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航天专家王壮和庞之浩做客新浪聊神六飞船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17:16 新浪网
航天专家王壮和庞之浩做客新浪聊神六飞船实录(3)

航天专家王壮、庞之浩和主持人在一起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内容导读:

  ●“神五”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后依据本身经验提出了对飞船改进的建议。“神六”航天员回来后,我们也会根据他们的感受进一步改进飞船设计。

  我国航天员在国外培训获得高度评价,他们出身于优秀飞行员,经历四到五年的培
训之后,某些素质已经超越外国航天员。

  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飞船比航天飞机有优势,飞船的着陆方式更安全。我们进行了大量实验,改进缓冲座椅,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主持人: 这些食物都是比较好的,不会有什么残渣,如果有一些残渣可能有一定的危害性。

  庞之浩: 我们防止残渣有几种方式,一种是做成黏性的,偶尔有残渣可以利用吸尘器打扫。

  王壮: 杨利伟拍地球的时候,过去有那么一个画面,他通过舷舱看地球,后来我们发现在玄舱窗户上有一些小黑点,针对这个我们在地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看怎么保持清洁,每道工序完了之后用吸尘器清洁,所以这次的镜头就比较干净。

  庞之浩: 我看电视报道除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负压吸尘,一种是正压吹走,所以能保持飞船里面非常干净。

  主持人: “神六”肯定是吸收了“神五”很多经验,或者是说看到“神五”不好的地方进行了改进,杨利伟依据本身的经验和现场的一些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我想在这方面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到现在为止有没有出现一些我们一开始没有预想到的情况,或者说有没有公布这样的情况。

  王壮: 没有。

  庞之浩: 现在我没听说。航天员下来可能还会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议。

  王壮: 比如说一个具体的事儿,就是舷舱一共有两个,当时我们对这两个舷舱采取不一样的外表涂层,多多少少还有实验性质,杨利伟上去以后发现通过这舷舱往外看确实不一样,有一个好一点儿,有一个坏一点儿,我们针对杨利伟的意见把工艺都改成一样的,都改成比较好的那个舷舱,这回两个舷舱清晰度都非常好。

  庞之浩: 说到这儿我还想问王总一个问题,好象有一个改进,原来有一个储物箱和储物袋进行比较的试验,原来杨利伟上天时也进行了比较。

  王壮: 这次看到很多软包装的储物袋拿起来比较方便。

  主持人: 我们热切期望两位航天员能够平安返回,给我们更多有意思的太空之旅以及生活经验,这对我们下一次飞行是非常宝贵的,这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的宝贵经验。

  网友:航天员为什么总是年龄40来岁左右,这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王壮: 飞船毕竟在太空中运行,而且内部机构系统非常多、非常复杂,尤其在太空中运行,航天员作为指令长,作为副指令长也好,要有比较多的在飞机上飞行的经验,所以咱们的航天员都是从飞行员当中选拔出来的,大家也知道我们从歼击机飞行员中选拔出来这些航天员,他们在学校里面学习,毕业以后要驾驶歼击机飞行,这些航天员到大队之前已经身经百炼,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们一毕业就被选拔飞歼击机,都有上千小时飞行经验,到这儿又培训好几年,所以年纪自然而然到了40岁左右。

  庞之浩: 这也是航天员的黄金年龄,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其实可以讲一个小故事,早期苏联选拔航天员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个领域当中选拔,有人说从飞行员当中选拔、有人说从登山运动员当中选拔,后来一些老专家认为从飞行员中选拔是比较科学的,因为航天和航空有相似的地方,因为飞行速度同样都比较快,第二都比较复杂,所以美国、苏联以及我国刚开始的航天员都是从飞行员当中选拔,培养职业航天员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所以周期比较长一些。

  主持人: 美国宇航员也有一些比较年轻的,我想问一下王总,可能因为分工的不同,对年龄段的要求也不同,比如驾驶员、工程师,甚至我们还看到太空游客也上去了,这也是一个例子,60多岁也可以上去。

  王壮: 实际上作为指令长要有比较丰富的飞行经验,特别是如果飞船出了故障他有能力判断这个故障,并且有办法进行修复。随船工程师需要对这个飞船了解比较多,但是载荷专家可能上去就做某一方面的试验,在地面经过一段培训,适合飞行了,他上去搞自己的试验,这部分人年轻的也可以,年老的也可以,这次美国的例子是60多岁的科学家,他上去还是做一些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他在地面都摸索过。

  庞之浩: 美国和苏联在航天员的标准上有所不同,苏联早期整个年龄还是偏年轻的,目前世界上最年轻的职业航天员是季托夫,他26岁就上天了,当时可能出于太空竞争的考虑,职业航天员分三类,一类是飞行专家,一类是任务专家,苏联叫随船工程师,做一些设备维修、太空行走工作,还有一种是军事专家,非职业航天员中包括刚才王总说的载荷专家,比如第一个美籍华裔航天员,他是大学的科学家在上面做实验,像奥尔森那种就更业余了,他们属于游客,奥尔森为什么时间比较长,他本来要去年上天的,因为身体不好延迟了,目前上天年龄最大的是77岁的格林。

