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塔打造:生命之塔铸就航天丰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10:01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10月12日电 题:“生命之塔”铸就巡天丰碑——记为航天员精心打造逃逸塔的人们 特约记者 王玫 目睹神舟六号发射壮观景象的人们一定都会注意到,在火箭顶端有一个类似避雷针
“生命之塔”铸就巡天丰碑。在中华民族沿袭数千年的飞天梦成真之际,承担逃逸塔动力装置研制重任并为之倾注了心血与汗水的每一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职工都由衷地感到骄傲与自豪,正是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了技术性能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逃逸救生方式的奇迹。 肩负起民族的希冀 早在863计划讨论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之时,面对这项与京九铁路和三峡工程同列为我国跨世纪标志性工程的鸿篇巨制时,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就开始考虑固体发动机能在这项中华民族的跨世纪工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四院的领导和科技人员最终将目标锁定在载人航天工程的逃逸系统动力装置上。 由于逃逸系统的研制是一项完全从零开始的全新技术领域,国内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原来也曾考虑向国外成套引进该系统,但是,这项技术不但过于敏感,而且,外方漫天要价不说,就是极其高昂的价格也仅能得到这项技术的皮毛而已。最终,航天人毅然选择了走自主研制之路。 当时,国内同时有几家单位竞标参与逃逸系统动力装置的研制。由于四院起步早且起点高,早在载人航天工程论证阶段,四院的技术人员就已经着手搜集材料、设计了多种方案,并好中选优,率先取得了演示验证发动机试车的成功。从设计方案到编写了大量预案报告和技术总结,细致周到的前期工作加上国内一流的固体发动机研制实力,在方案评审中,四院以绝对的优势拿到了逃逸系统动力装置的研制任务。 攻关克险 才智无穷 逃逸塔由于性能特殊、要求极高且是从零起步,技术难度很大,因此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为我国载人航天必须突破的三大技术难关之一。 四院职工不会忘记,1995年4月19日,整个逃逸系统动力装置4个型号10台发动机中最大、结构最复杂、研制难度最大的主逃逸发动机,首次热试车点火后不到1秒钟,超过3000℃的高燃速火焰瞬间将四个前置喷管的弯管部分全部烧穿,四射的火焰将整个试车台烧成了一片火海。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这个意外的“下马威”让四院职工的心一下子掉进了寒冷的冰窖。 试车的惨状让在场的许多人惊呆了。为了这个形状怪异像“四爪鱼”的大家伙,仅四院的机加工人就付出了整整一年的艰辛和汗水。多少人心血的结晶,就这样毁于一旦。而且此时,距总体要求结束方案阶段的时间还剩下不到半年,上上下下千百双眼睛盯着四院,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 院领导和型号两总连夜召开事故分析会。尽管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事先已经考虑到了这种特殊发动机燃烧室的烧蚀和冲刷环境会很恶劣,并采取了比传统发动机绝热层厚得多的绝热方法。但事实证明,传统的绝热方法和材料对这种要求异常苛刻的特殊发动机是根本行不通的。 两总研究后决定,从设计、材料、工艺、技术等多方入手,多管齐下,成立了十多个工艺技术攻关小组协力攻克难关。正值一年当中最为酷热的季节,一场旷日持久、牵涉甚广的“百日攻关”大战开始了。 这是一段创造与梦想交织、成功与失败角逐的时期。从这个时期走过来的每一个四院职工又怎能忘记那一百多个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怎能忘记共同携手风雨兼程的幕幕场景。 年近六旬的发动机总设计师陈立学整天泡在攻关一线,由于连续奋战,长时间站立,他腰椎间盘旧疾复发,疼痛难忍。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实验现象,常常疼得大汗淋漓,连腰都直不起来的他也不肯休息,攻关的三个多月中,他本来已经花白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发动机总指挥王士宝差不多每天都要到实验室、车间,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有时在实验现场一站就是几个钟头。看着攻关组同志们疲惫的神情,想着重如泰山的责任令以及日益临近的时间节点,他常常是眉头紧锁。那段时间,本来就清瘦的他又消瘦了许多。主任设计师刘霓生组织设计人员从设计源头抓起,摸索着进一步优化发动机结构设计。那些日子里,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攻关组的技术人员和一线的工人师傅遴选了成百种材料和配方,做了上千次试验,测试了上万个数据。在闷热的天气里,有时他们一连工作了好多天。为了得到每一项试验的准确数据,工作到深夜成了攻关组的家常便饭。43所主管工艺师王庆利当时已身怀六甲,她忍着因实验室强烈的溶剂气味引起的严重妊娠反应,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齐吃住在车间。她的父亲,发动机总指挥王士宝看在眼里,却也只是隔三差五地偷偷塞些苹果给女儿以补充维生素;工人宋可为经常带病坚持工作,一遍一遍地琢磨新材料的成型工艺。 终于,不知道经过多少个没日没夜的艰难鏖战,多少次模拟试验,新的绝热材料和成型工艺找到了,在四个月后的8月31日成功经受了地面热试车的考核,试车结束后界面解剖结果表明,绝热层不但没有烧穿,还有相当的余量,试车取得圆满成功。此时,距总体要求的时间节点还有1个多月,整体研制进度没有受到影响。至此,研制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最关键的技术攻关宣告胜利结束。 “零缺陷”产品让航天员放心巡天 四院上下丝毫不敢忘记:每一个元器件,都关乎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实现。因此,他们倍加珍惜和爱护这份神圣的光荣使命,并决心以最高的政治责任感,最严慎细实的工作,最佳的产品质量获得最圆满的工作结果。 “百年大计,质量为基,用科学的精神去做!”四院院长周为民要求自己和全体参与研制人员务必常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我们是救人的,人命关天啊,同志们。”在几千人的职工大会上,他历数载人航天发射史上的灾难性事故。法国阿里亚娜火箭发射失败,半年之后向媒体发布了令人绝想不到的失败原因,仅仅是因为发动机里数万个接头中有一个稍稍长了半毫米。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也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密封圈失效。载人航天史上这样惨痛的教训实在太多了。 因为深谙此理,周为民处理质量事故毫不留情面是出了名的。“出了质量问题,唯你是问!”“出现低水平重复性质量事故者视同下岗!”“成功后,我重奖你们!”这些话听起来有些生硬,其实就是军令状!一次,一位为产品倾尽了心血的老师傅,在检查一批螺栓时,居然出现了漏检事故。周为民挥泪斩马谡,严肃处理了这位老师傅,并在全系统范围内开展质量整顿,复查了上千道工序的质量控制规程和元器件。事后,周为民找到那位老师傅讲明其中利害,老师傅老泪纵横地说,我知道,我们现在的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将来都有可能是对航天员甚至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犯罪啊! 如今,在四院,只要一提“载人航天”,那真是字字千钧哪!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把质量意识真正扎进脑子里,融化在血液里。全员“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全过程严密控制的防范措施,确保了发动机不带任何疑点出厂、“零缺陷”交付总体,实现了产品交付合格率100%,飞行试验成功率100%的质量目标。 从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到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再到神舟六号飞船“多人多天”飞行,神舟飞船六次振翼高飞,六次凯旋,把中国航天人强国的决心与信念一次次地抒写在苍茫的太空,把中国航天新的丰碑,高高树在了全国人民的心中。丰碑的上面,也镌刻了航天四院的名字。 一座精神丰碑 在为中华民族圆梦的日日夜夜,四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十一载春秋融入了四院全体干部职工太多太多的心血与汗水、泪水和牺牲。 逃逸主发动机超高强度钢金属壳体由于形状复杂,多为空间异型曲面,再加上硬度极高给加工带来了极大难度。每年平均工时达4000小时、被7414厂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的铣工李亚杰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加工难题。他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机床,白天晚上守在机床旁,反复研究图纸,用试切件反复试验,摸索加工参数。他用来绘图、计算的草纸摞起来有半尺多厚,经他改制的工装、刀具就有几十套之多。 发动机高燃速推进剂装药本身就是一项危险性极高的工作,而由于结构特殊,其中一种逃逸发动机在装药时需采用从未用过的插芯技术,操作中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摩擦起火燃烧甚至爆炸,后果不堪设想。第一次插芯工作现场,空气凝结了。控制室里,从领导到职工,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手心里也都捏着一把汗,有的青工更是无法控制紧张的情绪。7416厂三车间插芯组老组长田新华和副组长面对不可预知的危险,主动请缨:他们都还年轻,我来!他们坚持诺大的工房内只留下自己。那一刻,他们毫无顾忌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却把自己交到了“死神”的手中。 逃逸系统发动机副总指挥余海林结婚第二天就上班组织产品进场工作,还没来得及与心爱的妻子共度蜜月的甜美,他又起程前往千里之外大漠深处的卫星发射中心,这一去就是几个月。7416厂青工何雪光自飞船进入靶场飞行试验阶段后,婚期就一拖再拖。可为了神舟五号的发射试验,他原定在国庆节举行的婚礼又得推迟了。对于这场迟来的婚礼,他的未婚妻何丹十分理解:“国事重于家事,我们感到无尚光荣”。 浩瀚宇宙铭记,苍茫青山作证。载人飞船逃逸系统十余年的研制历程,凝结了四院两代人的汗水和心血。在他们当中不乏夫妻比翼,父子并肩,兄弟齐上阵的范例。如今已退休的原逃逸系统发动机总设计师陈立学与逃逸发动机的副主任设计师陈红斌,原发动机总指挥王士宝和从事发动机壳体前燃烧室成型工艺工作的高级工程师王庆利——这两对“上阵父女兵”一心扑在逃逸系统发动机研制工作中,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 航天事业就是一根如此神奇的接力棒,一代代薪火传承,年轻的四院职工正踏着前辈的足迹朝着新的更宏伟的目标继续向前讯跑。正是这种航天人如夸父追日般的舍身精神,铺就了中国人的通天路。 西北望长安,满目春色浓。作为逃逸系统发动机行政总指挥的四院院长周为民无限感慨地说:“回顾载人航天工程逃逸系统十余年的研制历程,我感到最欣慰的是,四院在涉足一个完全陌生的、全新的技术领域时,厚积薄发,应对从容,没有出现大的失误,体现了作为专业研究院的水准。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四院参与研制的逃逸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性能最完善的逃逸救生方式之一,达到了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中华飞天梦圆的这一天,全体四院职工殚精竭虑,用自己的行动最好地诠释了‘国家至上、争创一流’的四院精神!”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