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早报第52期特刊(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10:16 法制早报 | |||||||||
副市长的另类受贿
2005年8月1日 一版 作者:记者王甘霖 摘要:作为副市长的余斌,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钱财,从形式上讲,这是一种受贿行为。但与其他同类案件不同的是,余斌并没有将这些钱用于个人挥霍,而是用来帮扶那
社会反响:法制早报最先报道了余斌受贿济贫事件,从而在社会上引起了一次范围巨大的讨论,余斌的罪与非罪并非是争论焦点,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的执政环境和一个官员的好与坏成为热议的话题。 一个“黑老大” 政治明星之路 2005年7月11日 二版 作者:记者丁观有 摘要:据资料显示,熊斌曾因抢劫罪被判刑,刑满释放后从事个体建筑并迅速暴富,之后当选绥江县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县人大代表,成了当地知名的老板和“政治明星”。 2005年7月2日下午,位于云南边陲金沙江畔的绥江县,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在老百姓中传递着,“熊二娃被法院判了无期徒刑”。 与熊斌一同被判刑的,还有熊斌10个同伙,其中甚至有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 读者留言:熊斌是官场中的异类,因富甲一方而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但他的“发迹”过程却满含着“黑色”的因子。这类人的“商而优则仕”是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的问题。 11年前的 律师预言 2005年4月12日 十三版 作者:记者朱雨晨 摘要:一个人如果能预知三天,便可富甲天下;一位律师的辩护意见预见了11年后冤案昭雪,然而,这个预见却未能避免法律的公平正义遭受沉重打击—— 11年斗转星移,回视佘祥林杀妻案一审判决书,当年最庄严的“铁证”,今天却成为最大的笑话…… 东华集团 “蚂蚁神话”破灭 2005年6月20日 一版 作者:记者郝亚超 摘要:集资过十亿、一系列虚夸产业、至少十一万户家庭的噩梦…… 当确信汪振东已经被拘留的消息后,董炳友、李雪冬、杨维民等 14 个分别来自辽宁 14 个城市的东北汉子终于松了一口气。 54 岁的抚顺汉子董炳友竟当场老泪纵横。他们里面,除了农民,就是下岗职工。 实际效果:文章见报后,引起了辽宁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加速了对此案的侦查。有关部门和人士感谢法制早报的正义感和勇气。
我看到死神愈走愈近 法制早报记者携手著名摄影记者远涉云南瑞丽、“厮混”于毒贩和吸毒者之间,一份26名吸毒者的生存报告别样“花”开,呈现给我们的读者的是一份凝结心血和艰辛的毒品警示录。 26个吸毒者生存报告 2005年6月27日 二、三版 作者:记者韦文洁 摘要: “开始吸是为了尝新鲜,就吸呀吸,吸了两三次,就上瘾了。” 6月15日早晨8点半,云南瑞丽。“我还在睡觉啊,以为是公安来叫,正差一点点,准备翻窗跑掉呢!”依南允对《法制早报》记者说,“不是在屋里听见你的声音,我不敢开门。”依南允解释,“全村300多个人,有40多个抓去戒毒了。” □韦文洁 “真想一刀砍了你。”6月14日下午四点二十分,17岁的阿弟坐在姐岗小学背后橡胶林的砖堆上,在用矿泉水瓶改装成的水烟筒吸完一粒麻黄素,又猛吸了一大口“4号”(海洛因)后,才抬起头,斜着面无表情的脸,盯着即将离开瑞丽的卢广,从嘴里缓缓地吐出了这句话。 