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高考状元的人生悲喜剧(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15:40 南方人物周刊 | |||||||||
命运的余波 从梦断清华到登陆香港,从悲剧到喜剧,只是李洋一个人的命运的改观,而“高考移民”、高等教育入学率区域落差高达五六倍等问题,依然令中国千家万户所挂怀。 国内有媒体以“耳光响亮”为文,来评论李洋被香港录取一事。评论认为,被内地政
200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洪可柱曾联合31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统一30所名校高考分数线”,专门就教育公平和高招公平问题,向教育部提出《关于改进高考制度,实现高考机会公平,建立全国30所名校联考与地方自主招生两次考试相结合模式》的建议。(转下页) (接上页)洪可柱说:“我们提建议的关键在于取消发达地区的高考特权,逐步实现高考机会公平,特别是全国学子上北大、清华等一流顶尖学府的机会,要逐步实现公平。”他说,他将在明年三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继续提交这个建议。 李洋曾经就读的海天学校某领导说,李洋能顺利就读香港城市大学,海南省教育部门还是放了一马,没有再为难这个孩子,“总算对李洋网开一面。” 9月23日,李洋妈妈王保琴在电话中对本刊记者说:“我们再也不愿意让孩子受折腾了,也再经不起折腾了。” 尘埃落定 2005年9月15日,李洋出现在香港《太阳报》上,2005年高考结束后,这是他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在9月14日香港城市大学举行的内地生迎新典礼上,李洋站在城市大学本科生教务长何炘基教授的身旁,第一次戴上了黑框近视眼镜,橙红T恤,蓝色牛仔裤,嘴边有中学同班同学熟悉的微笑,自信满满,眼神平静。 这个17岁的少年,现在惟一让高三时的班主任范纪林担心的,是他长得“很好看”,人又非常聪明,会不会很快就有女孩子追他,“可是要好好学习啊,上这个学多不容易啊!”李洋知道了老师的担心,只是羞涩地笑。 他的将来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能知道,但他的爸爸李华中的眼睛里,在短短三个月里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孩子,这个个头一米八的男孩,已经是能自己一个人办入学手续的人,已经是能独立穿越香港陌生街道的人,已经是知道安慰爸爸妈妈的人,“孩子,已经长大了”。 9月14日,刚刚入学两天的李洋给仙桃一中的同班同学发了条短信,他只希望这个夏天的经历能像风一样过去,希望自己能被人们尽快淡忘。 他只想做一个普通学生,学习,过平静生活——这是这个少年小小的愿望。 对话李洋母亲王保琴 人物周刊:他能习惯香港的生活吗? 王保琴:还好,就是吃不到我做的家常菜了,也吃不到热干面了,他特别爱吃我做的湖北菜。 人物周刊:港大的教学都用英语,他能听懂英文授课吗? 王保琴:他说还可以。教科书也是英文的,他的英语虽然一直不错,我估计还是要好好补一补,毕竟香港的学生很小就上英语课。 人物周刊:孩子一个人在香港放心吗? 王保琴:李洋是个比较单纯的孩子,对身边的人都很好,说话很幽默,同学都很喜欢他。我想,他会慢慢习惯那里新的生活的。 9月12号,他爸爸陪他去的香港,原来他爸爸准备在香港多呆几天的,不过看到李洋自己办手续,找宿舍,已经有点大人的样子了,他爸爸第二天就回来了。 人物周刊:这次城市大学对报考的学生都进行面试,有些状元被淘汰了,据说他们对李洋的面试很满意。 王保琴:李洋不是那种书呆子,很聪明,心理素质又很好,这一点上我还是很为他自豪的。 人物周刊:孩子走之前给你说什么?他怎么看待这些波折呢? 王保琴:虽然他才17岁,但还是很坚强的。最难受的那一段时间,他还反过来安慰我,说“了不起就复读”,他上网用QQ和同学聊天,打篮球,这次去香港忘记把他的宝贝篮球带去了。 我没有问过他内心的想法,也不敢问,怕孩子伤心,负担不了,我知道他是不甘心的。本来我是很担心他的,但是孩子比我想象得勇敢、坚强……这么多事情,没想到 居然也过来了,而且总算有了个好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