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推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系列述评之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09:5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 题:从神六看求真务实——推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精神力量系列述评之三

  新华社评论员

  对人类而言,摆脱重力的束缚,实现梦想千年的太空遨游乃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对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而言,实现并继续进行载人航天探索,意义尤为重大。

  但,在掌声和鲜花海洋中,也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声音:代价巨大的载人航天,对我们这样一个尚不发达的国家来说,是不是过于超前和奢侈了呢?

  中国的载人航天也曾有过并不现实的超前阶段。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后,举国振奋。次年,曙光一号载人航天工程就全面启动。后来,还是

周恩来一句“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叫停了这股高涨的热情——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工业设计、制造水平,中国还远不具备开展载人航天的条件。

  “现在看来这个决策真英明,那个时候如果搞,可能花很多钱也搞不成。”亲身经历那段历史的戚发轫,在后来又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过程,并在神一至神五期间担任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这位资深的航天专家认为,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时机确实已经成熟了。

  航天技术与空间探索,是衡量一个民族智慧、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战略性影响。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这是一个必须“有所为”的领域。

  一波三折的决策历程表明,求真务实,正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与生俱来的风格,它注定了中国的载人航天要走一条与世界上任何航天大国都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抛开过于超前的

航天飞机方案,选择从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能够支撑的飞船起步,同时,在研制飞船时一步到位,直接盯住世界第三代载人飞船;独有的“三舱一段”设计,以及在返回舱返回地球后,轨道舱留轨工作半年的创造性设想,使中国的载人航天走上了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道路——留轨的轨道舱可继续作为试验卫星使用,在需要实施交会对接时,只要再发射一艘飞船上天即可完成与轨道舱的交会对接试验。

  发达国家在进行载人飞行之前,可以发射近10次,甚至10多次无人试验飞船。我国只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实现了载人飞行,并在第六次飞行中实现了在太空工作和生活,这又是一个中国式的创造。因为低投入、高效益,是任何工程都会追求的目标,但如果没有科学、求实、严谨的工作作为基础,就不会产生令世界惊叹的效益。

  速度与效益,需要极高标准的工作质量。“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秒不差”……这些看似极端的口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人严谨求实的作风。

  正如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所说的,载人航天工程的标准必须全面、严谨、可操作、可检查,绝不能出现厨师做菜时常说的“盐少许”之类的含糊其辞。对发现的任何问题,都要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产生的原理、机理,明确责任人,并采取纠正措施,以避免问题重复发生。

  这就是航天人的“归零”——对任何问题,都要完全、彻底、不留遗患和举一反三地解决。

  正是通过严谨细致、周密充分的工作,依靠成千上万航天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努力,才弥补了我们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神舟飞船、运载

火箭质量过硬,数千台套地面设施设备无一故障,全系统数万个口令无一差错,操作无一失误;北京、酒泉、西安3个指控中心和分布在国内外的10个测控站,以及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都精确、及时,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实现梦想,从来靠的都是求真务实的工作。(完)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