卢广是我此行的摄影记者。 两年前,到云南瑞丽采访的卢广发现了因吸毒濒临死亡的阿弟,了解到他8岁时母亲跟外面的男人跑了,在被他称为“鸡婆”的继母那里得不到温暖,靠和爷爷相依为命。11岁时,就独自带根“打狗棍”游走江湖,从保山的家里跑到瑞丽,和大人们一块喝酒抽烟,吸上了“4号”。现在是有家不能回,要想活下去就必须戒毒。为了抢救这个年轻的生命,卢广花费数千元,亲自把他送到戒毒所戒毒。去年初,当阿弟从戒毒所回家,发现家里最疼爱自己的爷爷已经死去,巨大的愧疚感和失去爷爷的悲痛,使他对卢广,心中充满的就不仅仅是感激,还有一股难以言述的愤怒。 在这个17岁的少年眼里,如果卢广没有送他去戒毒,在爷爷临死前,他就不会看不到这个世上最疼爱他的亲人。因为亲人的离去,现在见到这个昔日的救命恩人,他是咋看咋不顺眼了。 说要动刀砍人,阿弟可不是只动嘴巴不动手的君子。 在瑞丽毒友的心中,背插尺余长双刀,没有读过书,爱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有时似梁山好汉,有时又翻脸不认人的少年大侠阿弟,打起架来,更似一个刀和拳头齐上不要命的“活阎王”。 做好事有好报。但对于阿弟这样的吸毒者而言,也许就要打个问号。 他们的眼中,世界上最恐怖和最令人担心的是,哪一天没有钱买不到毒品,就会一身臭味弃尸街头。 当天下午,因为马上就要离开瑞丽了,卢广在和阿弟告别前,还找到34岁的四川人张佩华,再次提出要送他到医院里治疗烂腿,并给他20元一天的工资。结果依然遭到了拒绝:“没用,这是艾滋病。镇上派出所给检查的。”腿疼的时候,他连坐下去都很困难,手上柱的木棍成了他另外的一条腿了。现在他脖子上、胸口到处溃烂了,找不到一块完整干静的皮肤。 张佩华最大的梦想是回家看看,但他却拒绝了这求之不得的希望。他渴望回家,却离不开瑞丽。因为他明白,在世界上,几乎再也找不到这样一个靠捡垃圾能维持吸毒的地方。 这里的毒品实在太便宜了。 就像阿弟所说的,“一日吸毒,终身难戒”。对他们来说,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肉体,而是源于心灵。要重获新生,首先就必须战胜自己,赢得一个正常人的心态。而这随便一个正常人可以做到的事,现在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梦想。 曾经的帅哥小勇很想回家。父母去年和今年都来接过他两次,但他却躲开了,让朋友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好。“好好的一个人,被冰毒烧得满脸伤疤,没面子回家。”一看到镜里那张“毒王”恐怖的脸,小勇就变得十分伤感。 住在朋临旅社地下室的重庆北碚人蒋山似乎也有同感。 他说儿子已经20岁,高中毕业了,也不知有没有考上大学。 还有他的老婆桂英,一谈到这个话题,他心里就很痛苦。他说到1998年才知道桂英卖淫的事,现在他们已经两年多没有夫妻生活了。 而桂英面窗而坐的木桌子上,那块她花一块钱从夜市上买来的小圆镜里,清晰地展现出冰毒留给这个昔日美人那刺眼的纪念,额头上一字排开的8个烂疮疤…… 面对26个吸毒者,我无法看到他们的昨天。但十天来和他们的朝夕相处,我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无奈和悲哀。因为死神愈走愈近,和他们如影随行的,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已经快到上车的时间了,卢广给了阿弟一百块钱,劝他别再吸毒了。 阿弟无语。 当卢广转身才走出几步时,背后突然响起了一声惊雷般的长嚎:“卢广,如果你没死,下次我还想见到你!” 我转过头去,看到阿弟眼睛虽然看着我们,嘴里又在喷云吐雾。 看到阿弟吸毒时如此地专注,不由让我有点担心:阿弟,当下次卢广来到瑞丽的时候,他还能见到你么?
