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千年科举一局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14:09 时代人物周报

  -实习记者 汤涌 方会磊

  这是一场游戏,找一颗骰子,跟朋友一起玩一玩,大家轮流转骰子前进。走到哪一格,请参照该格要求进、退、停,先到终点者为胜利。走完这盘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举人物便可一览无遗。

  起点:605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诞生。

  唐

  1.王维:字摩诘,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状元,也是唐朝状元中最有名的一个,9岁就能做诗赋,20岁得到公主赏识中了状元。安史之乱中被迫做了安禄山的官,后来皇上爱他才华宽恕了他。从此一心向佛,兼搞文学书画,后人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柳宗元:20岁中进士,属于当时的革新派,后来被贬到永州当司马(科级),呆了十年,熬成了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大文学家。《捕蛇者说》是他的名篇,说苛政比毒蛇还要厉害。47岁那年他死在柳州,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至4,找好友韩愈)

  3.孟郊:40多岁中进士,感慨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现自己考中进士后游街,一天就看遍全城美女的得意心情,这个苦吟派诗人只做过县尉(县公安局局长),“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是“孟局”的句子。(马蹄疾,多转一次)

  4.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3岁成了孤儿,哥哥嫂子把他养大。25岁时中进士,官当到吏部侍郎(人事部副部长),因反对皇帝信佛被贬到潮州做刺史。据说念了一篇文章吓走了当地的鳄鱼(潮州的鳄鱼居然听懂了韩愈的河南话)。他的《马说》是名篇,说透了伯乐和

  千里马的关系。

  5.白居易:年轻时候拿着诗去托大人物推荐,人家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可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大呼“才子”,就推荐他中了进士。他每次写完诗都让胡同口的老婆婆先看,看懂才发。作品集《新乐府》当时就“版权输出”到日本、泰国等国家,红透了半个亚洲。

  6.李商隐:开成进士。擅长写情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共话巴山夜雨时”等名句,至今仍存在于bbs上许多文学青年的签名档中,据说虽然老套,却仍然是对付纯情MM的超级杀手锏。(进至另一位爱情诗词作者10韦庄)

  7.宋之问:上元进士,人称做“当代最有才华的人”,可惜他做主考官爱好钱财,更因为巴结武则天的两位小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而被正派知识分子所不齿,后来唐玄宗考察干部,发现他的民愤太大,就勒令他自杀了。(主考徇私,退到起点)

  8.韩:天宝十三年进士,“大历十才子之一”。皇上有一次亲自要求宰相提拔他,当时朝中有俩韩,宰相问,“哪一个?”皇上急了,说“就是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哥们!”

  9.张籍:贞元十五年进士,韩愈的大弟子。有个地方军阀想拉他去做幕僚,他写了《节妇吟》非常艺术地回绝人家:“我生是朝廷的人,死是朝廷的死人。”其中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不忍出墙的“师奶们”的常用口号。

  10.韦庄:做了几年官,主要在写诗,他的《秦妇吟》是现存最长的唐诗。唐朝亡了,进了四川做蜀的宰相,主要写词,成了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就是他的词。

  11.贺知章:武则天年间进士,一年做主考官,他录取的进士和大家的期望不符,众人认为他取士不公,一怒之下酿成了“群体事件”,举人们围攻贺府,贺大人被迫架起梯子趴在墙头回答大家的质问,大家笑话他是“墙头高立贺知章。”他的诗中,“二月春风似剪刀”非常有名。(被困墙头,停转一次)

  宋

  12.范仲淹:小时候很穷,宋真宗时中进士,官做到参知政事(国务委员),能文能武,推进改革失败之后去了边疆抵御西夏,敌人夸他说:“胸中有数万甲兵。”文章有《岳阳楼记》,词却只保存下五首,最著名的一句是“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电影里方世玉的妈妈苗翠花引用过。(善于指挥打仗,进到25,和王阳明切磋军事)

