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母校探幽:被截成三段的北京新鲜胡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07:48 财经时报 | |||||||||
李敖母校新鲜胡同小学 内务部街胡同,李敖曾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12年(3-15岁) 李敖母校新鲜胡同小学 李敖的恩师 【母校—李敖】 引子:“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俗语给人们传达了童年是人生中至关重要阶段的理念。李敖从三岁的孩童到十三岁的少年就是在北京东城区的内务部街胡同和新鲜胡同度过的。五十六年匆匆而去。而今,就让我们重新沿着李敖儿时的上学路开始追寻往日的记忆吧——
李敖母校探幽 本报记者许兰武 被截成三段的新鲜胡同 新鲜胡同很难找到。 在北京地址详尽的《北京人手册》中,新鲜胡同没有标示。记者只有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的东侧展开找寻行动。一栋栋已建和正建的高楼中间很难看到真正的胡同,更不用说四合院了。建筑工地上,巨大的机器轰鸣声掩盖住了问路声。 终于讯问到了一位老人,他说:“好多胡同的名字还存在,但是都变成了高楼。你找我算是知根知底了,否则你到哪里去找?”老人一边指引路线一边介绍不停,这里原是芳嘉园胡同,现在全没了,高楼已经建好入住了,这哪算北京胡同?我们继续往南走,刚过“芳嘉园胡同”就来到了我们要找的目的地——新鲜胡同。 新鲜胡同的确“新鲜”了许多。整个胡同被两条柏油马路分割成三部分,胡同东头只剩下了一个四合院,里面搬进来了一些公司,里面年长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新鲜胡同小学在什么地方;胡同西头已经开始建造大型建筑,围墙也已搭起,宽不到十几米的道路占去了一半。中间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也就两个:胡同北面是一个以前的王府,另一个则是李敖生活学习过六年的母校——新鲜胡同小学。 李敖母校 四面楚歌 新鲜胡同36号,新鲜胡同小学,李敖在此上小学。朱红的仿古大门在古旧的胡同内格外显眼,门上悬挂着启功题写的“新鲜胡同小学”六个金色大字,黑色的底儿上镏金的汉字在雕龙画柱中显得苍劲有力。在门框上还钉着一块写有“保护院落”的小牌子。 学校门口的两只汉白玉的石狮把住大门两侧,张着大嘴,像是诉说着眼前的一切。 新鲜胡同小学的东边已经夷为平地,正准备修建现代化的建筑。学校北边靠南出的高楼已经封顶,楼体颜色古色古香,试图努力地向古代胡同文明靠近,但是总让人感受到现代的高楼建筑离以前的四合院那么遥远。 昔日写满历史的四合院已经被正在建筑的高楼推向了真正的历史,剩下的只是轰隆隆的机器声在这里喧嚣。昔日特色的吆喝早已成了难以恢复的记忆,变成了单一的收破烂的叫卖声。 假如李敖回到北京前往这里探望小学六年的母校,身为作家、学者的他又将如何感想呢?幸好学校本身保存还算不错。 百年老校 绿藤满廊 学校不大,但论历史却是大有来头,最早它是明朝宦官魏忠贤的生祠,清末改成小学。 已建校103年的新鲜胡同小学是北京最早的几间小学之一,虽然改过好几次名字,但是到现在,除了学生上课的设施焕然一新,学校里的老师说,整体校舍外观,都还很完整的当作古迹,妥善保护。 解放前,新鲜胡同小学共分两部分,原胡同中间路北,是分校,包括一二年级和操场,现在已经拆掉,改建高楼;再往南一百米左右,路南就是校本部,包括三至六年级、音乐教室、校长室。校本部有纵五排侧三排房子,第二三排最高,盖得最早,颇有巍峨的气象,那是三百年以上的房子了。现在小学后面一栋四层高的教学楼正在建设中,很快就要封顶。 如今的新鲜胡同小学,小院中有两道爬满绿色植物的走廊。现在学校共有11个班级,还是六年制小学教育。学校后面正在建设一栋四层教学楼,现在基本上处于封顶状态。 一进门,大门里左侧的墙上写着赵学弟作词的名为“我们的母校”的校歌。“愉快的歌声在校园里回荡,美好的回忆常留在心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怀念着‘新鲜’”。不知历经沧桑的李敖看到这样的歌词会勾起他心中怎样的回忆。 一个小学 两个学者 梁实秋和李敖同为台湾著名学者。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俩出同一师门——新鲜胡同小学。 1982年,梁实秋在自己的作品《忆周老师》中提到:“这是七十年前的事了。那年我十一岁,我的父亲领着我哥哥和我进入京师公立第三小学。校址在北京东城南小街新鲜胡同东路南,差不多就是城墙根儿了,相当僻静。门房肃客入校长办公室。校长赫杏村先生,旗人,矮矮胖胖的,声如洪钟,和蔼之中带着严肃。他略微测验我哥哥和我的程度,把我们编入高小一年级,什么别的手续都没有,令我们明天就去上学。” 梁实秋大约在1912年来该校读书,而李敖却是在1942年。从进入新鲜胡同小学的时间看,他们虽然相差三十年,但都是享誉台湾的大学者。抑或是人缘或地缘的原因,他们的风格似乎有很多共同之处。 梁实秋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视人的权利和自由无比神圣,他认为,为学是反映人性的,即自由、权利、爱情、友谊等等人类共有的天性的,并不分什么阶级性,所谓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会产生人类文明中不朽的文学作品,只要是反映人性的,都是好作品。但从这一点来看,在李敖的身上也有不少体现。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李敖,他逐渐以文笔犀利尖刻、文风泼辣、出手极快的政论家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时,作为自由主义文人的李敖“书生论政”凸现出来。 