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冰山上的守护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22:43 央视《焦点访谈》 | |||||||||
焦点访谈9月25日播出节目《冰山上的守护人》,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 方静: 大家现在在大屏幕上看到的这顶帐篷,可能有人会以为它是野外的地质队或是登山队的营地,可实际上它曾经是一个象征着国家主权的海关驻地,闻名全国海关系统的红其拉
解说: 8月下旬,我们从新疆喀什出发,沿中巴公路前往红其拉甫。红其拉甫海关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南,关区周边比邻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是我国唯一一个与四国接壤的海关。一路上,除了险峻的盘山道就是这样的沙石路,300公里的路程,居然要走上一整天。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我们开始有了高原反应,头痛、胸闷、呼吸困难,这让我们还没有到目的地,就已经感受到了红其拉甫海关的艰苦。 屏幕显示: 8月23日 红其拉甫海关 解说: 清晨,伴随着帕米尔高原上的第一缕阳光,红其拉甫海关的关员们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天的工作也紧张地开始了。 这是海关人员在对入境的车辆进行查验。这些工作看似平常,但是由于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这就意味着他们现在是背着20公斤重的沙袋在工作。除了正常的口岸监管,红其拉甫海关承担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打击毒品走私。因为世界第二大毒品产地金新月地区就在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三国交界,所以红其拉甫这一带就成了金新月毒品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海拔5100米的中巴边界成为关员们缉毒打私的前沿阵地。 记者: 这是中国国界线的第七号界碑,我身后就是巴基斯坦的领土了。我脚下的这条路就是著名的中巴友谊公路,沿着这条路往下走136公里就是红其拉甫海关。这一条路对于每一位红其拉甫海关的关员来说都非常熟悉,为了打击走私,他们经常会定期不定期地沿着这条路进行巡查。 解说: 在这里,普通人连呼吸都很困难,尤其是到了冬季,大雪封山,气侯异常恶劣,境外的不法分子常常试图利用这个时候进行走私犯罪活动,海关缉私人员就得在这里跟走私分子展开周旋。 吕忠明 红其拉甫海关: 少则三两天,多的可能有十天半个月都不能回去,在这种情况下,带来的干粮刚开始可能还软,时间长了还干,馕就很硬,很硬的情况下只能用石头把它砸碎,砸碎了以后化些雪泡着吃,那个味道是很难吃的,很难下咽的。 解说: 红其拉甫在波斯语中意思是死亡之谷,由于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之一。可是这里却是我国通往巴基斯坦的唯一的陆路通道,也是我国通往南亚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由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977年,国家在红其拉甫正式设关,当时的海关就是一顶帐篷。 刘敬华 原红其拉甫海关第一任关长: 晚上都在零下七十度以上,当时的炉子也生着,看着红红的,实际上周围都是很冷,很多地方漏风,帐篷都漏风。到了早上起来的时候,人有时候睫毛上都有冰霜。 解说: 在那时,吃饭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高原气压低,饭都做不熟。 刘敬华: 面条煮不熟,煮出来就像糊糊一样的,馒头多大放进去,蒸熟出来以后还是多大。在这样情况下为了工作,有时候逼着同志们,就是克服困难,下命令,叫他们把这些馒头要吃下去,吃一个馒头就及格,不吃头馒头就不能工作,吃两个就是优秀。 解说: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第一代红其拉甫海关人在帐篷里一待就是三年。到了1980年,海关盖起了简易房,居住的条件改善了一些,但是仍然不通水、不通电。吃水要从几公里以外的河里去拉回来,到了冬天一上冻,就只有到河里去刨冰。晚上照明只有靠蜡烛,可是在这里连蜡烛也不敢多点。 瓦依提 红其拉甫海关副关长: 因为本身山上就缺氧,你一点蜡烛,它要跟人争氧气,这样所以点上昏暗的小蜡烛,就这样,一晚上就过来了。 解说: 生活上的困难还好克服,但是高原缺氧给人生理上带来的痛苦就更加难以忍受了。 瓦依提: 疼得受不了,走一步头就有要炸的感觉。 