  13.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由寡母教育成才,宋仁宗年间中进士。他和范仲淹是好朋友,代表作有《醉翁亭记》和《朋党论》,后一篇以饶舌的“君子之党小人之党”成为年轻学生的噩梦。

  14.王安石:21岁中进士,做了几年地方官,后来当了宰相,推行新法,意在抑制兼并,据说罗斯福都曾经借鉴过他的治国智慧,但在当时被豪强地主反对,老百姓也不支持,最后王安石在失望中病死,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他文章诗词都很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新法被废,退到13,跟欧阳修同醉解愁)

  15.苏东坡:进士出身,中国的大文豪,据说是个爱好美食的胖子。东坡肉、东坡鱼都是当年他爱吃的菜,他支持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被牵连,到了杭州,建筑了苏堤,去了岭南,吃了很多荔枝。他和爸爸和弟弟一起被并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他的词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多情总被无情恼”非常有名。(爱好美食,去找纪晓岚吃大餐,至29)

  16.司马光:中国古代著名的保守派,史学家,从小就爱动脑筋,砸缸救友。20岁中了进士,逐渐当了大官,由于政治见解不同,他和王安石斗了许多年。他多数时候是“在野党”,负责编《资治通鉴》,这本编年体通史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

  17.包拯:中国古代清官代表,27岁中进士,后为父母守孝十年才肯出来做官。从县官做起,一直到开封府尹,据说断案如神、铁面无私。他的故事无数次被人们搬上戏台、银幕……

  18.寇准:出身书香门第,19岁中进士,做官做得很有原则,一次宋太宗懒得听他讲话,他就扯着皇帝的衣角到讲完为止。太宗死后,辽人入侵,寇准在一片投降声中鼓励小皇帝亲征,在澶州打败了敌人,双方签定了和约。

  19.朱熹: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注释了许多经典著作,提出了读书要“循序渐进”。朱子19岁中进士,不过做官却做得一般。据说为了扳倒自己的政敌,他曾经拷打官妓兼女词人严蕊,让她污蔑和该官员有私。最后皇上都看不过去了,他就为此丢了官职,回家教书。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后世科举的“指定参考书目”。(刑讯逼供,停转一次)

  20.文天祥:少年才子,20岁就中了状元,后来做了丞相。他对国家民族一腔热血,一直都在抵抗元兵,被敌人俘虏后宁死不屈,终于被杀害于大都(今天的北京)街头。他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非常有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千古传诵。

  21.秦桧:宋徽宗年间的进士,大奸臣。和宋高宗合谋害死了民族英雄岳飞,一直到今天,他和他老婆的铁像还跪在岳飞墓前,被人唾弃。书法颇有大家气度,后人恶其名,不称秦体,改为“宋体”。(一级谋杀,退到起点)

  明

  22.张居正:进士出身,后来做了神宗万历的老师,内阁首辅(实质上的丞相),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增加了国库收入,他还重用名将戚继光。但死后皇帝在保守派撺掇下将他抄家。明末中国支持朝鲜抵抗丰臣秀吉侵略时,官员们发现军费还是张居

  正当年攒下的银子。(善于理财,进至同姓实业家张之洞32)

  23.海瑞:举人出身,为官清正,经常和权贵斗智斗勇,弹劾过大权在手的奸臣严嵩。明朝官员工资很低,合理贪污成为潜规则,只有他坚决不收贿赂,靠祖上传下来的四十亩田维持生活,以至于为母亲过生日时买了二斤肉都成了当时的“头条社会新闻”。他罢官的故事在几百年后还成为大事件的导火索。

  24.汤显祖:33岁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深受百姓欢迎,但他的领域在于文学戏剧,50岁后写出了《牡丹亭》,情节曲折动人,文辞优美。现在书商重新包装这本书贩卖时总是说:“看啊,中国莎士比亚写的中国版《人鬼情未了》!”