李敖的母校趣事 (一)“我告老师去” 经历过百年沧桑的新鲜胡同小学,有过许多离奇的传说。 这小学就是李敖的启蒙学校。李敖一二年级学习时,再原新鲜胡同中间路北的分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才到了本部。 据说,小学所在的这些建筑原是明朝大宦官魏忠贤的生祠,明思宗上台后,魏忠贤上吊死了,生祠自然也一所所完蛋了。新鲜胡同小学在三百年后接收了这一生祠,真是谁也想不到的事。 1942年,七岁的李敖进新鲜胡同小学念一年级,当时他在家娇生惯养,胆子很小,初次上学,颇不习惯,所以要人来陪伴。一年级级任是位姓师的女老师,戴着没边的眼镜,和蔼可亲,人也漂亮。凭李敖的记忆当时第一课只有三个字——“天亮了”。其实,他那时已在家里先背过《三字经》,也看过《小熊逃学》、《小狗回家》等儿童书。 李敖很快完全适应了小学生活,并且很快学会了如何“我告老师去”。有一次小便时候,一个顽皮的小男生在他背后一推,他身子站不稳,两手陷到尿池里,他很快地报告了老师。当老师来到教室里问是谁推的,他不知道那小男生名字,只好走过去,到他身边,把他揪出来。 (二) “桃园三结义” 1992年,李敖的同班同学詹永杰在师生聚会上提及了小学时 “拜把子”的事情。 二年级时(1943年),李敖被大块头的齐凤鸣打过拳头,久思报复,终没有找到机会。到了1945年后半年,抗战胜利了。在沦陷区生活八年的遗民,自然渴望重光的一切,我们这些做小学生的,也不例外。 当时,一个最优秀的小学生出现了,他的名字叫詹永杰。 詹永杰长得极好,圆圆的脸、红红的脸蛋、一对又大又亮的眼睛、一张能言善道的嘴巴,突然脱颖而出,在四年级的班上,风靡了我们。原来詹永杰知道最多的八年来被封锁的一切,他会背《国父遗嘱》、他会读《三民主义》、他会唱《中华民国国歌》,他也会唱《义勇军进行曲》。…… 在四年级第二学期,他甚至发动同学,一齐抵制一个叫齐凤鸣的大块头,说齐凤鸣欺负李敖等人,动辄动拳头,李敖等人就“抗齐八学期”,如今要随抗战八年,一起胜利才对。今逢詹永杰发难,自然首先响应,于是群起而斗齐凤鸣。齐凤鸣见人多势众,气为之沮。 当时的级任老师鲁荣坤事后曾责怪过李敖说:“没想到你那么凶!”就是这简洁明了的话语教育着李敖,难怪这次56年后的文化之旅中最想见的人便是她了。 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事后想来,其实也没想到自己是那么凶的人,詹永杰启发之功,实不可没。詹永杰家里有不少杂书,常跟;李敖交换看,使他在读物的广度上,进步不少。后来詹永杰和李敖,还有一个脑后留“坠根”、左耳戴“金圈耳环”的小朋友,三人在他家,焚香膜拜,拜起把子来,这当然是受了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影响。 李敖的爸爸很喜欢詹永杰,说他长得真好,他看见我们拜起把兄弟来,还叮嘱我们不要“拔香头子”(把兄弟决裂之意)。 60年后的今天,鲁(荣坤)老师已患帕金森多年,自从3年前就并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 连接:新鲜胡同小学:李敖练就飞翔本领 1942年秋天,七岁的李敖进入北京新鲜胡同小学读书。就是入学前的头一年,他的父亲被捕,关进日本宪兵队。这是李敖难以抹去的童年记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在北京就是在这所古老的小学里,李敖度过来他思想观念逐步形成的六年,1942七岁。入北京新鲜胡同小学。 1943八岁。暑假后小学二年级。 1944九岁。暑假后小学三年级。学校有日语课,始学日语。 1945十岁。暑假后小学四年级。因日本投降,停学日语。 1946十一岁。新鲜胡同小学改为一区九保国民学校。七月初小毕业。暑假后入高小五年级。 1947十二岁。暑假后高小六年级,当选班上自治会主席、当选“模范儿童”,并做学校图书馆馆长。私人方面“李敖实验室”已具规模。并投稿“好国民”杂志,刊出有“妄心”、“人类的冷藏”等文。 1948十三岁。有神秘的初恋,小女生是张敏英。暑假后小学毕业。以第一名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旋去天津小住,转往上海。 记者手记: 寻找李敖班主任整整一天半 9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新鲜胡同小学门口,想采访一下学校是否存有李敖当年的档案资料等,没有想到的是,在学校拍照片也是不允许的。一位负责接待媒体的杨主任说,要向东城区教委请示,下午联系后,再给记者联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直等到下午5点,也没有接到回复。记者只有在门口蹲点了。 记者从门缝里看到,里面有人正打扫卫生。便敲门询问,校长是否还在?她很坚决地答应,在。并说帮我去叫田校长。十几分钟后,她却说校长不在。从她的眼神中,记者读出了撒谎的表情。 她匆匆地将要离开学校,临走时她还守着我告诉值班的师傅说,田校长确实不在。 等到下午5点半,门终于打开了,一位中年老师出来了。记者急匆匆地过去询问,有没有李敖的一些资料。她却以不方便透露和有急事要处理为由骑着自行车离开了。 寻找李敖班主任的线索一点没有。事后才知道,他们都很清楚,就是不告诉而已。 后来,记者已新鲜胡同小学为中心,开始卷地式的搜索,开始打听从该学校退休的老教师。在礼士胡同的东头,打听到了一位1951年在该小学教书的陈老师,总算有了些线索。 独家声明:《财经时报》独家供新浪网稿件,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相关专题:李敖神州文化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