中国走近物权时代特别报道 新华网“人大审议物权法草案”等法律专题,同一天内引用7条,其中本报评论《集国人智慧成伟大法典:中国走近物权时代》被设为头条。《中国人大》物权法增刊的“媒体聚焦”栏目,法制早报报道与其它三家“巨无霸”级媒体同时刊发。 “是不是我也能分点儿?” 2005年7月4日 一、三、四、五、六版 作者:记者朱雨晨、白涛、侯兆晓,实习记者赵矗、韩莹 摘要: 本报以四个版面的篇幅,从公众对物权法了解情况、物权法概念、物权法立法情况、物权时代中国人生存状况等方面对物权法进行了全面报道。 本报收集的120份调查有效问卷,成为日后几乎所有媒体引用的资料。 □赵矗 一拿到物权法草案,几个同事先一起努力做出了一份物权认知问题的调查问卷。在此之前我对物权概念一窍不通。制作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赶紧从学法律的同事那里囫囵吞进几个晦涩的物权名词。肚子里揣着几个还没捂热的物权概念,就匆匆出了报社,开始调查。 第一个被调查的对象是老金,出租车司机。遇见他的时候是下午4点,燥热。上了他的车以后我先和他抱怨了几句北京这该死的热天,他表示自己刚从家里空调房里睡醒出来。 “怎么着,昨天上大班来着?”一句顺着他的话往下寒暄的话令他勃然大怒。 他扭过脸来,目光中充满了愤怒,随后这愤怒变成了不屑。“大班?那是农民。我再怎么着也是个旗人啊,上大班?!”口气中甚至还有点委屈。还好,在之后他谈到自己养的鸟和狗的时候,我表现出的极大热情令他一开始被伤害的心得到了安慰。调查得以顺利地开始了。 虽然政治性挺强,“天然孳息”、“用益物权”等几个名词老金还是不知道。在问及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是否平等时,老金笑得很暧昧,“法律里写的是平等吧?” “对,但是您是怎么认为的?” “国家财产写的是神圣不可侵犯吧,私人财产写的是不可侵犯,这中间少一‘神圣’,差得就远去了。能平等得了吗?” 别说,还真有点政治家的风采。 回家之后,将问卷迅速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在互联网上张贴的形式发送到世界各地,问卷回收之后我才意识到不足,虽然和事先估计的差不多,物权五名词没几个知道的,但是这些家伙学历、职位偏高。虽然不是大规模调查,也得尽量全面不是? 扭头出门进了小区旁边的菜市场,卖瓜卖菜一边修水管的农民朋友们都实在,除了卖瓜的要求买一个西瓜之外,调查进行得十分顺利。 从菜市场回来,在小区门口碰见了纳凉的老刘,我们小区物业的一个经理。寒暄一下,递上一根烟和一份问卷。老刘不含糊,三下两下就填完了问卷。 接过老刘的问卷,我直接看的第四题“小区的车库您认为归谁所有?”一看我就乐了,老刘选的是归业主所有。 “嘿嘿,刘经理,这小区的车库您觉得是归业主所有?” “是啊,怎么的?不对?” “那咱们小区前几天新盖的几个车库,是你们物业卖的吧?要是归业主,是不是我也能分点儿?” 老刘顿时语塞:“……你别跟我扯,卖给业主啦,现在归业主所有啦。嘿嘿。我还有点事,先走了。”痛快人老刘撤得比答题的时候还痛快。 回家之后,点点问卷,就差几份没弄出来,终于松了一口气。
高知少壮官员腐败生态圈 2005年4月26日 一版 作者:实习记者申欣旺、张娜 摘要:“30岁做上了正处级,35岁就进阶正厅,跟河北李真棋逢对手--可惜又都栽了。”这是一位看了高勇亲笔撰写的“高勇忏悔录”的成都政法系统工作人员发出的感叹。 “两年一小跳,三年一大跳”形象地描绘了高勇仕途升迁之快。年仅40岁的高勇,任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职。 本报思维:官员腐败一个司空见惯的话题。然而,高学历、年轻化成为腐败新动向。 新“八大员” 的黑色勾当 2005年8月22日 六版 作者:见习记者李亮 摘要:医生借看病强奸女病人;教师借辅导猥亵幼女;导演借拍戏索要“胴体红包”;记者借采访收受贿赂…… 法早审视新“八大员”:医生、教师、经纪人、导演、记者、导游、软件工程师、科研人员。 记者感言:职业“病”不是病,疼起来可真要命!而且是要了社会的命!想想黄金职业中握有特殊权力的那些人,一旦得了“病”,可怕之极。 冤假错案解析 2005年6月27日 六版 作者:记者张有义 摘要:“佘祥林案件中办案民警潘余均的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不破案,完成不了这项任务,不仅是奖金没有了,还可能受到处分;现在办了错案,那种压力不仅是民警自己坐几年牢的事,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这是一位办案民警谈起冤假错案时最原始的反应。 记者感言:报道见报后,本报编辑部接到大量读者来信,提出见解,本报曾开辟专栏摘要刊发。 电动自行车禁令 一刀切须“缓刑” 2005年8月8日 十一至十四版 作者:见习记者刘潇潇、赵瑜、毛剑平、李亮、张娜、李明思,记者曹芃、张有义 摘要:7月11日,蒋先生骑电动自行车在珠海市上冲检查站被交警查扣,要以“无驾驶证驾驶电动自行车在路上行驶”进行罚款。 蒋先生表示,市民骑一辆2000块钱的电动自行车就被罚500元,甚至罚1000元,那么小汽车岂不是要罚几千? 读者反馈:电动自行车是我每天上下班的代步工具,为什么要禁?理由成立吗?感谢法制早报这组专题报道。 北京一读者