刘苏静 红其拉甫海关关长: 到凌晨四五点钟还睡不着觉,把头吊到床底下,在床上翻来复去,胡翻乱滚,睡不着,最后试着把头放到床下面,吊在空中,身子在床上。 解说: 在红其拉甫海关,关员们除了要过生活关、生理关,还要过精神关。在山上,最难熬的就是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 刘苏静: 在深夜里,夜静得我们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血液在浑身奔流,这种寂静,这种寂寞让我们很难熬。 于志力 乌鲁木齐海关副关长 原红其拉甫海关关员: 什么娱乐活动都没有,着急了就站在大山那儿喊,久久地就在那儿喊,就“啊…”就喊。 解说: 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关员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可一提起家人,很多人都哭了。由于大多数关员的家都在三百公里以外的喀什,一年之中没有几天能跟家人团聚,长期的两地分居,让关员们觉得家人为他们付出了太多。 李红 红其拉甫海关关员邹志才的妻子: 我曾经说过红其拉甫是我的情敌,是它在跟我争夺我的爱人,所以出于这方面来说,我很恨它,但是我的爱人又特别爱他这份工作,我出于爱他的原因,我也爱他这份工作。 屏幕显示: 红其拉甫海关关员王西平的家 记者: 顺顺,你干吗呢? 顺顺 红其拉甫海关关员王西平的儿子: 我做东西呢。 记者: 这是你做的吗? 顺顺: 嗯。 记者: 这是什么呀? 顺顺: 奔驰。 记者: 奔驰车呀? 顺顺: 嗯。 记者: 你做奔驰车干嘛呀? 顺顺: 到红其拉甫看我爸爸去。 记者: 看你爸爸去?你想他了? 顺顺: 嗯。 解说: 尽管大家都知道,到红其拉甫海关就意味着要吃苦,可是建关29年来,却没有一个人主动要求离开。现在全关30名关员中,有一半已经在红其拉甫工作了十多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留在了这里呢?王西平,1996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红其拉甫海关,当时他仅仅是抱着来看看的态度。可是这一看,他就被这个集体深深地吸引了。在这里,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各族关员相互支持、相互关心,让他觉得这里很温暖。 王西平 红其拉甫海关稽查科副科长: 我来以后,对我很照顾,给我安排房间,房子暖气已经开好了,很暖和,铺都铺得很整齐,被子,包括刷牙缸子都给我准备得很好,而且一来以后,大家都帮着提行李。我就想,红其拉甫再艰苦,那地方还有人在守。说实在的,我也是一个男子汉,他们能呆,我为啥不能呆。 解说: 很快,王西平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在,他已经成为了年轻关员里的业务骨干。在红其拉甫,没有人说这里不苦,可是很多人都像王西平一样,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邹志才: 边关、边关,是代表着国家的主权,如果你不来,我不来,那谁来守呢?既然把我放在这儿,我就要尽职尽责、尽忠尽力地干好这份工作。把我放到大城市,我只是一个平庸的、很普通的一员,但是把我放到这,就能释放出我的能量,我的价值只能在这体现。 牟新生 海关总署署长 海关总监: 红其拉甫海关的关员们,在20多年的艰苦奋斗的实践里面,他们锤炼了一种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它不仅反映了海关人的一种精神风貌,我觉得也是我们时代精神的一种生动的体现,对我们全社会来说,它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其拉甫关员(唱): 把关我们来到红其拉甫,建关的帐篷扎在茫茫雪谷。高寒缺氧何所惧,生命禁区,青春永驻。一年三百六十五,冰峰相伴,风雪为伍。为了国门坚如铁,爬冰卧雪咱心里不觉得苦。 解说: 每天清晨,关员们总能唱起这首他们自己创作的《我们守卫在红其拉甫》。他们说每当唱起这首歌,心里就会觉得特别舒服、特别敞亮。 主持人: 从一顶帐篷起家的红其拉甫海关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祖国把守着国门,连续6次被评为全国海关先进单位,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缉毒工作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海关总署等各级政府部门表彰奖励68次。29年来,红其拉甫海关没有发生一起违反廉政规定的实例,实现了“一个不少、一个不倒”的廉政建设目标。他们用忠诚和信念在恶劣的环境中创出了一流的业绩,在冰峰雪岭上矗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相关专题:央视《焦点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