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珠海25年来五易城市发展定位 支柱产业发展曲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10:27 南方都市报
珠海25年来五易城市发展定位支柱产业发展曲折

城市定位几度摇摆,导致政策难以延续,城市发展之路也历经曲折。 (记者 文波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珠海25年来五易城市发展定位支柱产业发展曲折

国家级的工业园区非常难得,整个珠三角只有9个。(记者 文波 摄)


珠海25年来五易城市发展定位支柱产业发展曲折

高科技产业处于金字塔顶端,而作为基石的传统产业则显得不甚牢固。 (记者 文波 摄)


  本报编者按:本报与南方网合作推出“反思珠海”讨论专题。同时也可在新浪网本条新闻直接点评。欢迎所有关注珠海发展的人们共同参与讨论,展开对珠海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不但需要善意的批评,更期待您对未来建设的真知灼见。

  城市定位一变再变,产业发展历尽曲折

  新机遇再次到来时,城市定位和产业选择如何选准至关重要

  核心提示

  “珠海‘

东莞‘化,城市工业化并非上策,有损珠海滨海旅游城市的形象”。“珠海经济总量不足,新型工业化是珠海不二的选择”。8月31日,在“纪念珠海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理论研讨会”上,关于珠海城市定位和产业选择的争论再起。

  事实上争论一直存在,从来没有一个结论。25年来,珠海的城市定位几经修改,与此依存的产业选择在摇摆中艰难发展。这个过程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其中之一便是产业政策的延续性,企业一直缺乏稳定、高效、低成本的经商环境,导致珠海的产业没有做大做强。

  当新的机遇到来,珠海的产业政策是否会继续摇摆?珠海发展之路究竟走向何方?

  最早:港澳客人的旅游区

  1980年至1983年,珠海经济仍以传统的农渔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当时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21.5%,商业、旅游业也非常落后。1980年,珠海“敢为天下先”,给自己城市定位为:“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基地,成为吸引港澳客人的旅游区,新型边防城市”。

  事实上在此期间,珠海的旅游业获得较大发展,1981年引进外资1770万美元,合作兴建珠海度假村。同年兴建的珠海宾馆,是市旅游公司与霍英东、何贤的公司合作,投资716万美元。事实上,中国第一个旅游外资企业、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的酒店也诞生在珠海,那就是著名的珠海石景山旅游中心。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珠海很快意识到,真正能帮珠海走上富裕之路的,还是工业制造。珠海的外向型经济就是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起步。客观地说,珠海和深圳,两个从渔村起步的城市,当时的经济实力差别不大。

  一变:海滨工业商贸城市

  如何把“三来一补”企业做强做大,这是摆在当时所有经济特区决策层面前的重要课题。

  1984年1月,珠海市谋划转型,提出打造“海滨工业商贸城市,以工业为主,兼营农渔牧业、旅游业、商业,综合发展”的新方针,并制定“外引内联与自办相结合,以外引为主”的工业发展思路。

  “这一方针显著的变化,是由重旅游开发转到发展工业上来。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迅速。到1989年,全市拥有工业企业2141家,工业总产值达42.01亿元,总量是1979年的22.6倍,工业行业由建市初期的不足20个大类发展到32个大类,尤其是在1987、1988两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88.5%。”珠海市发改局发展规划科副科长王梦阳说。

  但这些工业成就来之不易,发展更受到交通不便的严重制约。吉林大学珠海分院教授华本良称:“事实上那个时候已经凸显出珠海交通瓶颈问题。”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教授分析认为,同比深圳,珠海因为地缘劣势无法接受香港的产业辐射,发展显得有些缓慢。特区发展到1988年面临着决定命运“道路”的选择,因为发展慢,产业机构不完整,珠海的工业生产集中在香洲、吉大和夏湾一些较小的区域,最终会达到饱和状态。珠海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在空间上进行延展。

