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专访载人航天工程总师王永志:使命高于一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11:23 CCTV-4
专访载人航天工程总师王永志:使命高于一切

王永志(中)和技术专家讨论问题(图片来源:国新图库)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cctv-4《航天人生》:“使命高于一切”--专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

  王永志,中国运载火箭的一名技术专家。从1987年开始,王永志就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蓝图规划,1992年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以来,他已经在这个特殊而重要的岗位上连续工作了13个年头。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王永志形容自己在这十几年中非常投入,是在一种很兴奋的状态下度过的。

  [记者孙宝印]:

  您设计出来的

火箭,每次发射心情都不一样,特别是载人航天事业以后,你做总设计师,这次马上神六发射,发射之前,你的心里状态什么样的,给我们描述一下?

  [王永志]:

  我是一直从事火箭设计和研制的,对于每次经过长时间准备之后,进入发射阶段,这心情,一般的是既紧张又兴奋,既有所担心,但是更大的是对成功的期盼,说每次发射成功,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是非常兴奋的。

  [记者孙宝印]:

  具体到神六发射之前呢?

  [王永志]:

  对于这次神舟六号的发射,因为准备的时间比较长,比较充分,这次发射之后进行的,特别是上天产品对它进行的测试检查,检查的项目很全,检查的状态也是正确的,检查的结果,各种数据是可信的,都满足了工程上的设计技术要求,当然也发现点问题,但是这问题都不是直接影响成败得,所以根据这个情况,发射前,我们是很有信心的。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巨型航天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号飞船从一开始就是按照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三个舱的方案进行设计和研制的。当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轨道舱可留在轨道上,作为一颗科技卫星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而此次神舟六号的航天员将首次走出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工作。

  [记者孙宝印]:

  神六发射的在我们总体载人航天事业当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王永志]:

  神舟六号和神舟五号相比,它有很大的不同,这次是两名航天员,要飞行多天,也就是今天多人多天,而且他们要穿舱从返回舱出来,到轨道舱,去轨道舱进行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他们要进行操作,所以这次实际上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王永志认为:发射神舟六号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必不可少一个环节,如果把它纳入工程的全局来看,这就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王永志]:

  92年中央确定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当时是考虑到这个工程规模宏大,持续的时间很长,所以当时就确定这个工程分三个阶段,也就是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的计划,主要是要突破关键技术,确定方案,创建,研制和试验的条件,然后进行飞行实验,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历史性突破,这是第一步。

  王永志说,2003年10月16号杨立伟乘坐的神舟五号安全返回祖国大陆后,就表明:中国已经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的历史性的第一步,从神舟六号起,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

  [王永志]:

  第二步计划,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比如说多人多天的飞行,出舱,就是太空行走,还有空间的交会对接技术,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就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间站,这样的话就建成了一个中国的空间航空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空间站之间,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实验。

  王永志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出第一步用了11年的时间,这是计划之中的,因为第一步的任务很艰巨:要确定整体方案;要在关键技术方面组织攻关;要创建各种研制实验条件;另外还要建成全国的协作网,把队伍组建和训练好。第二步需要的时间,大体上和实施第一步计划的时间差不多。

  [王永志]:

  神舟六号可以说是第二步的第一次飞行任务,所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载人航天整个的工程过程中,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现在是多人多天飞行,和杨利伟的第一次飞行就不一样了,他就一个人飞行了21小时23分钟,许多的事情要好办得多,人多,时间一长,对环境的控制和生活的保障,就困难得多了,而且这是将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次要进行全面的考验。

  王永志强调,许多事情一到天上就变得复杂了,有许多问题在地面是无法实验,无法验证的。因为地面上的地球引力无处不在,无法造成一个长时间的失重环境,许多实验只能留到天上去做,要从天上采样回来后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解决的办法。

  神舟六号历史性的任务概括起来就是:继续考核和完善工程7大系统的功能和性性能,为神舟七号,神舟八号,打好成功的基础。

  [王永志]:

  我们说神舟六号主要任务是什么?就是继续攻克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像这个环境控制,多人多天的环境控制,这个基本技术之一。另外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生活保障,生命保障,多人多天,吃喝拉撒睡全得都解决,我们都多少措施,这些措施是不是有效呢,要进行考核。

  睡觉也变成难题了,睡觉本来人在上头是漂浮状态,站着睡,躺着睡是一样的,在哪睡都一样,不需要床了,但是不行,人睡着了,他的漂浮状态,一会儿航天员在那,一会儿航天员在这,到处乱漂,一会儿把那个仪器碰了,或者他自己的胳膊腿被碰了,这都不行,得把他束缚住,有一个大睡袋叫他进去,把他束缚住,胳膊别乱动,腿也别乱动的。当然头朝下睡和朝上一样,躺着,站都一样,在睡袋里把他固定在哪,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能睡得很扎实,很熟,这是个问题,有待于实验。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一开始就瞄准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载人飞船,在总体技术方案制定、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处理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常说:承担这项任务,必须有这么一个认识,就是使命很光荣,责任很重大。

  [记者孙宝印]:

  我们在采访其他系统的指挥,设计师的时候,经常提到,我们在设计中到中国特色,不是这个观点在您的脑子里始终存在,中国特色的航天事业在技术上有什么特点,怎么样做就是中国特色?

