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王永志:航天人的目标没有尽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4:2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夕,年过七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接受了记者专访。

  神六肩负三大任务

  记者:从外观上看,除了重量上的增加,“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似乎并没有多大差异。请问,与“神五”相比,“神六”飞行任务有哪些变化?

  王永志:主要变化有三:一是航天员人数从一人到两人,二是飞行天数从一天到多天,三是航天员活动范围扩大到全船。也就是说,在“神舟”五号飞行中,航天员一直待在返回舱中,飞行了一天;而这一次,由两名航天员组成的飞行乘员组要飞行多天,要脱下航天服,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活动,还要完成空间科学实验的操作任务。

  记者:对于中国载人航天,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制定了分三步走的规划。“神五”飞行的成功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们圆满完成了第一步任务的目标。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是第二步任务的开端,要解决多人长时间在太空飞行、工作和生活的关键技术,并且还要完成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人是载人航天的核心,人的作用是任何机器设备所无法取代的,所以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中必须解决的基本技术之一,也是工程第二步计划的一项预定任务。“神舟”飞船的基本设计状态就是多人多天飞行,但检验得一步一步地来,现在就到了检验“多人多天”的时候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可以说,“神六”飞行任务是创造性的。

  记者:看来“神六”飞行的确意义重大。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这次飞行处于什么位置呢?

  王永志:“神六”飞行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开篇之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地说,“神六”飞行有三大任务:第一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比如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第二是继续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在“神舟”二号到五号上,都开展了各种空间科学实验,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与前几次实验不同的是,“神舟”六号上进行的实验将是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有人参与,就可能有更多的发现。第三是继续考核和完善工程各系统的性能。“神舟”一号到五号飞行都成功了,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所以我们认真总结每一次飞行的经验,使下一次飞行都有一些改进和完善,工程总体和七大系统就是这样逐渐实现性能优化的。同样,像前5次飞行一样,“神六”也具有考核各系统、发现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各系统性能的作用,这是为确保将来“神舟”七号、八号的成功做准备。

  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

  记者:衡量一个航天大国的标准是什么?中国是否已经进入航天大国的行列?

  王永志:我认为,衡量一个航天大国的基本标准是,能够独立自主地制定和完成有一定规模的航天计划。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已经是航天大国,并且是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但是,与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航天强国相比,中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航天工程之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不仅成就了“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而且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21世纪,坚持走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已经取得了载人航天飞行的历史性突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的航天科技工业已经自成体系、配套完整,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记者:美国、俄罗斯在40多年前就实现了载人航天,这意味着中国要用同样多的时间来弥补差距吗?

  王永志:不是这样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论证、立项开始,就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思路,而不是按照美俄当年的步骤亦步亦趋。比如飞船,美俄的飞船都经历了从单舱到多舱的发展阶段,我们来了个技术大跨越,直接瞄准国际上第三代飞船,研制中国的三舱飞船。所以,我们虽然晚了40多年,但我们的飞船问世后,技术水平就与他们目前的近地轨道飞船相当。并且,我们的飞船还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国外的轨道舱一般作废弃处理,而我们的飞船在完成在轨运行任务后,轨道舱仍可作为一颗科学应用卫星继续留轨运行。轨道舱增加交会对接机构后,还可以作为目标飞行器使用,这样就为载人航天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发射前兴奋成功后难眠

  记者:“神舟”六号就要发射了,作为工程总设计师,您现在是怎样的心情?最担心的又是什么?

  王永志:我从事

火箭设计和研制工作几十年

  了,每次发射前都是一样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虽有所担心但更多的是对成功的期盼。发射前我常常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总想着成功后再好好睡,可成功后就更兴奋、更睡不着了。

  这次发射准备充分,测试检查全面,各种数据都满足设计要求,所以我更有信心。

  记者:从“神舟”一号到现在,您有没有压力最大的时候?

  王永志:从无人到有人,从上一个人到两个人,任务越来越难,所以我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任务难度越大、付出越多,成功后就越喜悦,但喜悦很快就被新的压力代替了。干航天这一行没有重复的工作,新的任务总是更难,所以压力最大的总是即将面临的这次发射!

  记者:从事航天几十年,您一直保持低调。但随着“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全国人民一夜之间都知道了您的名字,您是否会有些不适应?

  王永志:是这样的。“神舟”五号飞行成功后,全国人民都很振奋,媒体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党和国家给了很高的荣誉,但我深深地知道,这些荣誉是对全体载人航天队伍的褒奖,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我,还是原来的我。

  王永志小传

  王永志,1932年出生,1955年至1961年

留学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1957年改学火箭与导弹设计专业,1987年成为“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1992年担任载人飞船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组组长,工程立项后即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0月12日 第二版)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