男性间性暴力在法律空白中“蔓延” 《男性间性暴力》报道刚刚刊发,“google”转载量即达到5270个,这样的关注度出乎我们的意料。来自热线的反馈更是一个接一个。有一位网友这样说:“《法制早报》这样的视角没有做作、没有炒做,值得称赞。这个话题没有别的,因为这是作为生活中的我们自己的事情,关注这样的事情就是关注人自己的生存。” “这个挨千刀的题材” 2005年7月18日 六、七版 作者:记者张有义、曹芃,实习记者李亮、刘潇潇、张娜 摘要: 正当人们对同性性暴力侵害事件议论纷纷之际,2005年6月底,在苏州,一位打工者刘某多次遭到老板性暴力侵犯,刘某刑事自诉到法院,但因缺少证据法院未予立案。 这些同性性侵害的受害者应当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摆在立法者面前,如何保护他们的权益,无疑已经迫在眉睫! □李亮 屈指算来,《男性间性暴力在法律空白中“蔓延”》已经离我们远去两个月了。 想想初做这个选题时的窘态,大家炸了锅似地讨论,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尴尬地笑,当时给我一种很奇怪的景象,仿佛氢弹爆炸后陷入的一阵苍白无力的宁静! 毕竟这是一个边缘化的题材。我想。 后来,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个边缘化题材竟然被推上了圆桌,大家又开始围着讨论,只不过这次要规矩多了,因为要做成大策划、大动作。受宠若惊的我匆忙着手准备,心里的充实表现在脸上是傻呵呵地笑,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还没有摆脱氢弹爆炸的恐慌,只因为这是一个边缘化题材。我没底气。 后来的日子就是大家分散东西,每个人揣着任务,各忙各的。 我开始着手大量的采访和搜寻资料。少得可怜的几个案例让人闹心,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书籍也提不出只言片语,唯一能充充门面的是同性恋的数据资料,同性恋已经够边缘了,没想到这个更扯皮。 约到性法学专家吴宗宪对我来说,是件很幸运的事儿!我兴冲冲地拿着录音笔,揣着采访本出现在吴老师面前,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虽然是边缘化的题材,但总是有专家在研究呢!我还不是孤独的奋斗者。 吴老师告诉我民工阶层是案件多发区,在他的指点下,这一次我冲进了一个更加边缘化的群体。 我的出现难免令民工兄弟们有些诧异,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一个人千里迢迢跑来问一些不知廉耻、伤风败俗的事?面对他们一个个一脸茫然的神情,我也局促起来,本来准备好的台词全咽肚里去了。我又开始念叨,这是一个边缘化的题材,这是一个边缘化的群体。我要厚起脸皮。 看来厚着脸皮的成效是显著的。和民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并没有以“蛇尾”收场,这点让我非常欣慰。不过随着采访的深入,让我更加欣慰的,不,应该说是大跌眼镜的是我忽然明白:这个边缘化题材并不边缘化,仿佛又一枚氢弹在脑袋里开了花。氢弹的发射完全源于我和民工兄弟们的肝胆相照,无话不说。聊天聊到这份上自然什么重磅炸弹都有了,民工兄弟们开始诉说他们所听到的、看到的,甚至碰到的男性俩仨事。 民工兄弟告诉我他们周围这种事儿很多,试想哪个男性同志被侵犯后愿意报案,即使报案的话也无法可依!有位哲人说过,“邪恶总是隐匿在黑暗的角落里,不能因为你看不见它就不叫邪恶。”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邪恶揪出来公之于众。不能把自己不了解的题材称之为边缘化,也许大众都在关注,起码那些边缘化的人群就翘首我们的非边缘化报道。 我在思量这个边缘化题材时第一次有了使命感,第一次觉得应该为这个挨千刀的题材做些什么。 当时具体情形记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我好像发现阿基米德定律似地飞奔出建筑工地。每当想起当时闭门造车的情景,我就一脑门冷汗。不是为了夸我自己排泄系统有多好,而是真的怕玩砸了这个边缘化的题材。 接下来的舞台就宽广了许多,好戏一出一出上演。有政协委员刘白驹谈到《治安管理法》(草案)中将“猥亵妇女”改为“猥亵他人”时的神采飞扬;有版组同事热烈讨论的盛况;有大家夜以继日工作时的感动;还有一次采访中,我和一个边缘化人物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非边缘化对话,XX案件的受害人小刘同志向我诉说了他遭受的性侵犯,深表同情的同时也坚定了我将这个边缘化题材进行到底的决心。 这篇凝合了大家心血的“制作”让我领悟到,法律不能边缘化,报道不能边缘化。
