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训练项目——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2日16:20 新浪科技 | |||||||||
航天员训练项目分八大类,即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及大型联合演练。以上除大型联合演练外,均为航天员职业训练过程中必须完成的训练项目。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包括前庭功能,超重耐力适应性、失重飞机飞行、跳伞、航空体验飞行、飞船着陆冲击等训练,目的是使航天员了解飞船轨道飞行的环境特点,提高对
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一般采用载人离心机配合,让航天员掌握正确的呼吸对抗动作,提高抗击能力。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前的两到三个月,还要按真实的飞船上升和返回的超重曲线进行训练,让航天员进行实际体验。经过这样的严格训练的人,比一般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对抗超重的耐力要大许多倍。 前庭功能训练:主要是为减少太空飞行过程中易发的空间运动病。空间运动病是目前航天界悬而未决的难题,发病率高达30%到50%,而多数学者认为空间运动病起源于前庭系统。各国对前庭功能训练的认识不一,俄罗斯非常重视前庭功能训练,把它当做一种经常性的训练内容。而美国目前已取消了这项训练,他们采用给航天员注射药物的方法来防止空间运动病的发生。我国则采取折衷方法,一方面进行训练,也研制了几种预防空间运动病的药物。 失重适应性训练:让航天员熟悉和掌握失重环境下运动和各种操作的技巧。 利用高性能失重飞机做连续的开普勒抛物线飞行,可产生重复的失重环境。俄罗斯的伊尔-76失重飞机一个起落可飞15至20个抛物线,每个抛物线可产生25至28秒的失重时间,美国的 KC-135失重飞机一个起落可飞20到30个抛物线,每个抛物线可产生25秒左右的失重时间。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曾研制改装过一架歼5失重飞机,这也是国际上第三架失重飞机。它曾经完成了许多科学实验论证,并在70年代选拔航天员时立下功劳,但是因空间小、年代久远,现已放弃使用。在目前的航天员训练中,我国航天员是赴俄罗斯做的失重飞机体验训练。 失重飞机通常是由高性能的喷气式飞机改装而成,舱内宽敞,能容纳20余人同时进行训练。两边装有把杆,并在地上铺有厚厚的软垫,为防万一飞机上备有降落伞。训练分为两类,一般感受的体验性训练如飘浮训练、定向能力训练,使航天员从心理、生理和身体运动方面适应失重环境;操作技能训练是包括航天服穿脱、进食饮水、转移物体、抛接重物、阅读书写、摄影录像、仪器设备操作等各种航天中经常进行的操作训练,提高航天员的生活、工作技能与效率。由于失重飞机做抛物线飞行时,是失重和超重交替进行的,航天员身体负荷大,操作难度高,对航天员身体和意志都是一种考验。 失重时,人的血液常往头部转移,要适应这种失重条件下的血液重新分布,还要用立位转床进行训练,一般人想像床总是一个让人舒适放松的地方,而这张床有点特殊,躺上去的滋味比站着要难受得多。训练时,航天员也是仰卧在床上,立位转床则几分钟改变一下角度,一会头朝下,一会朝上,身体倾斜,反复几次。脖子上青筋怒张,鼻塞、头痛统统袭来。通过这样反复刺激心血管的训练,航天员大大增强了适应能力。 失重水槽训练:它是为航天员出舱活动训练的重要设施。我国航天员在“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行任务顺利完成后,将进行这项训练。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