  25.王阳明:一个会带兵的进士,伟大思想家,他曾被贬到贵州龙场做个小官,在那里忽然悟道,开创了和朱熹理学大有不同的心学,许多人评价“心学近禅”,典型的一个观点就是“心外无物”。

  26.严嵩:8岁能文,25岁中进士,做官做到了内阁首辅,可惜在朝廷主要是拉关系结派系,弄得朝廷乌烟瘴气,贪污成风,他到老糊涂的时候还霸占着首辅位置,皇上每次交给他文件他都必须先回家让儿子处理再拿回来。由于儿子勾结倭寇,他在晚年被抄家。(奸相被查处,去向海瑞交代问题,退至23)

  27.袁崇焕:下场最悲惨的进士,这个军事天才本来是大明的顶梁柱,他用大炮打败了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保卫着山海关。可是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把袁崇焕打成叛徒内奸,在京城街头,袁将军被不明真相的市民活活咬死。

  28.张献忠:这个大老粗是最凶残的科举摧残者,他在四川忽然决定开科举取进士,许多读书人来参加考试,他却乘机把他们全部杀死。他的名言是:“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摧残科举,杀害士人,停转两轮)

  清

  29.纪晓岚:乾隆年间进士,《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号称清朝最有学问的人。他那本《阅微草堂笔记》曾经写过清朝奸商用泥做烤鸭子的事。由于他诙谐幽默,机智博学,近几年多次被拍进电视剧。

  30.刘墉:33岁才通过父亲的关系被恩准参加进士考试,他不仅考中,还做了翰林院编修。随后被派出做了几任地方官,在地方执行文字狱非常卖力而被提升回中央,做了大学士。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近年来也是电视剧戏说的重要人物,不过实际上他并不是罗锅。他和和斗了多年,终于扳倒了这个大贪污犯。(同是考场关系户,进至36张謇)

  31.郑板桥:名燮,“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就是他的,很难想象?

  饷慈魍训囊桓鋈嗽诳瞥∩嫌裘频赝啃窗斯煽际蕴宓摹按鹛饪ā薄K?0岁之后中了进士,还做过地方官,后来觉得做官和做人相矛盾了,就退休回来,画画喝酒。

  32.张之洞:探花(进士第三名),那年他才20出头。主考官曾经为难,觉得他太过年轻,向慈禧太后汇报之后,老太太一挥手:你们选进士还是选寿星啊!张之洞才保住了这个探花位子。后来他办理洋务,成了朝廷栋梁。

  33.洪钧:清朝著名外交官,同治七年的状元,他的妻子是名女人赛金花。当年他带着年轻夫人出使国外。这对红颜白发组合,在国际社会上让人羡慕。他担任过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大臣,还是元史方面的专家。

  34.林则徐: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主持过虎门销烟。可惜进士出身的他知识结构上有些缺陷,他一直认为英国人的腿不能打弯,而且炮火可以用尿桶对付。战后他虽有爱国之心却被贬官至新疆。

  35.梁启超:广东举人,没考上进士。和老师一起组织过“公车上书”,要求变法自强,成为清末废除科举的最有力鼓吹者。但在清朝灭亡之后又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个好制度,因而重提科举。

  36.张謇:甲午年状元。他对官场不感兴趣,提倡实业救国,办了许多产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产业飞速增长,显示出了民族工业的生命力。

  37.蔡元培:光绪年间进士,皇帝钦点的翰林。清末参加了革命党,为推翻朝廷制造过炸药。革命胜利后做了北大校长,期间提倡“兼容并包”的方针,北大进入了黄金时代。他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最近发布“最受尊敬的大学校长排行榜”上,他荣登榜首。(桃李满天下,进至终点)

  38.1905年,科举废除,终点。

  一个典型的科举考试流程

  科举制于公元605年正式确立,1905年9月2日正式废除,延续了1300年。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是极少数。

  明清时期的一个典型科举流程需要经过四次以上的考试:

  童子试:合格者为生员,就是秀才,考中了也就“进学”了,国家每月供给一些米,但是要经常受教育部门考核,不合格要勒令退学。

  乡试:合格者为举人,中举者一般就属于后备官员队伍,可以做官了。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礼部对各地举人的考试,考中后有资格参加殿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该考试考三场,每场三天,是最辛苦的考试,好多老、病考生都会累死在考场里。

