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构建公共卫生框架 把人民身体健康置于首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01:38 新华网

  构建公共卫生框架:把人民身体健康置于首位

  背景回放:

  2003年春天,中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灾害。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实施措施:

  针对非典疫情,党中央、国务院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研究和部署防治非典工作,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央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及时调整,从防治非典入手,积极构建公共卫生框架。

  进程:

  近两年来,中国以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为重点,加强全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抓省、市(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到2004年底,1410个县级和250个省、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建成,290所紧急救援中心陆续开工。根据安排,2005年将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人民群众的生命至上

  背景回放:

  2004年下半年以来至今,全国相继发生四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煤矿事故,煤矿安全形势严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中国共发生煤矿死亡事故3639起,造成6027人死亡。

  实施措施:

  随着对煤炭等

能源的需求,近年来煤矿等工业安全问题严峻,职工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国务院调整了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设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煤矿安全作为突出任务,完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加大对煤矿安全设施的投入。根据部署,三年内将基本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欠账。

  进程:

  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已分四批公布了8648对停产整顿煤矿矿井名单,年底前如整顿不合格将彻底关闭,煤矿安全改造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30亿元已全部安排完毕。

  修宪:中国加快立法步伐

  背景回放:

  2004年3月14日,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2900余名代表,肩负着近13亿人民的重托,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郑重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此次修改是对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

  实施措施: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保护私有财产权、强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此次修宪处处以人为本。

  进程:

  以修宪为标志,一件件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法律,或提上议程,或顺利通过:

交通安全法通过,
物权法
草案几经审议……“十五”期间中国民主法制的脚步日益加快。仅在2004年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审议了33件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决定的草案,通过了25件,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背景回放: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实施措施:

  2005年2月份,中共中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进程: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将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道路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和新变化,以往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那些有悖于“社会和谐”的思维和做法都要予以调整,予以更新

  入世:让世界感受中国

  背景回放:

  2001年11月10日23时38分,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入世的决定。那一刻,掌声为中国响起来。

  实施措施:

  入世以来,中国政府清理修改2300多项法律法规,公布所有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文件,各个地方政府也清理、修改或废止了1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并大幅度降低了关税。中国还在诸多服务贸易领域实现了进一步开放,外国业界进入的条件大大改善。

  进程:

  在全面认真履行承诺的同时,中国也获得了更多更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从2001年的5000多亿美元,猛增到2004年的1.15万亿美元,由排名世界第六而一跃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从世界经济汲取发展的力量,也为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