  [王永志]:

  首先考虑的就是我们在别人40年以后开展的载人航天工程,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一个路,所以最后还是根据我们中国自己的国情,要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我们不能再从头来和它40年前一样做,我们要迎头赶上,也就是像(近地轨道飞船)联盟号是最先进的,但是它已经经过三次改进,前头还有两种飞船,他改进到这种程度,我们的目标就是瞄准它最先进的,最后一种型号,将来我们做完了之后,开始飞行之后,能和它处于一个技术水平上和它并驾齐驱,这就是跨越式的赶超。

  [记者孙宝印]:

  这就是你说的跨越式?

  [王永志]:

  比如说美、苏,当年都做过大动物实验,花精力很多,时间很长,那么到我们这个时候了,我们已经知道了,美苏的航天员都安全的升空和返回,难道我们还需要送头大动物做实验吗,所以在定方案的时候有争论,最后还下决心不做,所以这样的话,省了多少经费和时间,所以我们就可以迎头赶上去。你比如说他们逃逸救生的做法,我们想出了更好的办法,我们干脆就是定点回收,就是几个点,我们的飞船让它能够击中,让我们有搜救力量的地方降落,飞行,这都是很有特点的,就是我们有中国的特色,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的做法也有我们的特色。

  将飞船送入太空,运载火箭必须凭借巨大的、向上和向前的力量,才能将飞船按照预定的速度和方向送入太空。而此次把神舟六号送上太空的依然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王永志是运载火箭技术方面的专家,在从事载人航天之前,他曾经参加过6种火箭的研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使命高于一切”的人生信念,让王永志显示出了过人的胆识和魄力。

  1988年12月,中国政府决定研制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承揽发射外国卫星的任务,当时离发射时间只剩下18个月。

  [记者孙宝印]:

  18个月意味着从设计到完成必须在18个月之内完成,但是我了解到一般你们设计一个卫星,或者设计一个航天器,大概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正常的时间应该是5年的时间,但是只给你们18个月,您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

  [王永志]:

  这项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一般的正常情况是得四、五年的时间,但是由于和国外的合同,是市场,要是国内的任务,我们可以提出来,要一个正常的研制周期,可是市场人家不等你,你要干,别人就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采取一些无常的措施来完成这项任务。

  [记者孙宝印]:

  后来您规定这个设计和制造分别是多少时间?

  [王永志]:

  整个的设计就给了三个月的时间。

  [记者孙宝印]:

  本来是一年半到两年,您给三个月的时间?

  [王永志]:

  三个月的时间,所以当时各个设计部,设计所那是昼夜灯火通明,到上手开始设计图纸,第一步,就是把图纸设计出来,然后才能生产,所以这样的话,我们昼夜都在制图,这个图板是办公室放不下,走廊里全是图板。冬天,走廊里都是图板,都在那制图,就是在三个月内图图44万张,空前的进度。

  [记者孙宝印]:

  您还给自己立一个军令状?

  [王永志]:

  这是在确定,航空航天部,开会研究,各路兵马在一起研究,这个长二捆到底干不干的时候,我当时在这个会上有一个很简短的发言,我就提出来,只要是航空航天部,打通协作关系,协助我们能够贷款,我们院保证在90年6月30号以前,把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待命发射,就立了这么一个军令状。

  [记者孙宝印]:

  后来这个长二捆成了我们发射载人航天,CZ2F的前身?

  [王永志]:

  实际上现在载人航天用的这种运载火箭-长2F,就是长二捆改进而来的,从外形上一点变化没有,里头提高了可靠性,又采取一些措施。

  同神奇的设计进度一样,王永志的人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生在农村的他曾经对农作物很感兴趣,幻想长大后当一名生物学家,但命运却最终把他和火箭联系在了一起。他先后参与主持的六种新型火箭的首发全部成功;他用1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大推力捆绑式火箭的研制,令国外同行惊讶称奇;他用十年时间赶超了国外近40年的航天发展历程,圆了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梦想。

  面对成绩,王永志总是谦虚地说:“荣誉属于整个集体”。这个集体中其实也包括他的妻子王丹阳。

  王丹阳曾经和王永志一同

留学莫斯科,一个在航空学院,一个在石油地质学院。1960年王丹阳回国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和丈夫两地分居了12年。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王丹阳几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两个女儿的抚养。调回北京后,王丹阳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来到运载火箭研究院,改行搞科技信息研究。

  [王丹阳]:

  我觉得我在干我自己的事业,是他的事业也是我自己的事业。所以我心甘情愿。

  王丹阳对丈夫生活与事业的关爱和支持,也感动着家里的晚辈。

  [王丹阳]:

  我女儿就说,你可别惹我妈,我妈像保护大

熊猫一样的在保护着我爸爸,别惹他,我们少让她操心。

  家人的无私奉献,更增添了王永志梦圆太空的动力 。

  [记者孙宝印]:

  您在长二捆上提出的天字第一号,现在也成了许多航天员一个奋斗目标,你怎么理解这个东西,我觉得它一种精神上的东西?

  [王永志]:

  提高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这个判断当时理解还不深,神舟五号发射完了之后,这一点可是体会得非常深。

  王永志常常很自豪地说,载人航天工程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成就,就是用十几年培养出一支新的航天工程队伍,这个非常可贵。现在整个飞船和火箭的队伍,年龄在35岁以下的人,已经占80%,飞船上的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都是40岁左右的人,是一支很年轻的队伍。他们积累了经验,增长了知识,逐渐的成熟起了的,已经能够挑起载人航天事业的大梁。

  [王永志]:

  我们中国人,也要进入人类活动的第四领域,进入太空。我们为什么要建空间站?我们就是想探索宇宙的秘密,开发空间的资源,叫它造福于人民。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