  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相当于对贡生的复试,只考一天。名次写在黄纸上,称“金榜”。合格者按成绩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又称三甲(三等)。

  第一甲进士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一名称“金殿传胪”,三甲一名称“玉殿传胪”。名次不同,仕途的道路就很不一样。由于前三名一般是皇帝钦点的(其实是主考排好,皇帝翻开卷子走个程序),许多小说、影视剧上都会一些白胡子老状元得意地炫耀自己是“天子门生”。

  有的人一连中了解元、会元、状元,这就叫做“连中三元”,这是很罕见的情况,这样的“三元”考生回乡、游街时,报子、差役们都要特别喊出来,这是“中了三元的老爷”。

  中国的科举制度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等地,这几个国家都曾经开过科举,其中以朝鲜的科举制度最完善,延续时间也最长。

  文学青年的执政之路

  没有哪朝哪代的读书人比宋朝书生过得更幸福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年轻人想当官,得靠有好爸爸好爷爷,家族名望大,有势力才可以。唐朝想做官,参加科举是不错,但没有大人物的赏识说情,那也是难以考中的。唐朝有民谣说:“宁做百夫长,不为一书生。”唐朝老百姓心里,一个连级军?

  俣急榷潦橹芯俑形Α?

  宋朝是文学青年的黄金时代,宋真宗写的劝学诗里,提到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司马光也说过,单身汉中了进士,就会立即成为官员、富商追逐的女婿人选。有些最幸运的年轻人还有机会娶到公主,这就是宋朝社会风行的“榜下捉婿”。宋朝的政权和闺房都是面向优秀文学青年开放的。

  吃得多干得少的“文青”们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军人政变出身,对武将就特别提防,而对读书人更重用一些。但对“读书人怎么才算有文化”这个命题,皇帝其实不够明白,于是还是按照唐朝旧制,以文学水平来选拔人才。

  宋太宗时的科举考试大搞扩招,第一次就连录带赐地给了五百人进士功名,比他哥哥宋太祖十五年录取人数总数还多五十多个。宋真宗更是写劝学诗拉大家来参加科举考试,几代皇帝的努力之下,朝廷聚集满了许多“人才”。

  但是大宋的内忧外患,是皇帝和这些“文青人才”都无力解决的:财政赤字需要理财能手,地方贫困需要优秀的行政人才,对辽和西夏的边界需要强将精兵。这些人才都不是科举考试,特别是考诗赋的考试所能够选拔出来的。

  但是朝廷选择人才的标准就是诗赋。北宋初年的高官大员们,无一不是出色的文学青年。宰相晏殊14岁就参加了“神童考试”,以出色的诗词拿下了头名,做了许多年的太平宰相不说,还出了个人词集《珠玉集》,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仕途文学双丰收。

  但这种文人治国享受太平的局面,到第六个皇帝宋神宗的时代,已经维持不了了。朝廷负担太重,官员俸禄和军费开支已经足以让国家财政出现赤字。北宋官员俸禄很高,而且这些吃财政饭的官员中,很多是“散官”,就是享受该级别待遇却没有正式职务的“人才”们。

  愤青断了文青的仕途

  王安石是个“愤青”,至少在保守派司马光眼里他是这样的。虽然他文学水平很高,中了进士,却更在意自己的理财能力和行政能力。

  他和范仲淹、欧阳修等改革派一样,出身于贫苦家庭。这背景让他充满了改变现状的欲望。他说自己能够不增加农民负担而收上来更多税收,这让神宗眼前一亮。这种情况下,皇帝重用王安石开始变法。

  王安石在经济上的改革思路就是抑制兼并,防止农民失去土地。他用政府出资向春天生活困难的农民放贷款,然后秋天用粮食收回来。和贵族出身的司马光提倡的“放任自由”政策相比,更倾向于追求公平。