  网友:航天员要具备非凡的能力,他要承受10个G的超过自身的压力。

  王壮: 不完全是天生的,和训练有关系,但是毕竟和人的体质有关系,比如我们两个同样是歼击机飞行员,我们两个人体质不一样,多多少少是有区别的,比如比我年龄大的人,看起来比我结实,可能比我体质更好。

  庞之浩: 这不一定。这次上天的费俊龙是航天员里唯一的特级飞行员,他的素质是非常好的,王牌飞行员。

  主持人: 有一位网友还提出一个问题,刚才也提到了,他想问一下两位专家,这里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王总是留苏的航天专家,网友提出国内的航天员和国外的航天员比较,生理条件是不是更棒一些。

  王壮: 我接触过一些航天员,我原来在莫斯科学习,一些同学后来成为航天员,他们到中国来访问,老同学都见过面,但是根据我的感觉,他们跟现在我们这些航天员相比,在体质、在有些方面确实不如咱们的航天员。

  庞之浩:他们评价中国人小巧灵活,更适合当航天员,据说航天员到俄罗斯进行失重飞行训练,他们想故意刁难我们,搞抛物线飞行,让中国航天员看看有没有失重的反映,他们自己的教练员都吐得一塌糊涂,我们的航天员表现非常好,他说我们的航天员是一流的。

  主持人: 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们关心了航天员生活之后,很多网友最关心的还是返回过程,我想请问王总,王总也是很有经验的,刚才也探讨了一个问题,关于回来的时候座椅对航天员的保护,在这方面“神五”和“神六”是一样的吗?

  王壮: 我把返回过程简单描述一下,一开始这个飞船是这样飞行,为了返回它需要制动,必须调180度,但是我们还有轨道舱,所以返回的时候首先旋转90度,目的就是把轨道舱分掉,这样让它和返回舱、推进舱不在一个轨道平面,然后我们再调90度,原来是正飞,后来是后飞,是掉一个头,为了回来,大家看到制动

发动机,然后这个发动机进行点火,把速度降下来。返回舱和推进舱连在一起,能够进入大气的只是返回舱,下一步还要把推进舱分离掉,只剩下返回舱,返回舱载入大气,到10公里的时候上面有两个降落伞,一个是主降落伞,一个是备降落伞,一般把主伞打开,这时候光靠降落伞速度不能完全降到航天员能够承受的冲击力,在返回舱下面还有四个发动机,在离地面1米多的时候四个反推发动机工作,这样就可以软着陆。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动作就是把座椅提起来,目的是什么呢?怕万一这四个反推发动机不工作,这可能对航天员造成伤害,我们的座椅能抬起来,有一个缓冲结构,等于一着陆它自己往下走很长一段行程,把座位上的航天员的过载减小到能够承受的程度,“神五”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感觉到还不是非常完善。因为当时“神五”就一个人,现在两个人,当时集中精力把中间的座椅解决得比较好,旁边这个还稍微差一些,这次“神六”是两个人,所以我们在地面做了一系列试验,就是解决座椅缓冲问题。

  网友:飞船的返回和航天飞机有什么不一样,我看

发现号就和飞机一样从高处往下滑翔着陆,飞船是降落伞保护缓缓着陆,哪种着陆航天员承受的过载更大?哪个更安全?飞船会不会发生意外,降落伞如果没有打开或者降落伞被树林扎破怎么办?

  王壮: 我们也考虑到这个问题,如果降落伞打不开,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现在不是一个伞,有主有副,正常情况主伞打开,如果遇到意外情况启动备用伞,有了双保险就不会出现事故。

  主持人: 你认为飞船和航天飞机哪个着陆方式更安全一些?

  庞之浩: 这比较来讲,航天飞机的过载更小一点儿,是滑翔式着陆,采用了飞机的技术,我们的飞船已经有很大的改进,从弹道式改成半弹道式着陆,实践表明飞船更安全,由于飞船整个比较简单,放热系统不像航天飞机那么复杂,航天飞机比较复杂,再入的时候防热要求比较高,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就是再入的时候机翼破损,高温气流上去了,现在美国在这方面还是准备采用飞船方式进行着陆,更安全一些。

  主持人: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的探讨暂时告一段落,网友提出很多问题,意犹未尽,没有关系,我们接下来还会邀请其他专家解答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应用系统、着陆场的情况,今天非常感谢王总和庞老师作客新浪,谢谢两位。我们今天的聊天现在告一段落,谢谢,再见!

  庞之浩: 再见!

  王壮: 再见!

  

[上一页] [1] [2] [3]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