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重庆影像总动员背景资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14:48 新周刊
重庆影像总动员背景资料

方迎忠:重庆的水陆交通线交织出这座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重庆影像总动员背景资料

戴牟雨:大田湾体育场,按摩师正给茶客消除疲劳


重庆影像总动员背景资料

张海儿:申泽华和戴璐霜,两位调皮的四川女孩,在南纪门门外川剧茶馆玩耍


重庆影像总动员背景资料

严志刚:在解放碑广场旁休息的市民,市民生活的多种层面在这里都呈现出来


  背景资料

  关于《新周刊》、关于城市、关于西南

  《新周刊》是怎么走到重庆的?

  1、《新周刊》是一本什么杂志?

  《新周刊》是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的时事生活双周刊,从“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新一点”的口号到“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定位,《新周刊》秉持“时代前沿观察家”的媒体诉求,以观点供应商、资讯整合商、视觉开发商和传媒运营商的姿态全面接轨国际形态,开创了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原创力量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1997年,《新周刊》首创传媒“盘点”方式,盘点全年国内外各类事件话题;2001年,《新周刊》在台湾地区被评为“最受台湾读者欢迎的大陆杂志”;2002年第24期《新周刊》封面被国际期刊协会授予最佳杂志封面设计“奥齐奖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杂志;2003年,《新周刊》被香港 《玛丽嘉儿》和《号外》杂志评为内地十大强势杂志首位;每本《新周刊》平均有5.6人次阅读,它同时还是最受摄影师关注的非行业性杂志,最受营销人、广告人推崇的创意杂志,最擅长运用时尚元素的综合类杂志。

  注:再附上国内名人对《新周刊》的评语

  2、《新周刊》的城市观是怎么形成的?

  创刊9年来,《新周刊》密切报道青春中国的每一步成长历程,也密切关注中国城市的每一步成长历程。《新周刊》以专题、城市报道、读城记、概念城市、城市为什么系列、新周调查、旅游、地理、摄影日记、图片故事、专栏等多种形式,报道了200多个中国城市的进步史、进化史以及城市细节。作为中国传媒中第一个积极倡导城市评论的媒体,《新周刊》的城市报道内容是社会的,方式是时尚的,注重发掘城市体验中的新话题、捕捉城市生活的新趋势、从时代的高度评估和评说城市定位及其影响,确立了中国传媒城市报道的基本范式和水准,极大推动了城市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更新,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1997年,《上海为什么迷恋1930年代》和《香港回归全记录》是《新周刊》重磅报道城市的缘起,次年的《中国城市魅力榜》专题,首次对中国城市展开人性化定位,开启了中国城市形象解读的潮流之先。1999年,《京沪穗蓉:中国城市后花园》集趣味、角度和敏锐于一体,并使《新周刊》以“京沪穗”为主体的城市报道格局趋于完善;

  2000年年初,《城市败笔》成为《新周刊》被转载最多并影响深远的城市报道之一,其批判的尖锐立场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该报道成为中国媒体城市报道的典范之作;当年的《第四城》则找到了城市价值的差异化提升和发掘,以独特的方式响应国策进行了“西部城市价值大开发”,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价值和定位大讨论;

  2001年,《深圳怎么啦》以当时媒体少有的清醒,为转型期的中国特区城市敲了一记警钟,领导了其后深圳整体自我反思的思想交锋;同年出品的《消逝的京广线》、《国际花园城市真相》等报道,也在中国版图和国际排行榜的视野内,对中国城市的发展动向做了一线的采访和深刻的解剖。

  2002年,《城市口水战》对中国各省级区域流行的“双城记”现象进行了总结陈辞,也为国内传媒的城际关系报道找到新的切口;当年的《老外设计中国》则以全国独家视角对外国建筑设计师在中国的强势存在进行了采访报道,至今仍频频有事例印证着该报道的价值判断。