  他在科举上也有了大措施,他想让“文商”高而“政商”低的官员越少越好,毕竟中央政府不是文学馆。于是他废除了“诗赋”和更倾向于考察记忆力的“明经”两种考试,只要求考“经义论策”。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宁欣这样解释这次变革:“王安石的‘经义论策’考试,和文学基本没什么关系,变成一种考察‘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的考试了。”

  王安石追求的是高素质的官员,他不想看到空谈的文人在帝国政权高层指手画脚。于是他一刀下去断了那些“文青”的仕途。

  “文青”毁了改革大业

  但王安石忘记了自己还处在文人官僚体制之中,他的那套太过超前的经济金融思想,还需要那些文人官员们去执行。他这个文青队伍的叛逆者和天才必须要依靠文青出身的官员们,但很多官员已经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了。

  成就事业难,毁一个事业就容易得多。许多地方官员开始歪曲政策,一些官员是消极怠工不作为,另一些想看王安石笑话的就玩起了文字游戏:不是说要给农民贷款吗?那我就叫几个农民代表,让他们回去把这些贷款摊派出去。不想贷也得贷,这是王大人的政策,要怪怪他去。

  更有一些流氓官员,贷款没给农民,却照样要收利息。好好一个青苗法,硬是就变成了乱摊派法。其他的几项政策,也无一例外地被执行得乱七八糟。王安石多次下重手整顿,总是摆不平,他不明白,自己当地方官的时候执行得好好的政策,怎么到这些文人手里就弄成了这样。

  当保守派把反映农民卖儿卖女的《流民图》呈交给皇上的时候,皇上罢免了王安石。新政也被取消,一切回到了文青内阁执政时候的状态。文青官员们扳倒了王安石,自以为得意,其实他们扳倒了一次可能造成划时代进步的改革。

  王安石亲自编写的科举教科书《三经新义》也在司马光的主持下正式废除,此后的科举考试再次走上了文学道路,尽管后来也有人再提“经义考试”,却都是对经典的背诵式考试了。

  沉闷的文青时代

  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完全的“文青时代”,这个时代的科举制度大多是“命题作文”式的文学水平测试,文学青年们在迈向政权的路上一路高歌猛进。他们大多重视辞章、义理、和先哲圣人之言,却轻视经济制度和技术改进。

  文青时代的几百年,也是一个强盛开放的中国逐渐走向衰弱的几百年。文青时代的科举也没有真正产生好的文学作品,《儒林外史》、《西游记》、《聊斋志异》都是科举不得意者的作品。

  宁欣教授也曾经评价科举考试中的诗词说:“考场上能考出好作品吗?真正的好作品,出现在酒桌上大家的唱和、送别之中。”

  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已经非常衰弱,需要改革进步的年代。保守派的文青们还在高唱“臣闻以夏变夷,未闻以夷变夏。”坚决反对洋务运动,反对学习西方。洋务派被逼急了,让他们拿出抵抗西方坚船利炮的法子。

  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倭仁倒?

  部犊麓牵骸傲⒐溃欣褚遣簧腥保桓局迹谌诵牟辉诩家铡!彼蚯宓劢ㄒ椋灰耙灾倚盼纂小⒗褚俏砷帧保湍芮崆崴伤傻卣鞣娜恕?

  文青们的这种建议,也标志着文青时代以及他们的科举即将走到尽头。此后虽然有数次考试内容上的调整,科举还是不断被人指责、诟病。1905年9月2日,在一片要求新政的呼声中,科举考试正式被清政府下诏废除。

  单单以文赋及体会上古圣人思想的能力,作为管理国家综合能力人才的选拔方式,无异于缘木求鱼,弊端很明显地存在着,而且,还在中国存在了1300年。

  八股取士:误尽苍生

  1543年,对一个欧洲小伙子来说,职业选择是很多样的:比利时医生维萨留出版了《人体的解剖》,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西班牙以国王菲利浦的名字命名了“菲律宾”。无论做医生、科学家、海军、商人甚至当个海盗,在那个时代的欧洲都可以出人头地。

