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四川:中国基层民主试验田(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12:21 南方周末

  提名权回到群众手中

  就在这几天,四川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副厅级领导干部招考。《成都日报》在头条报道是借用“超级女声”的词汇说,“经过三次激烈PK,四川副厅公选对象终出炉”。

  所有报名者要经历“8+3”的十一轮淘汰。组织部将这次招考看作是为整个公选干部
试验一套体系方法。就在今天,151名笔试过关的干部将进到省委党校的集训营,在两个月内边学边考,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演讲、视听传达、现场问答、心理素质测试和培训结业测试项目这8项关卡。

  “看过那个牛奶的广告吗?呵呵,奶牛都要考智力,还要测视力、称体重,”四川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处长戴允康说,“这样一整套选下来的,不会是考试专业户,而是可信、可用的干部。”

  “3”道程序检验同样重要,只有民主推荐产生的干部才能进入笔试,而集训出来的干部则最后要再经过民主测评线性分析和组织全面考察。

  这个“民主推荐”,和通常意义上的领导推荐或组织推荐大不一样,四川自创的“两推一陈述”是目前国内组织系统惟一将民主推荐环节转化为党员群众选票的试点,这个程序的添补被专家们认为是“解决了选任制度中干部合法性来源的问题 ”。

  所谓“两推”,指的是党员群众的两次投票。首轮推荐会类似于“海推”,只公布职务和任职条件,由党员群众自行匿名填写推荐票,票数最集中的前面几个候选人,很快在第二轮投票现场进行竞职陈述,党员群众再填推荐票,最后,党委根据第二轮票数研究,产生差额考察对象。

  这办法也是吏治整顿时被逼出来的。那个法院副院长的提拔手续基本符合组织程序——只是,其提名环节听起来像街头巷尾的小道消息:4月的一天,县委组织部几个人在县委书记家商谈法院的班子问题,组织部长就推荐了袁。

  “《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关于干部选拔任用的所有程序都是严密的,但干部提名权在外。虽然规定说,民主推荐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但是,长期以来,干部的提名权多在领导手里,”组织部长魏宏后来在部内会议上分析说。

  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必须把提拔干部考察对象的提名权真正交给群众。”

  两年中,四川230多个地厅级官员由此产生。组织部的数据说,共有2万多名干部群众参加推选。平均下来是每个职位近100人推荐。

  推荐会虽然表面不如乡镇直选沸腾,但却更为惊心动魄。“过去干部考察工作很神秘,没有想到自己却能参与投票,还晓得票数情况,”今年3月成都市用“两推一陈述”的方法推选副市长,42岁的原大邑县委书记曾万明最后他胜出担任副市长。

  当场公布的推荐票上就有他的名字,两天后,他和另外4个候选人都当场竞职陈述,全成都市的所有县市区和部门二把手,还有些市领导都坐在那里。

  “那分钟,人家填不填你的名字,就完全靠平时工作印象,不可能去‘勾兑’!”

  戴允康经历了好几次大的推荐会,“我们就在边上看,都觉得精彩。”

  干部处这个岗位给外人感觉从来都是神秘而又炙手可热,但现在被戏称为“公开的流水线作业”。他翻出一本厚达148 页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程》说,“这20多个程序,每一步背后都有相应的制度跟着,就像一个严密的工艺流程。”

  最后阶段的线型考察十分具有创意。发放到党员群众手中的《民主测评卡》将笼统的干部素质细分为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勤政敬业、廉洁自律、公众形象等13项。每个候选干部所得到的优、良、中、差的数据被输入计算机,几分钟后,一张定量分析的《民主测评线性分析图》就出来了。

  省委组织部自行开发的这个线性分析软件在去年还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戴允康说起线性分析来异常兴奋,“曲线图就相当于给人画像,能活灵活现的把细微的差异画出来,提交到常委会上,领导们也一目了然。”

  约束“一把手”

  常委会的议事规则也在悄然施行。

  在眉山市两年试点的基础上,2003年5月,四川制定了《关于市州、县市、区党委常委会决定重大事项的暂行规定》,加上之后的省级机关和高校的议事程序,被统称为“三项议事规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规则都是用来约束常委会、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运行范围的。

  文件规定凡涉及人、财、物等重大、敏感问题,都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并会议表决。干部任免事项则必须全部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代替集体议事和会议表决。”

  决策过程中的7个程序的顺序也被要求不能随意调整,文件甚至警惕万分地说,“会议讨论和酝酿意见的时候,一把手要最后发言。”