  这正好为珠海随后的城市定位和产业错位埋下伏笔。

  二变:花园式高科技城市

  1993年6月,珠海宾馆。一位叫曾德庆的台湾老板满怀希望而来但最后不得不收拾行李而去。他是成泰鞋厂的老板,来珠海之前,他已经在东莞厚街开了两家投资总额上千万元的鞋厂,由于珠海经济特区连接澳门的独特性,他想到珠海再投资一个鞋厂。但是,他被珠海拒绝了。理由很简单:珠海要发展成高科技城市,不希望低附加值的产业进来。

  后来,曾德庆被中山“接”走了。如今,在中山市三乡镇,他投资建设的两个制鞋厂颇具规模。据传,每月光工厂职工吃掉的大米就达一个集装箱。这是记者日前从珠海市经贸局听说的故事。但在当时,曾德庆们都有类似的遭遇。

  作为特区,珠海虽然与深圳同年同月同日生,但由于其天然区位缺乏比较优势,在产业选择上过早地抛弃了传统制造业,终于和第一次产业转机的重要发展机遇失之交臂。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珠三角其他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珠海选择了“花园式海滨工业商贸城市或高科技城市”的定位。

  王梦阳说,特别是1992年的首次“科技重奖”之后,珠海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作为重点,严格限制兴办低附加值、高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加工型工业企业开始陆续迁出珠海,1994年全市工业企业2842家,比1993年减少了206家,之后几年工业企业总数都徘徊在3000家左右,企业外迁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99年。”王梦阳分析说:“对珠海来说,曾经错过了‘三来一补’加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追求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果造成了珠海工业竞争力整体弱化,工业进程启动落后与周边地区。”

  “但随着国家的宏观大调控,珠海的大批命运工程被叫停,传统产业被清理门户,企业又大批飞走了。”张耀辉说:“假如当时珠海有限度地承接产业转移,有选择地引进几个优势传统产业,并培育完整的产业链条,再辅以高科技企业,也许今天的珠海可以和苏州有得一拼。”

  正是由于城市定位与产业选择的错位,珠海失去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造成高科技产业处于金字塔顶端,而作为基石的传统产业,链条缺失,金字塔成了“空中楼阁”。

  三变:三基地一中心

  错失了产业转移的机会,珠海还能崛起吗?是“重新补课”引进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还是另辟新路?1998年到2002年,珠海实施功能区战略、园区战略似乎给珠海人无限遐想。当时有媒体称珠海正在“调转船头”。

  1998年底,珠海城市定位继续调整:大办“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构筑“实业旺市、科教兴市、环境强市”三大发展平台。2000年,珠海经济总量偏小、工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瓶颈束缚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关注,并在珠海召开现场办公会,确立了珠海“三基地一中心”的城市定位。由省委省政府召开现场办公会给一个城市定位这个情况应该是不多见的,显示出了省里对珠海的担忧和希冀。

  “把珠海建设成为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成为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似乎给了珠海一定的活力和转机——资源初步得到了整合,生产要素得到了比较有效的配置。珠海似乎出现了转机。

  2002年,一个让珠海经济界人士困惑的现象出现了。上半年,由于佳能(珠海)公司产品结构进行较大规模调整,工业生产产值同比下降近30%。而上半年珠海工业生产总值累计增长速度只有8.3%。

  当年下半年,另一出口型龙头企业伟创力崛起,珠海工业生产产值又出现高增长。这种城市经济对大企业过度依赖、中小企业不足以支撑大企业的现象,就如同一个腰身纤细,消瘦的女子肩膀上顶着个大脑袋,当脑袋耷拉下来的时候,却无法承托重压之痛。

  暨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张耀辉分析,“大企业感冒,小企业打喷嚏”的局面的形成,根子在于珠海大中小型工业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差,缺少分工协作、缺少共生的利益土壤。一句话就是企业“小地主”意识太强,总是陶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