  此阶段的中国,纵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年轻人却只能千军万马一独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里读的书,只是四书五经。

  物理学家杨振宁在一次主题为“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现代科学”的演讲当中,曾经谈到几大原因,他把“文化差异”排在第一位,第二名就是科举制度。

  “晚明时中国的科举考试中曾经加入过一些科学内容,不过很快明朝灭亡,这点萌芽又被朝代更替打断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韩琦教授十分惋惜地说。

  而欧洲则在一个没有“指挥棒”的环境下,悄然地诞生出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当代科学体系。

  青年张居正的职业选择

  同是1543年,年方18岁的张居正却别无选择,他正在湖北老家的乡下背四书、练八股。对这个刚中举人的青年来说,如果不考进士,不做官,他的十多年苦读就白费了。甚至,他的老爹,为了让他能考中,困其在阁楼,楼梯撤走;扮其为妇相,防止其溜号而影响科举事业。

  大明国社会认可的成功,就是中进士。医术高超如李时珍、科学家如宋应星,明朝社会都没有给予应得的评价。而一个中了进士的年轻人,除了享受衣锦还乡的快感之外,还将在帝国官僚机构中,获得一个不错的职位。

  科举这种用来选拔文官的制度,已经成了整个社会的指挥棒。除了“及第”,大明几乎没有别的旋律。每个家庭,只要能付起孩子的教育经费,都必定把男孩送进私塾,同时叩拜着佛祖、菩萨、祖宗,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万里挑一的文曲星。

  张居正的老爸就是一个科举狂人,他二十多年间考了七次举人,从来没中过。不过老天给了他一个7岁能文的聪明儿子,他从此对自己当状元失去了兴趣,一心想当状元的爹。在他的训练下儿子16岁就中了举人,此后一直在努力向进士冲击。

  儿子身上背负着的,是父亲未完成的梦想。和其他考生一样,张居正要么金榜题名,出将入相,要么呆在地方教教书种种地。他没有别的出路,父亲不会允许他学医学、天文或者从事航海,那些在读书人眼中都是“贱业”。他的生活和欧洲的同龄人相比,简单而残酷。

  23岁那年,张居正终于中了进士,迈进了大明成功人士的圈子。和他同年中进士的人,知识结构都在“科举指定参考书目”附近打转,他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也不知道人体内还有血液循环,但他们将成为大明帝国的栋梁。

  不是作文,是高难度填字

  张居正要经历四次大型考试才能获得进士的功名,而各种考试当中,占分量最重的,就是八股文的考试,这是一种规则繁复近乎变态的填字游戏。

  由于规矩定得太多,八股试题其实已经变成一种标准化试题,非常方便判卷老师阅卷。当时一个老师看卷子,一般也就是三十秒的工夫,比今天的高考作文要少得多。因为他只看行文是不是规矩,再看看破题(解释题目、立论)水平怎么样,就可以知道这张卷子能打成几类卷。这相对于唐朝时候考诗歌,实在可以少费许多口舌和争议。在明清两代,不同的老师判同样一张卷子,能得出差不多的结论。

  做这种标准化的文章,是可以学习借鉴前人成品的。也就是大概在张居正参加考试那几年,市面上出现了大批印刷的“优秀八股作文选”,称做“程墨”。这种作文选印刷精美,还有著名八股文大家加的评点,读书人读程墨,不仅能提高文字水平,还能揣测主考官的口味,许多好段落就有人背诵下来,跟今天的中学生们押题背作文相似。

  八股时代曾经有一位考官出的题是《说○》,这个圈是标准版《论语》每段的开始符号,毫无意义。当时的一位神童破题说:“圣人没说话你就出现了,你啊你,你就是太极啊!(意译)”老师看了惊呆了,连夸“天才”。

  2005年北京高考题目和“说○”有点相似,是《说安》(其实出一个《说@》也是不错的题目,其实《说话》也是个不错的题目,《说………》的题目更有水平,从题目上就能看到深刻的哲学思辩)。80后作家胡坚批评说:“针对性不强,只能让大家说废话。”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点评《说安》:“这种文章关键在于立论。”

  立论,在八股当中的就叫做破题。题目脱离实际的时候,破题技巧就成了划分高下的标准。怎么破,如何破得好,这些问题始终纠缠着古今考生们。

  许多本来可以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也被迫在八股上耗费时间。人和人的才能不一样,但是不适合做八股的读书人没别的前途可选,好多人一辈子就这样消耗?

