些产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

  尤其在技术领域。欧美的技术一般是原创,直接消化比较困难,但经过日本的改进后,比较适合劳动力密集型国家,适合在中国普及。从这个方面讲,日本充当了技术“二传手”。

  声称“但凡可以识别,绝不会买日本产品”的上海白领陈琴也承认,日本在帮助中国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她的一位亲戚就被派到日本学习,现在已经做了一家民营企业的总经理。

  “他那个工厂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克隆日本的。”

  中日互相学习还在继续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就是一个负责提供技术合作的机构。副所长藤谷浩至在北京发展大厦的办公室里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采访。

  据他介绍,日本国际协力是在1986年来中国的。截止到2003年底,累计的技术合作项目有75个,基层友好技术合作项目59个,派到中国的专家人数共有5102名,接受中国研修生15627名,派到中国的海外协力队员(青年志愿者)542名。

  小林隆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年长志愿者。2003年10月,他被派往中国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最近,他和中国同事花了五个月的时间,为一家总公司设在柳州市的企业实行了诊断。在他写的文章中,他希望这些企业经营战略能够为广西企业今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上海遵义红十字护理医院老年科护士长杨莉萍最近特别忙。这段时间,她一直在参加上海红十字会和日本旭川厚生专门学院合办的老年介护师资培训班。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参加这样的培训了。

  “在日本参观实习的时候,我经常被他们所感动,那些年轻的护士对待老人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杨莉萍对记者说。

  旭川厚生专门学院的院长代理松本好生,是此次培训班的教师之一。在当天的课结束后,他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采访。据他介绍,“介护”不是治疗,是一种对老人生活方面的关心和照顾,让老人快乐舒适地安度晚年。

  日本在老年介护方面的历史有18年了,而上海还刚刚起步,所以把日本的经验介绍到上海来比较合适。

  在日本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隈丸优次看来,中日两国社会文化的相似性,使得中国在一些社会体系、法律制度的健全方面自然以日本为参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他补充了一句。

  回答完《瞭望东方周刊》的所有问题后,隈丸优次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微笑着对记者说,现在很多报纸上都说中日关系处在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点,可上海的很多日本人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不少人相信,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人们担心的中日之间的战争,还是可以避免的。-

  中日经济关系

  贸易关系(日方2004年统计)

  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欧盟(1772.8亿美元),第二是美国(1696.2亿美元),第三是日本(1678.7亿美元)。

  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

  2005年第一季度,日本与中国的相互贸易额总计(含香港):约439.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9 %。

  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179.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日本从中国进口26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1%。  来源:中国商务部

  直接投资

  截至2004年,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

  项目数345431855件 合同额9162666.49亿美元 执行额5452468.46亿美元

  在中国活动的日本企业数、在中国各地的日本商业组织的会员数:共5300余家

  2004年,日资企业缴纳税收约490亿元人民币。-  来源:日本驻华大使馆

  日本对华的政府开发援助(ODA)

  日本对中国的ODA累计金额:约33000亿日元

  日元贷款:截至2004年度为31331亿日元

  无偿援助:截至2003年度为1416亿日元

  技术合作:截至2003年度为1446亿日元

  进修生(在日本的中国进修生):1.4万人

  专家(被派往中国的日本专家):5000人

  来源:日本驻华大使馆

  中日人员交流

  两国人员交流数量:2004年:395万人次(访日中国人62万人次,访华日本人333万人次)

  商务航班(2004年冬航班时刻表、日本·中国企业、货物·旅客合计)

  从中国飞往日本的商务航班:每周288班;

  从日本飞往中国的商务航班:每周238班。

  在中国居住的日本人(含香港地区和长期出差人员等)(截至2004年10月1日) :99179人。其中:上海:34122人;香港:25541人;北京:7589人;苏州:5771人;天津:2907人;大连:2823人;广州:2594人;青岛:2430人;深圳:2339人

  在中国国内的日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数量:100万人以上,据推算,在华日资企业(包括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约920万人

  地方城市交流:友好城市关系299 对(包括正在申请的)-

  来源:日本驻华大使馆

  中日学术交流

  在日外国

留学生人数合计(2004年5月):117302人,其中中国留学生:77713 人(约占总数的 66% )。

  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总共约有7000人,其中约4000人回到中国。

  在日本教书的中国人:教授级约有200人,副教授级400人,专职讲师约400 人,共计约1000人在日本授课。

  中国国内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数量(据国际交流基金的调查):1998年调查,约2.4万人;2003年调查,约39万人。

  约有10万名中国人参加日语能力测试(2004 年)(参加考试人数居世界之首)

  中国的日本研究机构数量:约100个。 研究者数量:约1200名。

  设立日本研究机构的主要的中国大学/研究机构:北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南开大学)、辽宁省(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省(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省(浙江大学)、山西省(山西大学)、山东省(山东大学)、湖北省(武汉大学)、湖南省(湖南大学)、广东省(中山大学)。

  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12765人。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