  2003年,《云南:体验之都》策应体验经济的国际趋势,第一次对中国的一个省份展开大规模的从政府到民间的集中思辩,也是一次集合众多国内名人、城市专家学者、媒体的思想盛宴。

  2004年,《再看第四城》别册在相关论坛和“成都24小时快拍”行动的配合下,回顾过去,重新、深入探讨成都的城市个案所代言的中国城市价值,并延伸出城市人居与发展主题。

  其间,《新周刊》还相继推出过《回到北京》、《上海不是榜样》、《就这样爱上广州》、《广东方式》、《外滩和它倡导的生活》、《香港找回香港》、《住得像个人样》、《城市肖像》等封面专题,并在9年积累之上酝酿推出“中国城市魅力榜”,成为继中国电视节目榜、年度新锐榜、生活方式创意榜之后的《新周刊》年度4大榜之一。

  3、《新周刊》为什么重视西南?

  从2000年开始,《新周刊》以独特的方式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国策,进行着“西部城市价值大开发”。此前,“京沪穗”主体既是国内传媒偏重的发达城市样板,也是《新周刊》的城市报道主格局。在中国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新周刊》关注到多元城市价值形态和城市文化正在生成,西南区域城市的崛起与中国当代生活方式变化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精彩篇章。

  作为《新周刊》西南三部曲的首发之作,2000年9月,《新周刊》石破天惊推出关于成都的大型专题报道《第四城》,首次在北京的本土中心化、上海的本土国际化、广州的本土商业化之外,发掘并命名为本土休闲化的第四种城市价值形态,将成都评为继京沪穗之后的第四城,在生活方式层面大大提升了成都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该报道在西南及全国产生强烈反响,至今余波未平。

  2003年,《新周刊》聚焦云南,推出“体验之都”特辑,该特辑秉承《新周刊》一贯的新锐理念和城市观,以超大篇幅的报道和多元视角,把云南独特的区域城市文化,上升到了中国社会转型和城市革新层面,借助“体验之都”这一全新概念,成功发掘出“云南方式”对于优化中国人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作为《新周刊》“西南三部曲”的压轴大戏,2005年,《新周刊》瞩目重庆。此时的重庆,迎来了直辖8周年,也迎来了续2002年AAPP会议(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之后,第二次向世界展示城市实力和形象的大好时机。

  4、《新周刊》从何时开始报道重庆?

  《新周刊》报道重庆,早在1997年就已开始。当年,《新周刊》做了《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的大篇幅报道。1998年的《中国城市魅力榜》封面专题中,重庆以《最火爆的城市》的面目出现,该报道也邀得重庆媒体人执笔创作。2000年的《第四城》中,重庆与西安、昆明、大连、天津、深圳、杭州一起,在与成都的比较性报道中呈现出各自的城市特点。2002年的《城市口水战》中,成都和重庆这两个兄弟城市的“双城记”故事得以认真解读和书写;2003年,在《城市笑匠》报道中,擅长重庆“言子儿”的重庆艺人吴文也被专文介绍;2004年,《西部爱恨两地书 重庆离四川有多远?》和《在重庆在四川》报道了重庆与四川官方握手、积极合作的良好态势。

  2005年,重庆作为《新周刊》专题报道的主角,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香港之后,登上《新周刊》封面的第6座城市。

  10月10日,重庆,以其定位的巨大悬念和可能性,终于在当日举行的《新周刊》重庆专题首发式上揭开了神秘面纱。

  作为《新周刊》“西南三部曲”压轴大戏,被重新命名的这个重庆专题无疑是该杂志对西南城市报道的一个完满句号,同时更是其城市观的一次深化。该专题立足于中国城市格局大变局的背景,紧扣西南城市特殊的关系谱系及其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对重庆城市性格、城市生活形态及其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揭示出重庆这样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城市样本,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独特的示范意义。

[上一页] [1] [2]

  点击此处进入《新周刊》论坛

  相关专题:新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