  袅恕G迥┯幸晃幻拦嗽诒始侵屑窃厮担虾O缡杂辛轿?0多岁的老秀才等候入场,他们还告诉这个洋人,刚才进去那老头,已经90了。

  可以想见,牛顿、哥白尼、麦哲伦必然没有经历过八股,否则,他们不会去想地心引力、不会认为地球是圆的,不会知道海那边还有陆地。

  功名逼人出老千

  有考试就有不正之风。唐朝大诗人贺知章,当年也曾经因为做主考时取士不公,而被执理而来的考生困在自家墙头上不敢出门。到明清时代,科场舞弊的花样就更多了,有钱有路子的可以请托关系、买来考题甚至找人替考,没钱的人就想着夹带、抄袭。不过即使做这些小动作,也是一定要买通考官,因为明清时代反作弊措施非常严厉。所有考生的衣服必须得穿单的,文具和生活用品都要严格检查。

  另一种变通的作弊方法就是改户口,到好中的地方去参加考试,这在今天的高考制度下也非常常见,以前的做法叫背宗弃祖,现在的说法是高考移民。

  大明的科举和今天一样,并不是一张统一试卷,而是分北卷、中卷、南卷。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他以南方为根据地北上,怕北方人怀念元朝统治,就特别关照北方考生,出题的时候让北方几省做简单一点的卷子,比成绩的时候却是统一排名。这就让许多南方人心生不平,就冒北方的户籍来参加会试,或者去文化落后地区参加乡试。

  这是朝廷严厉打击的一种行为。张居正担任首辅(实际上的宰相)之后,曾经有几个冒籍的举人被判处“终身禁锢”。相当于无期徒刑,剥夺考试权利终身。

  有的作弊则让人觉得辛酸。许多人读到50岁还没有中秀才,被称做“老童生”,这个群体经常受到村人的调侃和羞辱。每年抓住的作弊者当中,除了利欲熏心,想一把考中的青年人之外,就是这群可怜的老童生。

  有的人年事已高,一进考场,看见题目全没把握,就当场死在了考场里。在一些童子试当中,老童生中秀才,都是因为年老,主考官看不过眼,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来许多地方干脆多了一条规定,老童生到了一定岁数,就给一个相当于秀才的身份,这是科举制度中人道主义的一面。蒲松龄老先生就是71岁那年,得了个岁贡生,相当于“科举界热心参与奖。”

  指挥棒下的悲剧

  明朝天顺年间,会试第一场时考场起火,考生们都被关在号房里,跑也跑不出,一下子被烧死了九十多人。至于平时在考场上考生自杀、病死和意外死亡(光绪年间有被蛇咬死的),那就更多了。

  所有的选拔性考试都有失败者,八股取士的年代里,没有任何一条明路是指给失败者。全国读书人都围绕科举这个指挥棒转起来的时候,他们没办法看到别的出路。每年考试结束发榜的时候,考生们都是坐在家中静听门外的报子,一旦听到飞马驰过又没有喊出自己的名字,他们就立刻面如死灰。

  科举制度本来目的是为了选拔帝国官僚,就这一点来说它是个合格的制度,但是它成为这个国家惟一的指挥棒,把大量本来不应该在八股上浪费时间的人卷进科举中来,耗费青春,摧残了人才。当哥伦布、瓦特、牛顿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大干快上的时候,中国的多数年轻人,却陷在考试——落第——再考试——再落第的恶性循环当中捶胸顿足,不能自拔。

  从这一点上可以说八股取士误尽苍生,这个误,误导的是个人,耽误的,则是整个国家。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