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称号成为政策襁褓不利于全社会共同进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10:03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本报讯 (作者 彭联联)据新华社9月24日报道,号称“内蒙古第一县”的准格尔旗,人口仅27万,其财政实力却超过一个下辖数个旗县的盟或市。可就是这样一个“日进斗金”的旗,至今仍戴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 带着“贫困县”帽子舍不得脱,甚至为保住贫困县称号,地方政府向上级四处“哭穷”的事情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贫困县”称号何以成为“香饽饽”?原因很简单,因为
已经脱贫的“贫困县”依然躺在“政策襁褓”中,从长远看并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政策襁褓”固然舒坦,但是它容易滋生发展惰性,同时掩盖经济竞争力方面的许多缺陷和不足,使本地区不能尽快形成良性的经济发展运行机制和自主创新能力,造成对优惠政策依赖性的“虚假繁荣”。因此,一些过去的贫困县在脱贫后,应该逐渐断奶,对可观的GDP数据和财政状况的合理性及其背后的自我“造血”能力进行客观评估,看看在这些成绩当中,有多少是享受优惠政策的税费减免得到的?在多大程度上形成了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自体良性循环?如果不准确地弄清楚这些“家底”,并尽早进行宏观上的调整,而是沉迷于“政策襁褓”中高枕无忧,当政策优惠一旦彻底“断奶”,“贫困县”很有可能重新名副其实。 对于贫困县的政策扶持,是国家为了缩小地区差距而进行宏观调控的一部分,是市场经济中的计划成分。已经脱贫的“贫困县”还享受这种计划带来的“国家福利”,不仅无益于提高自身抗击市场经济风浪的能力,而且会形成一种新的分配不公。我国的财政还不宽余,还有许多真正的贫困县需要资助,还有许多公共领域需要加大投入。一些开始富裕的贫困县还躺在“政策襁褓”里挤占国家财政,不利于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