  “刚性要求不容易走样,”魏宏说,“过去党内的民主集中制传统很好,只是执行过程中缺乏从确定议题、投票表决等若干环节上决策的民主程序,结果民主的理念没法实现,就成了个人说了算。”

  有意思的是,媒体还从对党委事权的明确规范中,窥见了一些党政分开的痕迹。新华社的报道说:这一制度规范,合理地划分了党委和政府的事权,并且使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和行政的首长负责制找到了结合点。重大事项由党委集体议决,行政首长作为党委成员,应坚决执行。但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对于常规行政事务,行政首长拥有决策权。

  6月,四川又出台了《市县党委常委会讨论干部任免投票表决的暂行办法》和《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下一级党政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的暂行办法》。后者在去年8月被推进到了省委全委会上。

  这种推进跟去年中央相关精神出台有关。票决是2001年开始在海南省和眉山市等几个地方试点的。2004年4 月,中组部出台“5+1”文件,就包括了《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

  于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很多省份都开始在议事规则和票决程序上有所动作。从新闻报道上可以看出,四川和江苏这两个省当年先后出台了省委全委会的表决办法,又都在一个月内先后进行了首次地厅级党政一把手的票决。

  而四川靠“技术先进”领先了一招。今年7月,新华社报道,说四川省委常委会在国内首次使用电子表决器进行人事票决。

  从公开的信息看,四川的这些改革,无论是干部选任制度,还是议事规则,都得到省委高层的鼎力支持。

  有人分析说,张学忠曾任人事部副部长、部长长达7年时间,自然洞悉干部人事制度和运行机制的一些利弊。这个省委书记在一些会议场合的讲话让官员们隐隐心动。官员问责期间他说,“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还说,“把人选好了,就是真正做到了‘

三个代表’,否则都是空谈。”下到甘洛去整顿矿业时说的话则更厉害,“关键在干部,要害在利益!”

  从自创动作到制度推广

  这几年,全国各地来四川省委组织部学习取经的队伍不少,听了半天往往都是又点头又摇头,点头是觉得四川的办法好,摇头是因为“照搬过去有点难”。

  这不仅仅是因为四川主要领导的鼎力支持以及职能部门的锐意改革,还因为各地的基础有差异。

  四川的一系列改革动作肇始于1990年代后期的乡村民主建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试验点更多是自选动作。

  对于这种自发的积极性,潜心研究制度建党的学者李永忠分析说,“四川人的特点是讲究实际,不唯上也不唯理论,农村工作更是来不得虚假。”曾在四川工作多年的李永忠把四川的改革看做两段,1970年代末,四川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力度始终与安徽不相上下,广汉市的向阳公社还是国内第一个摘招牌的人民公社。

  “等到1990年代后期,税费改革后的很多问题暴露出来,乡镇债务沉重、农民增收困难,”李永忠分析说,“看似经济上的‘三农’问题,折射出的却是农村政改滞后的问题。这也对基层民主提出了具体要求,尽快激活基层政权和群众的内在动力,以利于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共产党选干部,是选给哪个用呢?当然是给老百姓用。”省委组织部政研室主任雷世界看问题的眼光犹如一个老农民,“如果产品老是让用户不满意,就要换个生产方式,竞争性的选举方式不仅能选出好产品,也更容易获得认同,这样的满意度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地方上自创动作都能被组织部门吸纳并制度化推广。这几年来,四川省委组织部每年还为各地“ 工作创新”和“工作绩效”评奖。

  这里面有一个人值得一提——省委组织部长魏宏。他在1990年代末是分管基层组织建设的副部长,2002年从雅安市委书记岗位回来后就担任省委组织部长。

  “四川的做法已经涉及到整个执政能力建设的许多重要方面,”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纲建评述说,“四川的做法带有政治改革的意味,组织系统的改革工作,甚至直接就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

  “在整个政治体制中,组织这一块是核心,”一直关注四川改革的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最赞赏群众提名权的做法,“ 四川的改革很成系统,同时又‘刀刀见血’,特别是群众提名权的做法,还有党代表直选,把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确实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

  “党内民主看起来难,但推行起来更有示范带动作用。”李永忠曾这样比照分析说,四川的做法看起来保守,不是动辄疾风暴雨般地往高层推进,而是不断扩大试验田,自己埋单,呈缓进型,取得扎实效果。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