为读者提升价值——法治视野问题意识 《法制早报》将以法律服务为中心,以新闻资讯为纽带,以行业顾问为延伸,打造一个中国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复合型媒体平台,为最大多数的读者提供商业以及生活各个层面的解决方案,最终将为读者规避风险,提升价值。 我们的定位与责任感 中国正在经历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革最终将以民主和法治社会的推进为指归。国家的和平崛起和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需要法治的力量发挥作用。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时时刻刻影响到社会与经济的良性发展。维护社会发展的机会公平需要法治;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为公众创造价值需要法治;维护变革期社会的稳定和谐需要法治,法治的需求已经渗入到国家发展与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具有法治视野和问题意识的媒体平台已经具备良好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环境。 正在生成与发展中的中国中产阶层尤其需要全方位的法律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残酷社会竞争的现实也使得这样一个主流人群在商业交往和社会生活中需要更多更好的法律服务。《法制早报》将以法律服务为中心,以新闻资讯为纽带,以行业顾问为延伸,打造一个中国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复合型媒体平台,为最大多数的读者提供商业以及生活各个层面的解决方案,最终将为读者规避风险提升价值。 我们的编辑理念与独特价值 新的《法制早报》将为最大多数的读者提供服务,我们的核心读者人群将是由包括各类企业主、企事业以及政府部门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公司职员以及教育文化界精英组成的社会主流人群,数量庞大,素养优越。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为读者提升价值。我们将恪守新闻资讯的客观公正原则以及服务的专业、贴身、到位,在阅读趣味性同时兼具实用性。我们必将与中国的主流读者群一起成长壮大。 我们的编辑将高度关注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法治视野、问题意识将是《法制早报》大力提倡的核心编辑理念。我们既要在宏观视野上把握法律价值又要在微观层面强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形式上坚持深度报道,题材的选取注重贴近目标读者的实际需求,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为目标人群提供贴身到位的解决方案。 我们还将创新法制报道语言风格,清新、时尚、有趣的语言将颠覆目前法制类媒体的语言风格,让读者在阅读文字和获取信息的同时获得美的愉悦和享受。 我们的读者与希望 我们的读者群年龄大都在20-60岁之间,各项消费需求旺盛。 他们在各自领域大多属于中坚力量或者领导阶层,影响力巨大。他们即将组建家庭或已经成家,有影响家庭消费的主导权,关注自身形象,消费水准保持中档线上下,对时尚生活方式比较热衷并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欲望。 简约、唯美、流行、清新的审美偏好是我们的读者显著的特点。并且,他们对是非善恶价值判断有自身的见解,有主见,欢迎创新,反对守旧。最重要的是,无论如何,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常识,对进一步获取法律服务有强烈的需求,相信法律的公正和效率会为自己规避风险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