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铭记历史是为了永久和平-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16:14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9月18日电题:铭记历史是为了永久和平

  --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

  新华社记者徐机玲、蔡玉高

  18日是“九一八”事变74周年纪念日,又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10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大早就赶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亲人。

  和今天一样,每逢特殊节日,幸存者们就会来到纪念馆悼念当年被日军残害的亲人。

  “历史是一种记忆,我们铭记历史,不仅是为了不忘记过去,更是为了现在和将来人类永久的和平发展。”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

  “一定要将血写的历史昭告世人”

  侵华日军在南京血腥屠杀30万人,是

二战史上震惊中外的屠城大惨案。1985年,为了“把血写的历史永远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放。

  “建馆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收集史料、寻访幸存者、举办史实展,与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的行径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纪念馆已成为有国际影响的教育、研究基地和开展对外宣传、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朱成山至今难忘,1994年他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第一次赴日,向日本公众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引起的强烈反响。“当夏淑琴在台上悲愤控诉时,台下受到震撼的许多日本人边听边流泪,还争先恐后提问了解当年的史实。但有些右翼分子当场发难、挑衅,甚至围攻会场。”多次与日本右翼的激烈辩论,使朱成山感到,维护南京大屠杀史实面对的挑战,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只有将血写的历史昭告世人,才能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基础上,实现中日友好和世界和平。

  “1994年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57周年祭日,南京各界第一次举行悼念30万遇难同胞的纪念活动,全城鸣响震撼人心的警报。此后,纪念馆又进行了二期工程扩建,相继建成了高耸的标志牌、‘古城的灾难’群雕、‘留下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遇难者名单墙、‘万人坑’遗址等纪念建筑。同时还进一步扩充、完善了史料陈列,现馆藏各类史料1万多份,历史图片、文物2000多件,各类书籍5000多本。迄今,已有1100万中外观众走进纪念馆感受历史,其中约三分之二是青少年观众。”朱成山说。

  为建馆、办展、征集史料四处奔走,多次赴日参加和平集会,为30万死难同胞呐喊的朱成山,称自己和同事“甘愿做30万冤魂的守灵人”。在开展南京大屠杀史的国际学术交流中,中日韩三国的专家学者形成对历史的共同认知,编撰出版了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历史读本《东亚三国近现代史》。

  “传承历史应留下真实的记忆”

  生长在南京的朱成山,从小听爷爷讲述:“日本鬼子进城后到处杀人,大江里漂着很多尸体,新街口也死了很多人。”这些虽不全面、但印象深刻的记忆,启示他竭尽全力为历史寻证,因为“只有传承真实的历史记忆,才能警示教育后人,不再重蹈历史覆辙。而岁月的流逝,使这项工作愈来愈紧迫”。

  1997年,纪念馆与南京市教育部门以及日本友好团体共同举办了“留下历史的见证”夏令营。南京121所大、中学校的1.18万名学生与来自日本东京、大阪、神户等地的师生,逐个走访全市15个区县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寻访到1213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朱成山说:“这次活动使中日青年直接聆听幸存者对侵华日军暴行的血泪控诉,真切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杀历史。更重要的是,这些幸存者的证言资料首次作了公正,更具法律效力,为历史留下了铁证。”

  当年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东史郎,出于对那场罪恶战争的负罪感公布了自己的战时日记,遭到右派的攻击,被推上被告席。朱成山主动为他在南京取证,提供了日记中记述的邮政袋和当年的航拍地图,并邀请南京工程爆破专家实地进行模拟爆炸实验。

  “南京人民为正义取证,声援东史郎的行动,深深感动了这位日本老人。他将自己约40万字的战时日记手稿,全部赠送给纪念馆,为揭露日本侵略军的战争罪行提供了珍贵史料。”朱成山说,南京人民至今仍牵挂着九旬高龄病重的东史郎先生。

  朱成山和同事们的执著努力,先后使近年新发现的、见证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公诸于世。经多方寻找征集,当年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秘密拍摄日军在南京疯狂屠杀史实的16毫米摄影机和原版电影胶片,重新与公众见面。

  “努力将南京建成国际和平城市”

  2001年底,朱成山在赴美国旧金山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期间,参加了中美两国友好人士举办的和平祈祷仪式。

  “站在祈祷人群中,感受着现场庄严、神圣的氛围,我深切体会到,和平是超越任何国界、党派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期盼。”谈及当年的感受,朱成山说,“在此之前,我一直在为南京大屠杀30万冤魂呐喊;而此后,我更多地思考求证历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和平与发展。”从2002年起,南京市每年举行的“12·13”悼念活动,增加了和平集会的内容。市民代表每年在悼念仪式暨和平集会上宣读和平宣言。以纪念馆为基地的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的中外专家、学者,经常深入社区、学校开设和平学系列讲座,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南京国际和平论坛、南京和平鸽青少年艺术团以及南京和平广场的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涵。朱成山认为,曾经饱受侵略战争残害的南京人民,尤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他告诉记者,纪念馆近年与日本立命馆大学、伦敦大学、河内战争博物馆共同开展和平学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在对外交流中,以和平为主题,更好地发挥了纪念馆的教育作用,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各国朋友。

  “60年前的今天,曾遭受日军血腥屠城的古都南京,见证了侵略者向中国人民低头受降的胜利时刻。我们铭记历史,就是要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更好地融入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朱成山说。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